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10719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校园文化空间的延伸摘 要:本文通过对复旦南区步行街的街道空间和商业活动情况的调研,采用环境行为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分析其作为校园文化衍生空间的场景性和这种场景的特殊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 商业步行街; 场景 Abstract:This passage analyzed the cultural space in the campus as a scene, and the iniquity of this scene, taking the pedestrian mall in the south district of fud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We

2、investigated the street space and the commercial situation of this area. And we also used the research mean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axiology. Key words:campus culture; pedestrian mall; scene 1 实质环境的调查 1.1 复旦南区步行街概况 南区步行街(即华联复旦生活中心)位于复旦大学南校片区,临近政肃路,接国权路与国年路。步行街建成于 2003 年,是华联集团在上海创办的第二个高校生活中心,主要面向复旦在校

3、师生,融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便利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本文的调研包括整个步行街道环境和部分相邻的国权和国年路段。 1.2 街道空间形式特征(Spatial characteristics) 如图 2 所示,整个步行街以节点控制的方式分为三个区段,本文将按区段对其各自的街道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该街道的高宽比基本控制在 1.5:12:1 左右,尺度较为宜人,属于小规模的商业街模式,通常这种模式在社区和街道商业中比较常见。 1.3 商业业态分布状况 从图 4 可以看到该步行街的业态分布状况的几个明显特征: 2 受服务流线、货运流线等功能性限制,餐饮业几乎全部沿北侧布置 餐饮业占到全部业态的 60

4、%以上,并以中低价位为主 服务性业态门类多样,针对学习、休闲、消费和日用等等各种需求 根据笔者的调查,自 2003 年步行街建成使用,其间铺位较少有更迭、转租;尤其是餐饮类店铺,绝大部分均自 2003 年经营至现在。 综上是对步行街实质环境的调研分析,也即相关的设计元素;以下首先尝试从对活动和交往的影响方面对上述实质环境的设计予以评价。 表 2 中的各项指标表明,就观察范围而言,该大学生生活中心的环境设计在对商业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影响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华联集团在上海各大高校中均建有生活中心,如果将交大华联中心与之对比,就可以发现,相比交大两层商业综合体的模式,复旦华联中心的商业街模式明显更有优势

5、:尽管入住商铺的种类名目大同小异,复旦商业街的繁荣程度远甚于交大。 2 对使用预期和使用评价的调查 该部分针对使用者的需求和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 2.1 对使用预期的调研 笔者分别对若干复旦和同济的同学进行抽样调查,据在校学生的需求情况对便利设施进行等级划分。 2.2 对评价使用的调研 对建成使用的华联生活中心,笔者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使用频率:除吃饭外,超过半数同学不会特地来此购物消费;但是因为路过频3繁,所以大部分人到此的频率还是较高,一般在每周一次或以上; 消费习惯:个人差异很大;总体而言,女生饰品服装消费居多,男生餐饮消费居多;日用品的消费量均不

6、大; 环境评价:对街道环境总体认可度中上:街道设施方面评价良好,景观环境和视觉环境方面评价中等; 商业评价:对商业环境总体满意度中上,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以中等居多;综合评价:大部分同学均表示喜欢步行街的整体氛围,综合评价良好。 对比使用预期和使用评价,可以二者在基本吻合的前提下,还是有一定的偏离: 首先,一条街并没有最有效地满足大部分同学方便购满日用品的需求。其现有几家小型的商业体(如罗森便利、联华超市)均属品类有限且价格偏高,故多数同学大宗日常消费仍然会选择较远的大型超市或百货商店。这和华联生活中心的商业定位有较大关系,它本身规模就比较小;仅靠学生群体也难以负担大型购物中心的运作。 据年

7、级、性别、专业的情况不同形成的群体决定了对于消费品类和消费层次的需求的差异性,但是步行街的商业不可能准确与各消费亚群相对应,所以学生对其评价在基本认可的前提下,其实存在比较大的不同。 2.3 街道使用状况 2.3.1 街道人流分布状况,即考察能反映使用者活动的分布状况的各项指标。研究采用环境行为学上对人在空间中行为进行把握的框架,即分别考察人流的:1 秩序(行为的规律性与倾向性) 2 流动(空间移动) 3 分布(空间定位) 4 状态(心理与精神状态)(见表 4) 42.3.2 街道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状况 该部分是对具体场景中的休闲活动、娱乐活动和商业活动的观察研究。 总体状态: Activity

8、 Observations (2007.7.34:30-5:30pm) (注:观察仅进行一次,故下列数据可能有所偏差,仅作为街道活动大概情况的参考) 状态一 典型情境:街道空间流动人群 场景描述:不论是否有明确消费目的,大部分人的行速均为中等偏慢。 意义指向:这主要是空间暗示的结果;剖面高宽比,地面铺装以及休息座椅设置均提示步行街的相关属性,人的行为亦倾向表现与之对应的特征。 状态二 典型情境:街道空间商业空间进出人流 场景描述:时值炎夏,受气候或其他因素制约,大部分的商业空间均不是“开门迎客”的,但是基本不会影响进出人流的选择。 意义指向:这主要建立在对商业环境的高度认知基础上。因为使用者基

