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50152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浅谈学校德育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平江县三墩乡瑚佩中学平江县三墩乡瑚佩中学 柳韧韧柳韧韧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国内教育界已认识到德育活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为那些早已在实行但又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打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了希望。一、我国学校德育现状一、我国学校德育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在道

2、德观念上越来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冲击,而主要依靠直接灌输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在面临社会实践的挑战时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德育工作在我国大、中、小学,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成分较重。这在高校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些学生把吃喝玩乐、奢华生活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且很多人不推崇用勤劳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喜欢投机取巧,心存侥幸,试图凭借某些天赐良机,达到目的。他们对人生、社会、世界的认识过于简单,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较大,颓废气息较重德育论文,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倾向明显,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大学生傍大款

3、、穿名牌、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过着与在校大学生极不相称的消费生活。二是政治虚无主义明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不再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是采取一种远离政治、漠然视之的态度,同时,由于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调整工作方法,而是沿用传统的灌输与管制的方法,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对其所灌输和宣传的思想政治观念产生怀疑和动摇,在没有接受新的思想之前,形成了一种信仰上的危机,这种信仰危机也集中地体现于政治上的虚无主义。三是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严重。这在中小学生身上体现比较明显,他们多属于独生子女,到了学校后,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无法和别的同学很好地相处。学校在进

4、行德育教育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致使有些小学生到了更高的年级后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这种状况应该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四是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我国的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强调学生个体对集体和权威的服从,培养的目标是“听话的” 、 “表现好的”学生,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加上长期以来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较少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所以很大一部分中小学生都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五是逆反心理严重,生活愉悦感低。由于不堪学习的重压和某些媒介的不良影响,青少年的精神问题和暴力倾向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中小学生违法乱纪的现象

5、也越来越严重,我们从新闻里不时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报道。二、德育活动应成为德育主要的教育形式二、德育活动应成为德育主要的教育形式我国教育界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社会及历史等为主的德育学科课程体系,在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系统性道德知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尽管道德认识能给学生提供未来行为的认知图式,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却往往只是以知识形态存在而不是以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即成为学生品性的一部分的观念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样的道德知识对个体在具体道德情景中的行为影响是很小的,只有在个体价值观念单一不能或无须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情景中,它们才会成为行动的线索。而对处在变

6、革与多元化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十分德育论文复杂,因而仅有道德知识这一行为线索并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学科式德育课程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除了需要认识的支撑之外,更需要行为动机(情感)的激发,需要对情景的认知和判断及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控等。而德育活动课程则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

7、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杜威认维这种使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关系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因此,德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具有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形式。三、三、21 世纪呼唤人的个性发展世纪呼唤人的个性发展迎面而来的 21 世纪,其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使世界各国间的时空脚步不断缩短,竞争与合作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也将呈现全球性特征。可见,要积极适应和充分发展这个社会,青少年就必须建构和完善自己的主体性,

8、使自己成为热爱真理和追求真理,负责的、自律的和具有合作精神,热爱美和创造美,热爱自由和创造自由的主体。对此,学校德育应当面对这一时代变迁,拓展内涵。首先,要“学会关心” 。现代社会联系的广泛性和发展的快速性,要求我们的主体人必须从关心自我的圈子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去关心这个纷繁的社会。教育德育论文国际研讨会已大声呼吁,我们未来的一代又一代新人,必须学会“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 , “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 , “关心他人” , “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 , “关心其他物种” , “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也“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 。只有在这种积极而广泛的关心中,人才得以

9、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爱憎分明的感情,强化负责进取的精神,激发创造发展的欲望,从而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大胆追求效益。道德与经济的发展是统一的,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以及社会物质设施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优化,文明社会就不可能诞生。同样,人的个性品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征,就终将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市场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脱离经济发展和人的利益,过分强调所谓的传统德育,不仅使人难以接受,而且必将使人的个性品质中的效益观念失却,使主体活动徘徊在低效益乃至无效的怪圈中。第三,要合作创造。尽管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准则,但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

10、言,我们无法忽视合作创造。在强调人的个性健康发展时,我们常常高呼人格的独立、自主,但这是一种在合作前提下的创造性发挥。讲到个性品质,即要考虑千变万化的个体特征,同样也不能忽视共同的、普遍的要素及其在不同个体中所占的比重。所以,那些已被人们共认的传统美德,加上前文所述的主动关心、追求效益、合作创造等时代内涵,就构成了市场经济形势下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崭新主题。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德育的神圣使命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德育的神圣使命长期来,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最终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 , “社会的工具” 。随着主体性理论研究的深入,我

11、们已清晰地意识到,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在教育活动中的,德育活动同样不能回避学生的主体要求。如今,我们欣喜地发现德育研究乃至德育实践已开始将个体的主体性作为德育的生长点,即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确切地讲,学校德育正逐步实现着神圣的回归。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已达成这样的共识,作为学校德育的四个部分,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主旋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健康教育,须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为前提,这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旨在充分提高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评判能力、道德价值的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实践能力等等,最终实现学生个性结构的优化,使其个性健康发展成为可能。从接受心理学角度看,强控制

12、、强结构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接受德育的影响,结构性较弱的情况有助于学生消除紧张感、异化”感乃至对立情绪,从而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接受影响,个性特征得到强化。这正好是对传统“塑造”型德育的否定。再则,市场经济社会对当代青少年的强烈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青少年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开放、信息交流最频繁、价值冲突最显著和最激烈的时期,所面临的一切都在“变” 。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都在变。他们已不愿接受一切既成模式的禁锢,强烈希望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独立思考、选择,并积极参与。他们身上已没有一以贯之的信仰。但正是这种不稳定性、不成熟性,驱使着他们积极地去思考、批判、选择,的辞旧迎新中蕴育创造。这是难能可贵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这种个性特征是他们的前辈很难拥有的。总之,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