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37537268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第一章 1.危急值危急值 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灵敏度 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特异性 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参考值 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参考范围 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 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参考值人群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成年男性120160g/L (4.05.5) 1012/L成年女性

2、110150g/L (3.55.0) 1012/L新生儿170200g/L (6.07.0) 1012/L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 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 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 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 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 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 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 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 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 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 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 RBC 棘

3、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 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 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 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 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 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 0.51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 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 红细胞内的环形或 8 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 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比容测定(HctHct)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 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

4、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 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 Hct 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 常可达 60%以上。 Hct 减低:见于各类贫血。2红细胞平均值参数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 fl 为单位。参考值:80-94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 pg(皮克)为 单位。参考值:2734 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 g/L 表示。 参考值:320360 g/L

5、。4.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测定(RDW):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 异系数 CV 表示,即 RDW-CV。参考值 RDW14%。 RDW 的临床意义 用于缺铁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 用于 IDA 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 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RDW贫血类型常见疾病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慢性 AA增高增高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MDS、巨幼贫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正常增高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AA 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轻型地中海贫血减低增高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IDA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定义】 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

6、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 过渡型细胞。由于胞浆内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 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即被染成浅蓝或深蓝色。 【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2.观察贫血疗效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RPI) 临床意义: RPI3,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RPI2,提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SRESR) 【定义】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影响因素】 1. 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 2.

7、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临床意义 血沉较为常用但缺乏特异性,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类型MCV(fl) MCH(pg) MCHC(%)病因大细胞性贫血100323135MA 等正常细胞性贫血 809426323135AA,急性失血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802630IDA,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80263135 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等3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等有一定价值。 血沉测定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白细胞的检测白细胞的检测 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 个月-2 岁(11-12)109/

8、L 1.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其他 核左移核左移 外周血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 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核右移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 5 叶以上者超过 3%。 临床意义: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9、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棒状小体(棒状小体(AuerAuer 小体)小体) 细胞之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 16m,一条或数条,见于急性白血病,尤其是颗 粒增多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见 1 条细长的棒状小体,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 出现棒状小体。 2.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高嗜酸性粒细 胞综合征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10、3.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 CM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1) 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是机体受病毒感染后,由正常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成的一种病理细胞。4型 :泡沫型 型:不规则型 型:幼稚型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 疾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 2.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TB) 、某些血

11、液病、结缔组织病 减少:无临床意义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贫血贫血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同年 龄、同性别和地区的正常人最低值。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 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Rous 试验)试验) 原理 持续血管内溶血时,一部分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被分解为含铁血黄素 及蛋白质。当这些细胞脱落至尿中,铁染色法见尿沉渣中有深蓝色物质。 临床意义 阳性 慢性血管内溶血阴性

12、可能正常,也可能溶血初期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原理 Hb 存在于 RBC 中,当 RBC 破坏时,Hb 才进入血,因此主要检测血浆中 Hb 含量。 参考值 20050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10:1200300100 左右1020白血病、增生贫血增生活跃20:16050 左右210正常骨髓、某些贫血增生减低50:12020 左右400 109/L,慢粒,真红, 急性感染,某些癌症 2.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PAIg)测定)测定 原理:ELISA 临床意义: 增高: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血) 、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观察病情

13、:ITP 患者的治疗效果 3.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PAdT) 原理:玻球法、玻璃滤器法 临床意义: PAdT 增高: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PAdT 减低: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等 4.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PAgT) 原理: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 临床意义: PAgT 增高: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PAgT 减低:血小板聚集能力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服用抗 血小板药物 第三节 凝血因子的筛查和诊断试验 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APTT) 临床意义: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延长见于:1.、明显减少,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和因子缺乏症; 2.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缺乏(均属共同途径所需凝血因子) ; 3.严重的肝病(不能满足正常机体所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