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573764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东东北北亚亚区区域域内内贸贸易易合合作作研研究究摘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近些年在区域内贸易合作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合作没有重大的突破。基于此,本文在介绍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发展现状概况、特点、商品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其合作进程的因素,并提出了单领域开发合作以及次区域合作的前景。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内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也不断增强。据统计,20002007 年,东北亚区域贸易额由 7710 亿美

2、元增长为 11120 亿美元,年均增长 6.31%,与此相适应东北亚内 GDP 总额也以年均 4.70%增长率持续的增长,从数据可以看出东北亚区域进出口贸易对推动东北亚各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现状 众所周知,东北亚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日本、韩国的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均居世界前列,中国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外向度的提高,也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东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目前东北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在其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区域内国家的多边经贸往来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从 2007 年数据看,东北亚区域的 GDP 总值已接

3、近 10 万亿美元,约占世界 55 万亿美元 GDP 的 1/5,亚洲的70%,可以与美国和欧盟相比。2007 年东北亚区域内贸易额约 11120 亿美元,占区域内国家对外经贸总额的 30%以上,虽然还无法与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 46.5%、欧盟的 50%以上相比,但从东北亚松散的区域合作现实及短期内尚无法形成实质的经济圈来看,这种互利为基础的发展还是很快的。另外,从2007 年区域内的双边合作看,区域内的中日、中俄、中韩、日韩、日俄、俄韩_2等双边经贸关系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 年中日贸易额为 2359.5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中俄为 481.55 亿美元,大幅增长 44

4、.3%;中韩为 1598.51,同比增长 19.1%。 二、东北亚区域内贸易流向的变化及特点 随着近些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东北亚区域内贸易额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贸易流向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区域内贸易大国的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内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降低,对区域内贸易的依赖度呈现出下降的变化趋势。如表 1 所示,19962007 年,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率由 30.24%持续下降至 20.61%,这主要是因为自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贸易对象范围以及贸易额也不断扩大。另外,通过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也带动了资本品和中间产品

5、进出口的迅速增加。 注:(1)数据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并经记者计算;(2)因为朝鲜数据不公开,所以此统计没有朝鲜公布的对外进出口数据,但以上国家对朝鲜的贸易数据包含在内。 与中国相反,日本、韩国、俄罗斯对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率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受近几年图们江开发进程等推进的影响,日本和韩国将贸易方向转向东北亚区域贸易。19962007 年,日本由 14.90%持续上升至 25.46%,韩国由 25.33%持续上升至 33.35%。作为能源大国,俄罗斯的贸易重点主要在欧洲,所以对东北亚区域内贸易额相对于区域外比例较小,1996 年的比率仅为 7

6、.07%,经过近几年的贸易方向转变,2007 年该比率已增长为 13.68%;而蒙古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贸易范围比较集中,对东北亚区域内贸易额占蒙古对外贸易比重比较高,但由于贸易基数小,因此贸易比重波动性较大,因此经历了 1996 年的 75.28%后降至 2000 年的 71.02%,之后持续增至2007 年的 78.02%。东北亚区域内贸易流向的变化趋势表明,东北亚作为一个快_3速成长的市场在世界区域内贸易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东北亚区域内贸易的结构分析 国家之间相互贸易的商品结构反映了贸易双方产品需求以及贸易优势,尤其是产品供需状况。由于联合国统计司在第 3 次修订的国际贸易标准

7、分类(SITCRev3)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广义经济分类(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简记 BEC)数据库,将贸易商品分类统计,因此本文可以从 BEC 数据库中近几年东北亚区域内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如表 2 所示,20022007 年,东北亚区域内贸易中工业供应品、燃料和润滑油以及运输设备及零配件占总出口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出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贸易比率由 32.49%上升至 41.38%,增长了 8.89%;与此相对应,食品和饮料、资本货物和消费品占总出口的比重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食品和饮料的贸易比率由 4.88%下降至 2.44%,下降了 2.

8、44%,资本货物和消费品占总出口的比率则分别下降了 4.69%和 5.09%。 如果按照加工程度以及用途分类汇总统计,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比重都有所上升,最终产品的比重有所下降。具体表现为初级产品由 2002 年的5.87%上升至 2007 年 5.90%,中间产品由 61.67%上升至 69.30%,最终产品由32.46%下降至 24.80%。初级产品的比重增加,事实上反映了区域对石油等矿物原料的需求增加。中间产品中半成品和零部件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反映了东北亚区域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尽管最终产品的比重都有所下降,但是其中资本品占最终产品比重仍有明显的上升,由 50.67%增长为 57.6

9、3%,而消费品的比重却大幅度下降了,由 49.33%下降到 42.37%。由于资本品的作用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所以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和东亚区域内贸易相似,都是以生产为导向而非消费为导向的贸易。 四、东北亚区域内经贸合作的影响因素 _4从 20 世纪 90 年代冷战结束到现在,东北亚区域内经贸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很多合作领域仍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究其原因,存在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将其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际政治因素带来的阻力 东北亚地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制约以及美国的全球战略的影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对峙和纷争,特别是领土争端问题一直是影响东北亚经贸合作的核

10、心因素。另外,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影响东北亚地区环境安全体系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朝鲜核问题的提出一度使半岛局势陷入危机,在经过国际社会多方努力促进和解,形势刚刚有所好转的情况下,朝鲜近期又提出永久不再参加六方会谈,使国际政治形势再次陷入僵局状态。可以说,朝鲜半岛问题也是阻碍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问题。 2.东北亚区域内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 由于东北亚各国所处经济环境差异大,对外经济战略又各不相同,导致了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贸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目前东北亚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就是各国都以本国的利益为重,很难达到一种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局势。如何强化区域经贸合作意识,将区域利益与各国利益有机地联系在

11、一起,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约束机制,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3.参与合作的主要是载体而非主体 当今世界的区域经济组织或经济集团一般都是由整个国家参与组成,每个主权国家都既是主体又是载体,但在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往往是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在一些经贸合作项目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成为合作的主体。实际运作中参加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大多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和国家,如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的罗津地区、环日本海沿岸地区及蒙古等。但地方性区域经济合作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合作程度上都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从而影响区域内贸易的进行。 五、东北亚区域内经贸合作的前景

12、 _5在考虑到不同类型发展合作的自身特点和各国的重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东北亚地区有望率先取得明显进展的发展合作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合作有望取得新突破 据统计,目前东北亚地区(不包括俄罗斯)的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已近 1/5,而日本、中国大陆和韩国的能源需求则占到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 98以上。因而,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首先是俄罗斯和中、日、韩之间的合作。随着俄罗斯能源开采量以及资金的制约问题的出现,近年来俄罗斯的对东北亚能源合作的态度越来越积极,此举也成为促进俄方能源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重要途径。中、日、韩三国都是能源进口大国,在加强节能技术开发与转让、国际市场石油

13、交易与议价能力、保障东北亚国家共同运输航线安全、建立共同的石油战略储备等方面,四方都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2.次区域开发合作成为主导模式 在把东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区域合作一时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次区域开发合作有望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许多次次区域开发合作构想,如“图们江流域增长三角”、“环黄渤海经济圈”、“东北亚地中海经济圈”等。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项目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也成为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主要载体。那么结合东北亚各国实际情况,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次区域经贸合作区,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此来扩大区域内贸易,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峰:东北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年第 12 期. 2彭支伟刘钧霆:东北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8 年第 12 期 3王艳丽曲洪建:加快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 8 月.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