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9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理解和意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523054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9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理解和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陶9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理解和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陶9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理解和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陶9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理解和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9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理解和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9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理解和意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 理解和意义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合志小学 陶丽霞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它更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教育,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促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将成为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教育中的主流,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一、对整合的理解整合,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

2、重的前提下互相继承、交叉与融合,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整合、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数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体,成为数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将加快数学课程内容改革

3、的步伐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鉴于现行课程内容“繁、难、偏、久”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鲜明地提出了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大胆地删减、压缩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大力更新课程内容,大量增加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内容,精选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强调要给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保证。案例 1:从 1 楼走到 4 楼需要 40 秒,照这样计算,从 1 楼走到 8 楼需要多少秒?案例 2:甲、乙、丙三人为灾区捐献粮食,规定每人捐 100kg 大豆。由于没有大豆,便由乙、丙两人

4、代捐。结果,乙捐了 160kg,丙捐了 140kg。甲拿出了 300 元钱代替大豆,分给乙、丙两人各得多少元?这些题目,不但正视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顾及到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展现的自由空间。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木的整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并将大大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将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丰富,对于孩子的学习方式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几乎集中于学校、集中在教材、集中在教师的口上。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通过信息技术与

5、数学学科的整合,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拘泥于“书本世界”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学到更多的信息获取、处理等知识,并将它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使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集主动性、数字化、网络型的现代研究性学习,并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老师、学校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唯一场所,并将失去主要场所的地位。反之,孩子将更多地冲浪在网络,通过网络博取所需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和交流更多知识。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前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将改变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将使教师的教育

6、理念和数学策略带来很大的变化。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教师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建构者。其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将被削弱乃至取消,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充分体现。案例 3:在教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超市影像(当然这是教师课前准备的) ,让他们在课堂上跟着摄像机的镜头“逛超市”,在超市中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说是学数学,也可以说是逛超市。案例 4:让学生在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选择一个内容来反映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如果利用局域网,教师可以做一个主页,把衣、食、住的有关文字和数据及图片等材料放在服务器

7、内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组内同学分工合作,学生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寻找资料,有的可以寻找图片,寻找 60 多年前或解放初期的一些图片和现在的一些图片进行对比;有的可以专门负责给图片配上文字说明;有的可以去寻找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有的还可以负责作幻灯片等等。等到各人的工作完成后,利用网络把这些信息集中在某一台机器上,再进行排版,就可对外介绍。或者在各人的机器上,利用网络进行超级链接。这是一个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种接合合作方式将会直接影响数学课堂的实施。多媒体网络将被引入课堂,并以它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孩子喜欢的特性征服孩子。数学

8、不再枯燥,数学课堂也不再烦闷,数学学习更会焕发青春的活力。(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将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一方面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与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此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课堂模式的转变,教学实践的变革将对教师产生极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迫使教师不断学

9、习、不断提高,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五)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将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面前,教师要实现以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历史性创新。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次做出战略性调整,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保证与新世纪课程的同步成长,也就是教师要在教学的激活、帮助及维持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在旧的课堂模式中,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国家教育意志之下,其职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比较被动和消极地执行已审定的课程计划,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

10、程内容、课程实施直到课程考评方法等。教师对教材的选择重组,缺乏创新意识。而这次课程改革的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动的介入,包括对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教师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对既往指令性课程模式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态度去精心研究。这样,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伴随新课程的健康成长而奇迹般的自由释放。教师对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就课程既定的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做出相应的“裁剪” ,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如何取舍、增删与否,理应从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

11、际情况着眼而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不要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景和活生生的“人” ,尤其是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案例 5:某幼儿园在一次计算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分香蕉”的活动:让 3 个孩子为 1 组,每组分 4 个香蕉。 “小朋友,怎么分?”教师提问。第一组孩子说:1 人 1 个,剩下的 1 个每人三分之一。第二组孩子说:把香蕉都剥开,1 人咬一口,咬完为止。第三组孩子说:1 人 1 个,剩下的 1 个扔掉。第四组孩子说:1 人 1 个,剩下的 1 个给老师。这一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会产生这么多的答案,它又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解决往往与学生的经验、情感、价值观紧密相关,如有的孩子想到把分剩下的香蕉给老师,有的则想到要扔掉。因此,教师要着力突破狭小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空间的教学环境,充分开发并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诸种课程资源。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整合的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 z1 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