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必要条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05609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分必要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充分必要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充分必要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充分必要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充分必要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充分必要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分必要条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0 页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一课(说课案)第一课(说课案)重庆市渝南中学 廖 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是来自渝南中学的廖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社高级中学课本数学第一 册(上)第一章第八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第一节课。 下面从“教材及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具准 备、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一、说“教材及学生分析教材及学生分析” 1 1、从地位和作用角度看:、从地位和作用角度看: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 重点内容和高考的热点。现行教学大纲把教

2、学目标定位在“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 条件的意义”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 的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了今后的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是 一节概念课,是高中数学的重点课、难点课。 2 2、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在现行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 简易逻辑中的“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之后。编写者在数学概念的处理上,贯彻 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一新的教学观,对定义简洁精炼,而对教材的例题、练习题、 习题,则编排比较充分。实践证明现行教材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有了“逻辑联结词” 和“

3、四种命题”这两节内容的铺垫,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概念 的学习理解;教学时间的前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滚动的巩固训练,以便达到预 期效果。题量的增加,使知识在训练中得以巩固。 3 3、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接受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中,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很不 强的高一学生,学生学习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还不够充分。 所以,学生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比较困难(特别是必要条件的理解) ,需要有足够的理 解、消化、训练的时间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要求。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行教材在小结 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

4、要条件” ,而不是一步到位达到高考要求 “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 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但这节课毕竟是一节重点课、难点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教学方案,降低学 生在理解上的难度将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针对本校高一学生,我对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二、说二、说“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大纲要求、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体现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我构建了如下的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

5、要条件的概念;理解“”的含义。 2、初步掌握充分、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能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 系。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与文字、符号 、图形的翻译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1、把所学的逻辑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逻 辑” ,增加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 2、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第 2 页 共 10 页3、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充

6、分体验平等、民主、 信任和关爱,形成较为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愉悦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说三、说“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难点:难点:1、必要条件的理解(这是学好本大节的关键) 。2、判断一些集合命题的真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易把结论判断反,因此 我也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 关键:关键:找出题目中的 p、q,判断 pq 是否成立,同时还需判断 qp 是否成立,再弄清是 问“p 是 q 的什么条件”还是问“q 是 p 的什么条件” 。 四、说四、说“教法与学法设计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针对本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及这节课

7、的内容特点,为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我以“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心理学 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交往式教学方法” 。 本节课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 习。老师提出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主动参与、共同交流,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交互式 的学习环境中。 “交往式教学方法” 、 “探究式学习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充分体 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五、说五、说“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8、 本节课是概念课,文字信息较大,故本节课使用多媒体,以减少教师的板书量,增加课 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要的定义、结论板书出来,让其自始至终暴露在 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印象。 六、说六、说“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用幻灯片给出两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第一个事例:情景情景 1 1:小孩要去野炊,问她母亲:“我们小组 4 个人的饭要多少米?” ,母亲说:“三斤米足够了” 。第 3 页 共 10 页第二个事例:【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师:师:“有三斤米” , “做 4 个人的饭足够了”吗?“有三斤米” , “做 4 个人的饭充分了”

9、吗? 生:生:足够了、充分了。 师:师:宇航员为什么在太空中没有窒息而死呢?“人活着”难道不需要“有氧气”吗? 生:生:(易答出“有氧气”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活着”必需“有氧气” , “有氧气” 是“人活着”所必需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师:师:“有三斤米”与“做 4 个人的饭够了”是什么关系;“有氧气”与“人活着”是什 么关系?其实两者之间分别存在一种“充分的” 、 “必要的”联系,这就是我们本节课 要研究的内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用事例 1 产生了“有三斤米”与“做 4 个人的饭够了”是什么关系。用事例 2 产生了 “有氧气”与“人活着”

10、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充分条件” 、 “必要条件”有一定的感性 认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生活中的两个事例分别来说明数学中对应研究的概念、关系,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亲切 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必要条件的理解。 (二)分析实例,探究新知(二)分析实例,探究新知 (进一步分析生活中的两个具体事例)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师:问师:问 1 1、如果把事例 1 记为 p:有三斤米;q:做 4 个人的饭够了,请用表示 p 与 q 间的推出关系。情景情景 2 2:神七飞天,宇航员太空行走,挥动着五星红旗。 第 4 页 共 10 页问问 2 2、如果把事例 2 记

