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37529612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儿童心理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儿童心理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儿童心理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资料一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当带来的。这家心理卫生机构在对 2000 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 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 40%有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心情时好时坏、学习时情绪忽高忽低、心烦等),适应不良(对新环境如学校生活不适应、不习惯老师的教育方法、与同学相处不好等),学习压力感过强(感到学习负担重、听到考试就紧张)等问题。这家中心的心理科主任赵希武等人分析认为,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至上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

2、心切,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父母的这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其次,社会上成才观念的误区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人际关系问题也随之产生。此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儿童心理科医生姜欣指出,除了学习,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

3、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专家提醒,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资料二小小年纪已成大话精家长:我的小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成绩一向不太好,让人担心。更让我生气的是,他总是喜欢撒谎!小到与同学吵架,大到改成绩单,甚至敢跟老师说家长老打他!这个大话

4、精,我是天天打,日日骂都改不掉他的坏毛病。专家:小孩子说谎有很多种,不能单纯归结为是性格问题。建议家长对孩子宽容些,同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比如尝试一下,与孩子说话时蹲下来,与孩子面对面,听他说说心里话,并告诉他,做错了不要紧,说出来家长会帮忙一起解决。最错误的做法是以打代教,只会令孩子不断“改进“说谎技术来对付家长的打骂。为保成绩使坏怎么办?家长:我的小孩子上小学了,成绩不错,没想到她为了保持自己在班里的好名次,竟然千方百计使坏,撕“对手“的书本、还偷偷往人家的水壶里放安眠药让人家上课睡觉!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学生竞争的问题。家长可能每天都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与孩子的交流全部浓缩为分数了,再加上

5、现在的孩子霸气,一心要自己最好,所以才会频出下策。其实最根本的是,社会要给学生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能应试教育一统天下。 资料三据新华社电(记者王淮志)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家长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当造成的。儿童心理医生指出,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

6、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专家提醒,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 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资料四资料四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有学习能力障碍的问题,与儿童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胎教的影响。一、胎教的影响。现在很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现在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

7、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四、强制学习的影响。四、强制学习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五、教育方法的影响。五、教育方法的影响。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

8、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六、家庭气氛的影响。六、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资料五资料五据二医大附属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统计,其开设的儿童心理门诊,1999 年的门诊量仅为152 人次,去年一下子飚升至 410 人次。中心儿童保健科主任金星明提出:学龄期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关注了。“学校恐怖症” 。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生,得了个“怪毛病”: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

9、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经心理门诊诊断:其患的正是“学校恐怖症” 。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可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畏学厌学” 。 “学习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了” ,是此类儿童的普遍心态。有些家长替孩子包办了一切事物,学习测验考试全程陪同,孩子只知道是“父母要我学” ;另一些家长期望值过高,孩子达不到要求,动辄便打骂,最终孩子“横竖横” ,产生畏学与厌学情绪。交往障碍。小夏在学校里是个小“霸王” ,常常故意招惹同学,严重时拳脚相向。专家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交往障碍:想交往却不知如何正确交往。而另一类儿童在与同学发生冲突后会产生胆怯和退缩心理,严

10、重的可发展至厌学。情绪障碍。一小学高年级女生自述有胸闷、大汗淋漓等症状,可常规检验却查不出任何问题,直至到了心理门诊,被诊断为情绪障碍:原来是班干部选举落选,心理问题外化成躯体化表现。学龄期儿童心理问题林林总总,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如何应对?专家指出:家长言传身教至关重要,自己先拥有健康心理,才能科学引导孩子调整心态。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毋庸讳疾忌医,求助心理医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资料六资料六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会议的资料显示,目前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为 1520,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为 2左右,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为主的不良心理状况,严重影响着

11、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我国现有 3.8 亿儿童和青少年,按上述调查结果推算,约有 5 千多万儿童存在心理问题。许多家长对此深感不解,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儿童心理问题为何增多呢?心理专家总结出以下几种原因:家长教养方式不良严格控制、严厉惩罚、专断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常常产生不满情绪,并具有畏缩、不信任等个性缺陷。放任自流、随意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在个性上很不成熟,不能达到同类孩子的正常发展水平。而过分娇惯子女,往往使子女残暴、不负责任、自私、任性,易产生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父母过分保护的子女,往往具有依赖性强、易激动、神经质和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等不良倾向。许多专家认为,同时强调关怀、严

12、格要求和亲子交流的权威型养育风格最有益于儿童的成长。孩子学习压力过高有调查证实,80以上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为了让孩子上重点、考名校、出国留学,家长成天逼孩子认字、写作、弹琴、绘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因此,家长要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的思想,不以成绩高低论成败,并注意因材施教,从而使孩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离婚和再婚家庭增多目前,离婚率不断增高,而夫妻离婚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为父母的离异或再婚使孩子面临复杂的生活环境。哈尔滨市 5 家医院曾联合调查了该市香坊区

13、 9 所小学五六年级的 1912 名学生,发现再婚家庭儿童的情绪稳定性最差,这些儿童在情绪烦恼、紧张及压抑程度等方面分别为 21.6、18.9和 56.8,均高于正常小家庭和正常大家庭,而单亲家庭儿童在情绪忧虑方面亦高达 21.1。因此,再婚和单亲家庭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可能在精神上满足他们,从而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资料七资料七儿童常见心理疾病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屎裤(儿童遗便症) 、夜尿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Asperger 综合征、Heller 综合征(婴儿痴呆) 、Rett 综合征、品行障碍、儿童选择性缄默、偏食、咬指甲、异食癖,以及一些具有儿童特点的儿童性别偏差(包括儿童异装癖) 、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