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522420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3分册 第5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三历史练习题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第 3 分册分册 第第 5 单元单元 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两宋的繁荣和元朝的统一 1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结束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A、 B、 C、 D、 2、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这就是 A、推恩令B、托古改制 C、玄武门之变D、杯酒释兵权 3、 “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发

2、生于A、960 年 B、961 年 C、962 年 D、963 年 4、 “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对其最全面的理解是A、赵匡胤以非法手段夺取政权 B、赵匡胤夺取政权后收精兵C、赵匡胤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官吏悍将的权力 D、赵匡胤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外州郡的制度 5、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对“黄袍加身”的真实态度是A、顺水推舟 B、迫不得已 C、幕后策划 D、被人利用 6、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与宋代文化达到“造极”有密切关联的国策是 A、创设科举 B、印刷技术改进 C、重文轻武 D、鼓励海外贸易 7、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

3、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 主要是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8、“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中可以折射出宋代特有的社会现象是A、中央集权 B、文人政治 C、外患频仍 D、强干弱枝 9、北宋宰相欧阳修曾说:“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 A、武将地位较高 B、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 C、注意防范武将 D、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 10、下图是一副残缺的古代“政权结构示意图”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1、北宋采

4、取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其出发点是 A、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防范地方与军队勾结皇帝皇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安抚使司(帅司)枢密院、三衙(军事)转运使司(漕司)禁军厢兵2C、削弱禁军中高级将领的兵权 D、防止将领拥兵对抗朝廷 12、北宋时,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反映当时统治者 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13、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 于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5、D、地方推荐 1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 汉朝实行察举制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15、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16、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中央地方矛盾始终存在。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 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17、 “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B、程

6、朱理学的出现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8、造成北宋时期“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 “官无定员,无定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宋朝实行正副宰相制度 B、宋朝实行更戍法 C、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 D、宋朝是科举制度 19、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某一时期的职位称呼是:“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 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这一称呼反映了宋朝A、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内重外轻的文官体制D、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 20、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21、北宋

7、中期, “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 B、 C、 D、 22、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A、官僚机构膨胀,形成“冗官”的弊端 B、 “冗兵”问题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造成积弱局面 C、 “冗费”使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D、宋仁宗接受范仲淹等人主张,推行新政 2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十 一世纪改革家”的是A司马光 B王安石 C范仲淹 D

8、孝文帝324、王安石变法时期,在位的皇帝是A、宋仁宗 B、宋神宗 C、宋太祖 D、宋钦宗 2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军事力量 B、解决财政困难 C、铲除割据基础 D、抑制土地兼并 2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27、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 面,主要偏重于理财。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是 青苗法 募役法 保甲法 方田均税法 A B C D 28、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

9、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9、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 30、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31、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考经 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32、据史书记载,王安石

10、变法时, “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 B、 C、 D、 33、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 (强制分派)之弊。 ”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3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不正确的叙述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B、限制了官僚和

11、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C、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 D、强兵措施未能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3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 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改革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43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 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

12、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 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 问题: (1) “太祖”姓名是 (2)你是怎样理解太祖、太宗“平一海内”的?(3)宋朝是怎样“尽收天下动兵”的?(4) “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符合史实吗?请说明理由。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13、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 皆食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 续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二:到了宋真宗时,他以帝王之尊,大力鼓倡“学而优则仕”的学风;为此他亲自撰写了 一首劝学诗,把读书同功名利禄紧密地连在一起,大意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有女美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李启明宋真宗为劝学诗新论 材料三:宋代宰相以进士出身者占据绝大多数,如北宋宰相 71 人,其中 64 人出身进士。北 宋中叶以后,政坛也几乎为文官士大夫控制,所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 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 有武臣,盖仅有也。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 ”故宋 人诗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 陈峰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说出宋太祖重用“儒臣”的理由。(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宋朝如何实现“重文”的?5(3)宋朝“重文”风尚,对宋朝社会有何影响?3、开国议政(14 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 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佣兵自重, 武将常篡夺皇位。唐代设置科举,人才汇聚,享国 三百年。唐代参加科举考试者越来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