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608425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管 明 峰(灵璧师范高中部 安徽宿州 234200 ) 摘要 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性因素”进行了 研究。教师及时捕捉和正确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性因素“,引导学生 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促进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 的化学素养得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堂教学 非预期性因素 化学科学素养笔者最近三年参加了学校教研室组织的高中新课程系列教研活动。教研活 动中每节课在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较高的水 平。可是笔者发现,很多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新课程

2、理念效果以及自 己设计的线性教学过程,而没能很好的把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非预期因素” , 甚至刻意去避免课堂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 教学的主角由教师过渡到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合作。在师生 合作的过程中也就意味着有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课堂中突发的 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出现。课堂教学过程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同样课堂教学过程也存在“非预期性因素” ,可是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机 智水平的不同,结果也是大相径庭。在实际的课题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 理课堂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 ,来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我们教师迫切 需要关

3、注和研究的问题。 1. 正确对待“非预期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 反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非预期性因素“。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其知识,经验 和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非预期因素”可以表现为:语言类(包括学 生的提问和回答) ,行为类(包括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也可以表现为:被动式 和主动式,当然也可以表现为:良性的和恶性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的教学过程,并不是意味着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要考 虑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因素” ,而围绕本节课设计好的目标以及过程去完成本 节课内容。实际上,授课人只有在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的的

4、基础 上去精心预测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预期性因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 极捕捉“非预期因素” ,遵循认知规律以及情感波澜,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 策略,引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 方式由“结构化”的权利控制转变到“开放式”的民主调控方式,才有可能在 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及时捕捉“非预期性因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是学 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着,合作者。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从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5、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大多数教师只 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或教学方式上去理解新课标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是反映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基础要求,是对学生结果的限定,即对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全面 而基础的考察,而非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确定和指导。因此,新课程标准着 眼点应该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观的体现。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性格的多 样性,化学科学素养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弹性 空间,及时捕捉课堂中“非预期因素” ,为知识的的动态生成留有余地。3. 重视对“非预期因素”的预设 教师在设计一个优秀教案的过

6、程中,往往关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理念, 情感设计等是否体现新课改思想。而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体现, 也是教学机智的体现,也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的保证。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备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备学生,以学生为 中心,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化学技能技巧,学生的特点 等。了解学生后才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再针对所授课的化学内容在 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以及在高考中的位置和作用,充分预测本节化学课 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非预期因性素” ,包括学生可能的提问,错误的回答,不 同的思维方式。 案例 1 鲁科版化学 1(必修) 中“金属钠与水反

7、应”的教学。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填写教材中的表格,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相 应的结论。实验现象“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 的声音,钠粒逐渐变小至消失,溶液变红色。 ”学生根据实验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实验现象 结 论 1.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2.熔 反应是放热反应,钠的熔点低 3.四处游动,嘶嘶的声音 气体生成 4.滴酚酞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但是对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小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 师抓住不同的声音,鼓励那几个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熔-不能得 出钠的熔点低的结论,只可以说明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 “浮-不能得出钠的 密度比水小的

8、结论,浮在水面不可以说明密度低。 ” 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些观点, 让学生解释。一位同学说“铁的熔点高,但在铝热反应过程中,就得到液态的 铁,所以钠熔化成小球仅说明钠和水反应为放热反应” 另一位同学说“现在的 极限运动-滑水,在快艇的牵引下,人在水面上也不会沉下去。还有往湖面上 扔石头片,开始石头运动过程中不会下沉的,等后来速度慢了才会下沉,所以 钠在水面快速游动,也不会沉下去”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深度都超出教师的预测范围。教师板书钠和水反应 的方程式的时间,听到一个学生小声的和同桌说:“生成的气体为了什么认为 是氢气呢?就没有可能是氧气吗?”教师停止板书,让

9、该学生解释说明其观点, 把这个同学的观点告诉其余学生。这个违反教参的观点引来了学生的笑声,教 师支持该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说:“生成的是碱-氢氧化钠,根据元素 守恒可以知道生成的气体有可能是氧气也有可能是氢气。 ”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 “我们如何理解元素守恒呢?也就是说利用元素守恒就可以得到是氧气或者氢 气吗?我们想检验此气体该怎么去验证呢?请你们讨论设计过程。 ”从而把本节 课推向第二个探究,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案例 2 鲁科版化学 1(必修) 中“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学。按照教 材的说法,切取一块表面

10、用滤纸吸干煤油的黄豆粒大小的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可以看到的现象是:钠粒变成白色固体小球,再变成白色液态球体,开始燃烧, 产生黄色火焰,冷却后,在石棉网表面出现淡黄色固体(Na2O2) 。教师解释这 个实验。有几个学生除了提出“为了什么是黄色火焰?” ,就没有人再表现出 “非预期性因素” 。教师就把石棉网举在空中说:“石棉网上黄色固体的周围和 石棉网的背面怎么会出现一些黑色固体呢?”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 起来了,学生开始观察,思考,讨论,有人开始设计验证方案。教师表现出和 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究的态度,参与学生的实验探究,推动学生动态学习的 教学流程。下面把学生的探究归总如下: 第 1

11、 种假设 钠表面的煤油未被滤纸吸收完全,煤油中含有碳,黑色物质 是煤油不完全燃烧留下的物质。 第 2 种假设 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或者和酒精燃烧产物二氧化碳 反应。 第 3 种假设 石棉网的作用。 学生讨论得到结果,教师再次引导说“该如何去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你 和你的伙伴一起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觉的由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过渡到解决问题上,从而形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本节课教师有意设计陷 阱,使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 东西,而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机智,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 上的亮点,及时捕捉”非预期因素“而调节课堂教学,

12、使学生发挥主人公精神, 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教学,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 教师高明的教学艺术不是令学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与活动,而是在一 些不经意的问题中,创设一个个教学情境,去捕捉学生的“非预期因素” ,引导 学生探究发现,激发学生思维交流撞击成为教学过程德主体。 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或许会打乱教师设计的教学节奏, 也许会产生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课堂效果也许显得散乱一些,但只要处 理得当,一定会更精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允许学生的“非预期因素” 出现,让学生勇于参与教学。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某个问题不合时宜,教师也 不应该采取否定或者忽视的态度,应该重视,鼓励和支持学生去探究,去验证。 教师积极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因素” ,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再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让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协同活动的场所,只有这样才 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作者简介:管明峰,2005 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系,至今工作于 灵璧师范学校高中部,担任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连续三年担任高三年级化学教 学工作,负责化学组教学组织工作。 联系电话:13965321230 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