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59110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20112011 级地理(级地理(1 1)班第一组)班第一组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付利平付利平 曹德希曹德希 胡鹏胡鹏 蔡云振蔡云振 黎丽萍黎丽萍陈懿陈懿 胡永秀胡永秀 胡娅胡娅 曾春林曾春林 潘仕远潘仕远1目目 录录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2 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3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4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4五、关于分工和协作的说明-52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1、汶川地震的地点汶川大地震,也称 2008 年

2、四 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 (UTC+8)2008 年 5 月 12 日(星期 一)14 时 27 分到 28 分。汶川地震 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 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 向 79 千米处,其经纬度大约是北 纬 31.01,东经 103.42,如左 图所示。2、汶川地震的受灾范围和受灾面积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的资料,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 10 千 米20 千米;地震的面波震级达 8.0Ms、矩震级达 8.3Mw,破坏地区超过 10 万平方千米,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 11 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 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

3、,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 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因此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受灾的范围较大。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省,受到影响不大的省份有甘肃省、陕西省、重 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受地震破坏的极重灾区有 10 个,是四川省的 汶川县(处于震中) 、茂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 市、彭州市、青川县。较重灾区共 41 个县(市、区) ,主要在四川省(29 个) , 其次是甘肃省(8 个)和陕西省(4 个) 。一般灾区有一百多个县市区,主要在 四川省,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汶川地震也会造成了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

4、流等地质灾害;动物植被受 到损害、生态功能退化;瘟疫疾病传播传染等灾害。33、国内外地震灾害的地理分布 (1)我国地震的地理分布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在五个区 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 23 条 地震带上。其中地震强度较大和频 度较高的地带有华北和青藏高原地 震区,我国地震分布如右图所示。 华北地震区包括 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 分地区。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郯城-营口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 汾渭地震带;银川-河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 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

5、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本地震 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2)世界地震的地理分布世界地震带主要有环 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和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 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世界的三个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指在太平洋 西部大抵从阿留申群岛,向 西沿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 至日本诸岛、琉球群岛,至 中国台湾岛,过菲律宾群岛、 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 , 南至新西兰为止;在太平洋 东部,大致从阿拉斯加东岸, 向南经加利福尼亚、墨西哥 (在中美有一分支,称为加 勒比或安

6、德列斯环) 、秘鲁, 沿智利至南美的极南端。 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包 括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印度洋海岭地震带、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 大陆断裂谷地震带指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主要有东非大断4裂带,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等。2、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512 汶川大地震震级高达 8.0 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破坏性最强、 波及范围最大、受灾面积最广的一次地震。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报告,汶川地震 造成的伤亡和失踪的人员多达 10 余万人,超过 100 万人无家可归,受灾总人口 超过 8000 万人,造成的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 8000 多

7、亿元,大量的房屋、道路 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的破坏,总受灾面积达 13 万多平方千米,其中四川省 受到的伤害最大最严重,其次是甘肃省和陕西省等地方。 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 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 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 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 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 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 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 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 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在对环境影响方面,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山体崩塌、 滑坡、泥石

8、流、地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四川、陕西、甘肃境内生态系统大面积损 毁、岩土裸露、河流阻断、地貌改观,使灾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对一些珍贵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 重的破坏,如对我国重点保护的动物金丝猴和熊猫的生境造成损伤。汶川地震 造成四川省林地损失 493 万亩,使该省森林覆盖率由 30.7%下降为 30.2%。其中 45 个林业重灾县市森林覆盖率由震前 44.51%下降为 42.64%。仅什邡、绵竹两 市林业生态受灾面积即达 73.38 万亩,占林业生态面积损失的 50%,基本林损 失面积在 20%以上。总之,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3 3、汶川

9、地震形成的原因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汶川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 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断裂带上。此带的地质活动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 动,挤压亚欧板块造成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隆起的同时也在向东运动,挤 压着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 造活动性不强,但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当能量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 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大的地震。此处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 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 10 千米20 千米,持续时 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另外,也有人认为自从中国推动西部大开发以来, 四川修建的

10、大量水库可能诱发会地震,一些地质工程师称这次地震有可能是由 于水库蓄水引发的。从我国地震活动分布图来看,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上,地震活动较多。5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可以从“防”和“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也可以 从社会不同的环节预防准备。 1、加强降低震害的工程性措施。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对工程结构物造成的 破坏。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工程性 措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2、加强对地震多发地区防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研究。地震安全性评价系指 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 等

11、研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 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和基础 资料。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烈度复核、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 定(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曲线) 、地震小区划、场区及周围地震地 质稳定性评价、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经审定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 可确定为该具体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对重大工 程与生命线工程要提高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然后,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作的机制,理顺防震减灾的设防体系。逐步有序地扩大地震安评的类型和范 围;统一建设工程监管权限;明确违反地震

12、安评的法律责任。 3、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快编制完善防震减灾的法律制度和 章程,为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提供强有力地制度保障;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为科学高效有序地投入抗震救灾战斗中提供支持。 4、突出地震机构公益性基础地位,提升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将地震局改为 行政机关,完善地震研究机构的体制;对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不宜规定过细,适 度增加震情信息开放度,解密地震长期预测意见,以利于政府和社会采取积极 的防范措施;改变测震为主导的地震体制,形成以地质学为主导的人才结构体 系;增强地震预报的科研能力。 5、采用联防协作机制,强化防震减灾应急体系。组建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 队伍,为抗震救灾提供

13、快速救援力量;建立官民一体的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体系, 为应急救援提供可靠快捷的物质保障;海峡两岸联合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交流,提高互助能力。 6、着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完善防震减灾宣教体系。设立我国地震安全教 育宣传周;把灾难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园,将防灾避险作为国民教育的必修内容, 从小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纳入党 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内容。五、分工与协作的说明如下五、分工与协作的说明如下61、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付利平、陈懿、曾春林、潘仕远2、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曹德希、胡娅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胡永秀、黎丽萍4、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胡鹏、蔡云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