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7447283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 发现是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劳 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A】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 利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A】 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阶级 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B】 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 ) 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 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

2、关系问题【B】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 ) A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 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D】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思 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 7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A】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

3、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 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A】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特性 D可知性【B】 10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 的哲理是 (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 的客观性和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 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D】 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 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种观点说明了( ) A主观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必然是空

4、洞的抽象 B时间和空间 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C】 12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 A人的活动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C】 13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 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 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 学道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 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A】 14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种观点 ( ) A深刻地揭示了联系的条件性,属于辩证法

5、 B否认了不同 事物及其性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是形而上学 C属 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D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B】 15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 的哲理是(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 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 16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该诗启发我们(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 只有偶然没有必然【A

6、】 17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扬弃”B斗争的观点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 【C】 18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 ,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 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 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谐包含 着矛盾 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C】 19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看 优点与缺点要分清主次。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 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D】 20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 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7、是(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 矛盾 C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 心,抓关键【D】 21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孙子兵法但却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解决矛盾的关键 C 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 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 22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 A客观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具体分析法 D调查研究法 【B】 23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也就是说要注

8、意火候。这 说明( )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 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C】 2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 A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 B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C不断发 生量变的过程 D波浪式发展的过程【B】 25下列关于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有( ) A感性中的具体是人们认识和思维的起点 B从抽象上升到 具体就是从抽象的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的具体 C从抽象上升 到具体就是以具体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 体的运行过程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 及研究)方

9、法【B】 26下列命题中反映规律客观性的有(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 “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C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D “心外无物,心外 无事,心外无理” 【A】 27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 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种 观点表明( ) A意识具有能动性 B人在实践中可任意获得自己想得到的 成果 C劳动可以创造一切 D它是一种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的唯心主义观点【A】 28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 测,可以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表明意识具有( ) A绝对性 B无限性 C创造性

10、D永恒性【C】 29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实践( ) A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使认识具有科 学性 D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 30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 “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 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 可能” 。这表明(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 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B】 3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名句

11、强调的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 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A】 3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 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 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 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 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一著名论断表 明(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D】 33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有( ) A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

12、不可能的 B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就意味着认识是被实践决定的 被动的因素 C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D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 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B】 3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 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35真理的一元性是由( ) A真理的主观性决定的 B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 C真理的多 样性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决定的【B】 36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主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 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

13、】 37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 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这表明 ( ) A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B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 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 C绝对真理与相对 真理有原则的界限 D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 【A】 38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 它的直接的总体 ,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 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表明( ) 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 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

14、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 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 对真理的把握【B】 39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 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 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 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这表明 ( ) A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绝对性真理走向相 对性真理的过程 B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 观点 C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观点 D任何真 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 环节【D】 40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

15、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 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B】41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普遍性 C辩证性 D主体能动性【A】 42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B】 43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 必须坚持和弘扬( ) 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C奉献精神 和献身精神 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A】 4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B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 性作用 C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制约社会进 步的决定因素【C】 4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的根本因素 B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 国力状况的基本因素 C决定社会进化的速度的基本条件 D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D】 46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 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