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单病种-带状疱疹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37489638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单病种-带状疱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单病种-带状疱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单病种-带状疱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单病种-带状疱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单病种-带状疱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带状疱疹【定义】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点是 簇集性的栗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 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不超过躯体中线,偶尔中线对侧也有少 数皮疹,多是横过的神经小分枝受累所致,愈后极 少反复。 本病属中医“蛇串疮” “缠腰火丹”范畴 【诊断标准】 1.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2.好发于胸肋、腰部及颜面等处。 3.发疹前数日往往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大,患处感觉过 敏或神经痛,但亦可无前驱症状。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 的栗粒大小的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

2、周围有红晕。 4.皮损沿一侧皮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各簇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皮损一 般不超过正中线。 5.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儿童患者往往较轻 或无痛,老年患者则疼痛剧烈,且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 6.发病迅速,病情急剧,全程约 2 周。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若无继 发感染一般不留疤痕。 【辩证分型】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多,一般认为与风、湿、热、邪有关, 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壅至肌肤为患。 (一)肝经郁热证皮损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二)脾虚湿蕴证

3、皮损色淡红,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呆便溏,舌淡 体胖、苔白腻,脉滑。 (三)气滞血瘀证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舍暗苔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止痛、抗病毒、消炎,局部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二)辩证施治1.辩证论治 (1). 肝经郁热证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10g 栀子 10g 黄芩 10g 生地 10g 板蓝根 15g 大青叶 15g 车前子 10g(包煎) 泽泻 10g 元胡 10g 生甘草 6g(2). 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除湿,兼以解毒。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 10g 茯苓 15g 陈皮 10g 厚朴 10g

4、 泽泻 10g 滑石 30g(先煎) 大青叶 15g 板蓝根 15g 元胡 10g 生甘草 6g (3). 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花四物汤加减。 赤芍 15g 白芍 15g 当归 10g 柴胡 10g 薄荷 3g(后下) 桃仁 10g 红花 10g 元胡 10g 双花藤 15g 陈皮 10g 炙甘草 6g 2.其他治法 (1).外治法.生大黄、川黄柏、川黄连各 30g,制乳香、制没药各 5g。上药共研为细末,加适量浓茶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七叶一枝花鲜块茎捣烂涂患处,一般半小时后热减痛止,多次外用有助疱疹消退。1-2 次疱疹可消退。.鲜马齿苋 12

5、g 洗净,捣烂成糊状敷患处,每日换药 2 次。.大黄 30g,黄柏 30g,飞滑石 21g,青黛 60g,冰片 5g,甘草 10g。共研细末后混匀,加凡士林调膏备用,外敷患处。 (2).针灸疗法 针刺取穴合谷(双侧) 、支沟、阳陵泉(均用患侧) ,局部病灶采用围针, ,以病损大小决定围针多少,最多 15 根,最少 4 根,离疱疹 0.5 寸处呈 15 度 角刺入,均用泻法。 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 30 分钟,每日 1 次; 若后遗症持续疼痛不止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 3 天。 (三)西医治疗 (1).镇静止痛剂:如 APC,每次 1 片,必要时服;卡马西平 1

6、00mg,每 日 3 次口服;多虑平 25mg,每日 3 次口服。 (2).抗病毒剂:如阿糖腺苷每日 15mg/kg,静注 10 日;阿昔洛韦 200mg,每日 5 次口服,或万络韦 300mg,每日 2 次口服。 (3).维生素 B1 100mg,肌肉注射,每日 1 次;维生素 B12 100mg,肌肉 注射,每日 1 次;转移因子 1-2mg,皮下注射,每周 2 次。 (4).皮质激素:适于老年早期患者,可口服强的松,每日 30mg,疗程 5- 7 日。 (5).局部治疗:外用含樟脑、硫磺的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者可外用 2% 龙胆紫溶液,若有继发感染可用新霉素软膏外搽。 【诊疗策略选择】

7、(一)诊治流程门诊接诊根据问诊结果 结合皮疹特征及临床表现 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结合分析后,作出初步诊断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 肝经郁热 脾虚湿蕴 气滞血瘀 清热除湿,解毒止痛 健脾除湿,兼以解毒 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龙胆泻肝汤加减 除湿胃苓汤加减 柴胡疏肝散合桃花四物汤加减- 配合中药外敷,针灸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辩证要点带状疱疹分干湿两种。中医认为,干性属肝经风火,湿性属脾经湿热。干性 者受损皮肤潮红,仅出现丘疹,有痒感;湿性者皮肤潮红,起白色珍珠样的水 泡,如绿豆大小,破后则糜烂渗水,较干性者痛甚。 (三)用药特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基本方为基础予以加减。发于颜面部者,加菊花 10g

8、;发于眼部者。加石决明 20g,谷精草 10g;发于胸肋部者,加郁金 10g, 川楝子 10g,延胡 10g;发于腹部、下肢者,加黄柏 10g,苍术 6g。 【疗效评判】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若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转疼痛专科门诊诊治。1.临床治愈:皮损及疼痛全部消退,一般情况正常。 2.好转: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新发水疱,疼痛明显好转。 3.无效: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 【参考文献】 1陆德铭. 中医外科学.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5-126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60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 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0-3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