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76787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脂肪肝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脂肪肝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脂肪肝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脂肪肝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脂肪肝的脂肪肝的 CT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蔡济泽 摘要摘要 目的目的 进一步认识 CT 对脂肪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方法 对本组 54 例经 临床确诊的脂肪肝患者行 CT 检查。测量肝脏与脾脏的 CT 值及二者的比值,观察肝内血 管与肝实质的相对密度变化。结果结果 本组 54 例中有 46 例为弥漫性脂肪肝患者。其中轻度 为 17 例,CT 表现为肝血管湮没,CT 值为 3655Hu;中度脂肪肝 14 例,CT 表现为肝血 管反转,CT 值为 1840Hu;重度脂肪肝 13 例,CT 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CT 值为- 2625Hu。8 例为局灶性脂肪肝,肝右叶 6 例,肝左

2、叶 2 例,CT 值为 1840Hu,增强后 CT 值为 3055Hu,时间密度曲线与正常肝脏一致且无血管推移、受压和侵蚀现象。结论结论 CT 对脂肪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其准确性较高。 关键词关键词 脂肪肝 CT 扫描 诊断和鉴别诊断脂肪肝是由多种病因和疾病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 5%或 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 1/3 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性称为脂肪肝。大多数脂肪肝愈后良好,但 仍有部分特别是有炎症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本文分析本院经临床证 实的 54 例脂肪肝患者 CT 表现,旨在进一步提高 CT 对脂肪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1 材料与方

3、法材料与方法1.1 机器设备情况:机为 GE CT/e。1.2 病例来源:54 例患者均为本院三年来收治的脂肪肝患者,男性 42 例,女性 12 例, 年龄 2172 岁,平均 38 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腹胀食欲减退,也有 无明显症状者。具体为肥胖者 35 例约 2/3,饮酒者 28 例约 1/2,血脂胆固醇升高者 50 例, 肝功能异常者 10 例。1.3 检查方法 本组 54 例患者均行肝脏螺旋 CT 扫描,层厚 7mm,扫描自膈顶至肝脾扫 描结束。采用腹窗观察,窗宽 300,窗位 40,测量同一层面肝脏和脾脏的 CT 值,计算二 者的比值,观察肝内血管与肝实质的相对密

4、度变化。增强扫描检查使用的碘剂为欧乃派克, 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分段为 2.8ml/s(4050ml) 、1.6ml/s(4050ml),总剂量为 80100ml。2 结果结果2.1 本组 54 例脂肪肝患者中表现为弥漫性改变的有 46 例。其中轻度脂肪肝为 17 例,CT 表现为肝血管湮没,肝脏呈一致性稍低密度改变,略低与同层脾脏的密度,CT 值为 3655Hu;中度脂肪肝 14 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即肝血管表现为相对高密度,CT 值为 1840Hu;重度 脂肪肝 13 例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CT 值为-2625Hu。2.2 本组 54 例脂肪肝患者中表现为局灶型低密度改变的有 8 例

5、,肝右叶 6 例,肝左叶 2 例,均行肝脏 CT 平扫和 CT 增强扫描。.增强前 CT 值为 1840Hu,增强后静脉期测量为 3055 Hu,且可见血管进入病灶内,无血管推移、受压和侵蚀等现象。3 讨论讨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发生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的趋 势。其易患因素较多,与酗酒、肥胖、高血糖、异常脂蛋白血症及服药史均有关系。正常 人肝脏 CT 值因个体不同可有较大差异,而脾脏的 CT 值相对恒定且肝脏 CT 值均高于脾脏 CT 值,肝脾 CT 值相差约 510Hu。每克肝组织中增加毫克甘油三酯,值可下降 1.6Hu。当发生脂肪肝时,脂肪浸润区的值下降,肝脾值

6、比值1。文献报道肝脾值比值0.85 即可明确诊断1。根据肝脾值比值划分脂肪肝严重程度即轻度(肝脾比值) ,中度(肝脾比值0.7) ,重度(肝脾比值0.5)2。脂肪肝的表现可分为弥漫型和局灶型,本组例病例中有6 例为弥漫型。弥 漫型脂肪肝的诊断较容易,主要依据肝脏密度的变化,即测量发病肝脏的值与脾 脏值且相比较,若肝脏值低于脾脏 CT 值可诊断脂肪肝。其次,根据肝内血管影 与肝实质相对密度的变化来判断脂肪肝的脂肪浸润程度。正常肝脏平扫图象的肝内血 管呈负影,当发生脂肪肝时,根据肝脏脂肪浸润程度的不同,肝内血管影变得模糊不清, 甚至呈相对高密度,如同增强后的肝内血管改变。再次,若脂肪肝行增强扫描时

7、,其 强化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同样低于增强后的脾脏密度且低密度区内血 管影仍显示完整。 局灶型脂肪肝的情况较复杂,本组有例局灶性脂肪肝患者均行平扫和 CT 动态 增强扫描。局灶型脂肪肝同样根据脂肪浸润区域值与脾脏值的比值,增强后动态 变化及血管的走行是否正常基本可以诊断,但必须和原发型肝癌或转移癌、肝血管瘤、肝 脓肿等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局灶型脂肪肝的表现有以下特征:为非球型病灶呈片状, 正常与病变组织之间的分界不清,呈移行性改变。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后可见血管影 进入病灶内,无血管推移、受压和侵蚀现象。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区值升高不及正 常肝脏组织及脾脏,形成更明显的密度差异。做

8、动态扫描时,其时间密度曲线与正常肝 组织类似。而原发性肝癌和转移癌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改变,邻近血管有推压或侵蚀现象且可侵犯门脉或形成门脉血拴3。三期增强扫描有助于局灶型脂肪肝和肝血管瘤的 鉴别。肝脓肿通常表现为边缘强化,而局灶型脂肪肝增强前后始终呈均匀改变。另外,值 得一提的是正常肝岛。所谓正常肝岛是指弥漫型脂肪肝中的正常肝组织呈相对高密度改变, 边缘清晰,形态各异,一般小而薄,值在正常范围内,常位于胆囊床、叶间裂附近及 包膜下。根据其分布部位,病灶较薄,无占位效应,可见血管进入其内,可作出脂肪肝的 诊断,尤其是动态增强显示与邻近脂肪肝一致的曲线等特点,更易作诊断,并可与肝内占位性病变相

9、鉴别4。由此可见,增强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局灶型脂肪肝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脂肪肝的影像诊断方面主要是超、。超的优点是价廉、简单易行、无 放射性并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超对脂肪肝的敏感性和准确度低于且超不能 量化。对本病不敏感亦缺乏定量指标,且价高。实践证明,对脂肪肝的诊断具 有明显的优越性,一般平扫即可作出诊断且不受腹部脂肪和结肠等含气脏器的干扰。同时, 也是目前脂肪肝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因此,临床拟诊脂肪肝时应行扫描,当平 扫不能确认时,可行增强扫描相鉴别。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陈炽贤主编,实用放射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谈瑞生,脂肪肝诊断,中华现代影响杂志,2007 年第 4 卷第 5 期。 李果珍主编,临床诊断学,中国科技出版社。 孙立新等,局限性脂肪肝诊断意义,理论与应用研究,2003 年第 12 卷第 1 期。 作者单位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334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