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上传人:tian****ren 文档编号:37521852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史(回忆版)只有简答题和论述题,7 道简答题每道 10 分,2 道论述题每道 40 分。顺序可能有误。简答:1.原始社会半坡型彩陶的艺术特点。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与创新。3.南阳画像石的装饰题材。4.六朝石雕石佛特征。5.明代成华青花加彩装饰表现手法。6.商代青铜器造型。7.唐金银器制作类型。论述:1.宋元时期漆器类型和特点。2.清代江南地区染织工艺的成就和特色。2016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饰设计与制作(回忆版)一共四道题。1.分值 40,有一个造型比较夸张的戒指,让画 1:1 效果图;说明变款是什么;设计两个 1:1 的变宽效果图。2

2、.分值 40,13mm 等大小颗粒宝石,简述小颗粒宝石的设计与制作原则,并设计一款豪华型宝石,画出效果图,说出饰品名称,市场定位,工艺特征。3.分值 40,在现代首饰批量制作工艺(失蜡浇铸)中,原模制作方法与特征。4.分值 30,在低迷的珠宝市场条件下,首饰设计师的价值和角色定位。2017 年政治基础班讲义考点 14: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考点 14: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考点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考点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

4、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考点 16: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考点 16: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 辩证否定观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 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 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

5、,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的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考点 17: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考点 17: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1.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从内容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自我否定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一定要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一个完整的周期。从形式上,表现为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就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2. 否定之否定规律意义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形而上学

6、观点,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要坚定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但前途光明。考点 18: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考点 18: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一)原因与结果1. 相互区别原因是指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2.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中。原

7、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3. 因果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指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客观因果关系的反映。普遍性:指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多样性:不同的领域,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主要有以下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4. 方法论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

8、增强工作中的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二)必然性与偶然性1. 相互区别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区别: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对发

9、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2. 相互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 方法论意义(1)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2)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 相互区别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

10、途的趋势。2. 相互联系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而可能性则是尚未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现实性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先在的某种可能性发展而来的,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性。3.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 方法论意义(1)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2)创造条件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人们立足现实, 展望未来, 注意分析事物的各种可能, 发挥主观能动性, 做好应对不利

11、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四)现象与本质1. 相互区别(1)定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特点: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比较深刻、单纯。2. 相互联系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1)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2)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真象是指对事物本质、正面、直接的表现。假象是指对事物反面、歪曲的表现。假象就是错觉,

12、从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3. 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由于现象和本质上对立的,有要求人们必须透过现象解释本质。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五)形式与内容1. 相互区别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2. 相互联系(1)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2)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

13、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3)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3. 方法论意义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考点 19: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考点 19: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一)相互区别1内涵不同: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的形式呈

14、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2表现形式不同: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的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二)相互联系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基础,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考点 20: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考点 20: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

15、作方法1. 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2. 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 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16、 坚定信心, 知难而上, 开辟前进的道路。 社会的进步是这样, 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4.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 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5. 矛盾分析法包含: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都是常用的矛盾分析法。育明教育官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