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60106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4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青岛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发布日期:2007 年 03 月 02 日 字体:【大】【中】【小】目 录1. 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背景. 11.1. 宏观形势. 11.1.1. 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首要推动力量. 11.1.2. 科技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基本战略. 21.1.3. 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科技战略主要内容. 31.2. 中观背景. 61.2.1. 半岛都市群争做中国经济“第三级”. 61.2.2. 建设创新型青岛需要提升科技竞争力. 91.3. 微观现状. 111.3.1. 大市北发展格局初步确立. 111.3.2. 创新发展激发老城区活力. 131.4. 研究

2、意义. 141.4.1. 整合科技资源,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141.4.2. 增强科技实力,提高城区综合竞争力. 161.4.3. 重塑政府职能,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 172. 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基础. 202.1. 经济基础. 202.1.1. 基本经济状况. 202.1.2. 相对发展态势. 252.2. 科技实力. 272.2.1. 科技创新资源与能力. 272.2.2. 科技发展主体与载体. 292.3. 创新环境. 302.3.1. 创新观念深入人心. 302.3.2. 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312.3.3. 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313. 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 333.1. 现状诊断

3、. 333.1.1. 科技发展的优劣势. 343.1.2.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73.1.3. 科技发展环境分析. 383.2. 战略选择. 393.2.1. 指导原则. 393.2.2. 规划目标. 403.2.3. 战略途径. 423.3. 战略体系. 453.3.1. 战略目标. 453.3.2. 实现路径. 473.3.3. 总体战略. 473.3.4. 支撑战略. 553.4. 战略重点. 583.4.1. 科技造链与产业造链战略. 583.4.2. 创新资源培育与整合战略. 623.4.3. 重点培养与示范带动战略. 653.4.4. 服务促进与科技提升战略. 674. 市北区科

4、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714.1. 市北科技创新系统建设. 714.1.1. 系统定位. 714.1.2. 建设重点. 734.2.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744.2.1. 技术创新体系. 744.2.2. 产学研合作模式. 774.3.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814.3.1.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814.3.2.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864.3.3. 园区创新服务体系. 924.3.4. 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954.4. 科技投融资系统建设. 974.4.1. 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 974.4.2. 市北科技投融资体系. 1005. 市北区科技发展对策. 1035.1. 主要措施. 1035.2

5、. 政策建议. 1086. 市北区产业发展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6.1.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6.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6.3. 优先发展科技中介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6.4. 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1. 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背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 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富裕的发达国家令人目不暇接 的许多高科技成就未必适用于贫困的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应永远被根据全球市 场需求而设定的研究议程所控制”。市北区科技发展战略,应准确把握世界科技、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和区情,确立自己的战略

6、目标,作出符合自身发 展的战略选择。1.1. 宏观形势进入 21 世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强, 则经济强;科技兴,则国兴”,写照着当今的世界格局。1.1.1. 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首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 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科技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已高达 60%80%,远远超过 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加国民福利的第一推动力量。1. 科学技术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三次产业革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缔造了三次经济腾飞。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催 生了第一次产

7、业革命,蒸汽机“驱动”了英国经济腾飞;19 世纪的科技发展促进了新世纪 工业经济,电气“开启”了美国称霸之旅;20 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孕育了知识经济时代, 高科技“支撑”着美国领跑世界。2. 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的“助推器”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生产力,是许多曾落后的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英国在 19 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美国在 19 世纪末赶上并超过了英国,日 本和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经济强国,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在世界经济中的 崛起,都是通过技术追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出例证。3. 先进技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航器”当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带来产业革命引

8、导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微调和震荡。科 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的限制,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技成果产业 化周期缩短,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 向;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1.2. 科技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基本战略在世界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进程中,科技已 成为各国夺取战略优势的决定因素。现代科技对经济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科学技术对 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使得世界主要国家都纷纷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将促进科技创新 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表 1-1 世界主要国家区域创新战略国国 家家国家利益目标国家利益目标重大科技

