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531599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知识点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21%78%0.03%0.94%0.03%(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 1/5 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 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 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液面上升小于 1/5 原因: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原因: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原因: (2)空气的污染

2、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 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 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纯净物:混合物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物质现象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磷产生大量白烟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 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铝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 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3、体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重点):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b、注意点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铁夹夹在离管口约 1/3 处 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4、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本身的质量和化学化学 性质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氮气:

5、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 、重要原料(硝酸、化肥) 、液氮冷冻 稀有气体(He、Ne、Ar、Kr、Xe 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 、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剧烈氧化:燃烧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 都放热一、一、选择题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空气 B.过氧化氢 C.高锰酸钾 D.二氧化锰2、下

6、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可燃物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4、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5、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 )A.填充空气 B.填充氮气 C.填充二氧化碳 D.抽成真空 6.下列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B.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C.煤作燃料 D.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7、下列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7、)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红色固体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8、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装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B.为了防止氧气浪费,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C.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加热时,应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然后再将火焰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10.从 CCTV-1 每日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中可看到,北京市属于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减少下列哪种气体

8、的排放,可减少对空气污染(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气二氧化氮A. B. C. D. 11.在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氧气,鉴别他们的最好方法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 B.用燃着的木条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分别称取各自的重量 12、按体积算在空气含量最多的是(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氮气 D、二氧化碳13、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 )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酒精 + 氧气二氧化碳+水 点燃C、氢气 + 氧气水 D、氯化氢 + 氨气氯化铵 点燃 15、各校开运动会的田径项目比赛都要用到发令枪,枪响后,看到有白烟产生。该白烟的 主要成分是( ) A、二氧化

9、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五氧化二磷 16、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在实验室中,收集一氧化氮时可 选用的收集方法是( ) A、排水集气法 B、向上排空气集所法 C、向下排空 气集气法 D、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1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 药品,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熄灭酒精灯,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B、 C、 D、19.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

10、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 0、科学证明:空气中的微量臭氧(O3) ,可抵抗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制冷剂 “氟里昂”是一种氯氟 烃(以 M

11、代替其化学式) ,它可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M + O3 MO + O2 MO + O3 M + O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氯氟烃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 A、催化剂 B、还原剂 C、氧化剂 D、稳定剂二、填空题二、填空题(共 36 分) 21、右图有多种功能,如收集气体、洗涤气体、贮存气体等。回答 下 列问题: (1)气体从 a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 (2)气体从 b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 (3)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 a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 (4)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 b 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 (5)装置中预

12、先盛满水,将水排出贮气,气体从 端进入。 (6)用水将瓶中贮 有的气体排出使用,水从 _端进入。22、小雪同学发现家里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液体,她为了探究它是何种物质,做了如下实验:把此液体编号为 A,加热 A 液体,发现有气体 B 产生,在 A 中加入黑色粉末 C,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 B,且产生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 D,而 C 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她把 B 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炭伸入盛 B 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如把黄色粉末 E 点燃后放入盛 B 的集气瓶中,能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F。(1)根据小雪的实验,分析 A、B、C、D、E、F 分别是什么物质。写出各物质的名称:A 、B 、C 、D 、E 、F 。(2)在横线上写出题中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角度看各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把反应类型写在括号内。(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