11、为 p:人活着; q:有氧气,请用表示 p 与 q 间的推出关 系。 生:(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写出各问中 p 与 q 间的推出关系) 师:师:问 1 中 p 是 q 足够的、充分的条件吗?问 2 中 q 是 p 必需的、必要的条件吗? 生:(生:(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能够顺利判断问 1 中 p 是 q 足够的、充分的条件;判断 问 2 中 q 是 p 必需的、必要的条件。 ) 师生:师生:根据上述分析,由问问 1 1、问、问 2 2 分别得出“充分条件” 、 “必要条件”这两个概念: 若若 p pq q,则,则 p p 是是 q q 的充分条件;的充分条件; 若若 p pq q,则

12、,则 q q 是是 p p 的必要条件。的必要条件。【板书】 (从而引出定义,板书定义,并勾书第 37 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事例中 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在引导过程中尽量放 慢语速,结合事例帮助学生分析。在对事例 1、2 的进一步分析中,有意突出“足够” 、 “充 分” , “必需” 、 “必要”等词汇,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入“充分条件” 、 “必要条件” 这两个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 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

13、,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来引出数学概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理解定义,记忆新知(三)理解定义,记忆新知 1 1、利用逆否命题进一步理解必要条件:、利用逆否命题进一步理解必要条件: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师:师:写出“pq”的逆否命题?逆否命题与原命题是等价命题吗? 生:生:“pq”的逆否命题是“q p” ,他们是等价命题。即:即:“p“pq”q”“q q p p。【副板书】师:师:由q p 可知:若 q 不成立,则 p 一定不成立,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 q 是 p 成 立的必要的、必需的前提条件,q 是 p 成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们才 称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

14、图设计意图】 利用“pq”的等价命题“qp” ,即:若 q 不成立,则 p 一定不成立。说明 q 是 p 成立的必要的、必需的条件,q 是 p 成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q 是 p 的必要条件。这里突出必要的、必需的、必不可少的字眼。 2 2、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形象记忆法:、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形象记忆法: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师:师:“”象一支箭吗?我们把“”看成一支箭,哪是箭头,哪是箭尾? 生:生:(学生容易答出) 师:师:如果箭没有箭头行吗?箭头是不是必要的呢? 生:生:(学生也容易答出) 师:师:(统一认识)箭头是必要的条件,即箭头是箭尾的必要条件;而箭只有两

15、头,所以 我们反过来说箭尾是箭头的充分条件。 引导学生得出:p pq q:箭尾是箭头的充分条件,:箭尾是箭头的充分条件,p p 是是 q q 的充分条件。的充分条件。 箭头是箭尾的必要条件,箭头是箭尾的必要条件,q q 是是 p p 的必要条件。的必要条件。【板书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学生在正确写出 p 与 q 的相互推出关系后,还是容易把 p 与 q 的条件关系恰恰弄反。为第 5 页 共 10 页此,我引导学生把“”看成一支箭,而箭的箭头是必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箭 头是箭尾的必要条件,箭尾是箭头的充分条件的结论;然后在“”前后分别加上 p、q, 从而形象地理解记忆 p 与 q

16、 的条件关系。用这种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区分充分条 件与必要条件。 根据教育心理学,直观形象的事物总是比抽象的内容易于理解,而用直观形象的事物来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内容的方法,更适合我校学生的特点。 (四)尝试练习,感悟新知(四)尝试练习,感悟新知 (这部分用幻灯片给出三组题,通过设问引导,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小结完成。 ) 第一组题:第一组题:(从初中熟悉的结论开始)【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师生:师生:(1)pq,p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 p 的必要条件。qp,p 是 q 的必要条件,q 是 p 的充分条件。(2)pq,p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 p 的必要条件。qp,p 是 q 的非必要条件,q 是 p 的非充分条件。师生:师生:分别从(1) (2)归纳知: 若若 p pq q 且且 q qp p(即(即 p pq q) ,则,则 p p 是是 q 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