9、投入领域重大科技投入领域创新路径创新路径美国美国全球领先国家安全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和健康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能源与环境世界唯一的科技核心国, 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灵 活的科技政策,以自主创 新为主日本日本构建一个在知识和利用 上对世界有贡献的国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能源与环境从“科技立国”到“科技 创新立国”,完成了“引 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 的过程欧盟欧盟建设世界上最具活力和 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欧洲 国家联合体振兴经济促进政治稳定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航空航天技术推进欧洲科技大联合,增 加研发投入、完善框架计 划实施机制、创建研发优 势极区、深化创

10、新与创业 行动可持续发展俄罗斯俄罗斯“科技创新”再造一流 科技大国:提高国民生 活质量、实现经济增长、 发展基础科学教育文化、 保障国防和国家安全信息远程通信技术和 电子学;航天和航空技 术;新材料和化学工艺; 新型运输技术;未来武 器装备;军事和特种技 术;制造技术;生命系 统技术;生态和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技术;节能技术全面实施国科技创新活动 战略,构建完善的国家创 新体系,注重原始创,促 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韩国韩国建立以知识和信息为主 的先进社会成为亚太地区的科学研 究中心,部分科技领域 居世界主导地位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技术纳米/材料技术机械电子学能源与环境等适时调整重点产业领域,

11、在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技术 的基础上,始终把培养和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 家基本政策印度印度用科技造福社会,确保 国家和社会安全,解决 社会问题,提高国际竞 争力农业、水、健康、教育、 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通讯和交通始终坚持科技兴国,依靠 自身优势,直接进入世界 科技前沿,成功实现跨越 式发展以色列以色列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国家生物创新战略国家纳米创新战略丰富的人力资源军事科技孵化了高科技中国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步走”战略保障国家安全,显著提 升综合国力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能源、资源、环境和人 民健康等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 术引进吸收促进了经济的快 速发展,正处于从跟踪模

12、 仿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过渡时期创新国家的经验及世界竞争格局表明,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指标。没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无法长久保持。无论是大 国还是小国,先进国家还是后发国家,当创新成为国家战略选择时,便产生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的不竭动力,使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1.1.3. 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科技战略主要内容引进只能缩短差距,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跨 越。世界银行在 1998 年世界发展报告促进发展的知识(提纲)中,非常形象地把知识 经济到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称为“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在新的竞争 形势下,自主创新是我国

13、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应对各种经济和技术挑战的重大战略 部署。1. 政府引导(1)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 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2) 2006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指出, “今后 15 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 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 竞争力。”(3) 2006 年,胡

14、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 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4) 2006 年,温家宝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5) 2006 年,为了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60 条配套政策。2. 客观条件(1) 进入科技起飞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 R&D 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1%以后,其 科技投入将会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即进入科技起飞阶段。2002 年,我国的 R&D 投入与 GDP

15、 的比重首次超过 1%,2006 年上升到 1.41%;20002006 年 R&D 投入平均增长率为 21.98%。这说明,我国已进入科技起飞阶段,此时如果依然固守跟踪模仿的技术发展战略, 将丧失科技赶超和跨越的有利时机。图 1-1 20002006 我国 R&D 投入情况(2) 具备较好创新基础。研究表明,虽然目前我国还处于人均 GDP1 000 多美元的时期, 但一些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国际上人均 GDP5 0006 000 美元国家的水平。瑞士洛桑 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 2005 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 R&D 总投入和高科技 产品竞争力分别排名第 6 和第 5 位。20

16、05 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 3 200 万人, 研发人员总数达 105 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 1 位和第 2 位;2006 年这一数字达到了 4 000 万和 136.5 万。“这些人力资源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独具的走创新型国家发 展道路的最大优势。”(徐冠华,2006)。另外,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为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在,我国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 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创新方式正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 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创新体制也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3. 机遇与挑战(1)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