9、本是复旦或附近高校的学生,对步行街非常熟悉,在一般情况下,小范围内商业布局和商业环境的改变都不会影响商业活动的选择和进行。 状态三 典型情境:街道广场广场商业休息人群 场景描述:放大的街道空间吸引较多学生驻留;广场商业包括一处茶饮外卖(茶风暴)一处小食外卖和一处水果摊点,大部分人会在此处消费,然后顺便闲坐或交谈。 5意义指向:此处的自发性活动主要得益于合理的空间设计和配套商业布局; 状态四 典型情境:步行街尽端放大空间流动摊点、外卖窗口驻足人群 场景描述:在与城市道路相接的两个端部,流动摊点前吸引众数学生。 意义指向:在步行街建成之前,国权路和国定路近复旦正门的路段几乎布满各种地摊和小店铺;之

10、后虽历经整顿但一直存在,以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品类受学生欢迎。这类摊点呈现较强的时间规律性:一般集中出现在晚上和周末,受天气影响也比较大。 状态五 典型情境:学友图书学人书店庆云书店 场景描述:一条街附近集中了大量的书店,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国权路上的经世书局,国年路上的心平书店等等。书店的经营重点和模式均不相同;比如学友书店主要出售教辅和考试书籍,学人书店属于较大规模的综合性连锁书店,庆云书店则是专营各大出版社“尾货”的三折书店。 意义指向:这些书店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也是步行街上最重要的一类非目的性消费场所。这类“非目的性消费”场所的存在正是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步行街气氛良好的重要原因。 状

11、态六 典型情境:上岛咖啡圆缘园绍酒香 场景描述:上列均属稍偏中高层次的餐饮店家,此前复旦附近这类消费场所并不是很多。现在这里多是老师同学进行交谈、聚会等事务性消费的首选。 意义指向:此类商业实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当前校园的多元需求,其6面向性强,比较小众。在整体商业环境中,认同感和可认知性都比较差。 状态七 典型情境:牛肉拉面晓食人间旦华餐厅 场景描述:上列均属价格低廉的快餐厅、茶餐厅,也是许多学生日常吃饭的场所。 意义指向:这类店家在步行街的餐饮业中占较大比例,受众最广,是大部分学生经常性消费的场所;大家对其认知程度普遍较高,个人偏爱的不同也比较明显。 状态八 典型情境:精品店/饰品店

12、/服装店 场景描述:上述店铺的销售大部分专门针对女同学,是步行街分布密度最高、人流最繁的一类销售场所;各家经营的品种大同小异,各自的识别性并不是很突出。 意义指向:购买此类物品的同学,通常无特殊选择地光顾几乎所有的此类店铺;部分同学有明显的偏好,却无人(注:仅以笔者调查范围例)能够回忆店名,全部以地理位置判明。 3 结语 在对步行街 8 个典型场景的分析中,可以注意到一些校园文化的强烈影响,少见于其他同规模的商业街或商业中心。 校园文化其实是一个“阶层文化”;在校学生相近的年龄、生活和学习模式形成一个特殊阶层。严格来说,这个群体同现代社会的许多其他亚群一样,并没有自己专奉的信条或者共通的习俗;

13、但是由于集体生活模式和相对仍然比较封闭的生活圈造成的个体必要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内容上的高度重合与一致性,各种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活动会更容易发生。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所指正是这些频发活7动。 步行街的存在为这些频发活动提供了一个延伸的场所。其位置在复旦教学区和宿舍区之间,事实上仍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同校园的其他场所一样具备良好可达型,许多同学一天之中路过数次,可能发生相关活动的几率相应就很高。 校园活动所具有的时间性、周期性的特殊性于步行街有较明显的反映。这种反映同时增强了使用者对场所的认同感。这在前文中已有分析,不详述。图 7显示了影响潜在活动发生的各种因素,步行街的环境设计和校园文化的共同作用

14、造成交往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大量发生。 即: 个人情感因素(personal factors)态度 物质因素(physical factors)环境设计 正式社会因素(formal social factors) 非正式社会因素(informal social facors) 本文作为一篇调查报告,对复旦-华联生活中心步行街的实质环境和商业活动予以观察记录,并通过对其中典型场景的分析透视校园文化在其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Kevin Lynch,Good City Form. 2 Jrnal of Urban Design, Volume 10, Issue 2 June 2005. 3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常怀生编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徐峥嵘.上海南市区旧城厢改造方法研究(论文,未公开发表).1993. 7 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居科学调查研究.1991. 8 拉普卜.“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的表达方法”.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8出版社 1992 年版. 9 拉普卜.“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常青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