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美丽”作文讲评zcm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7442673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美丽”作文讲评zcm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后的美丽”作文讲评zcm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后的美丽”作文讲评zcm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后的美丽”作文讲评zcm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后的美丽”作文讲评zcm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的美丽”作文讲评zcm》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美丽”作文讲评zcm(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记叙文写作之深刻篇记叙文写作之深刻篇结合结合“美丽的最后美丽的最后”作文讲评作文讲评 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的习惯,积淀思想。 2、养成意在笔先的习惯,立意做到深刻、新颖、高远,读后让人感到你是位思想积极、情感健康、 人格健全的青年人。 3、善于感悟,修炼一颗文心,能在记叙文中写出自己的感悟。就记叙文而言,从两个方面培养自己 的感悟能力:(1)情的触发;(2)理的思考。 作文理论指导: 一、立意的重要性 部分同学拿起笔就写,不去考虑自己的写作目的!其实,写作记叙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传达某些思 想情感或观点认识。其它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所以,动笔前必须首先明确本文的写作

2、目 的,写作中更要紧紧地围绕,可以先列个提纲,看看全文是不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写作目的服务的。 阅卷时都把立意作为衡量作文高低的第一要素;立意与众不同、立意深刻,文章方能脱颖而出。中心不 明确、立意肤浅、甚至主旨存在问题都是考场作文的大忌。记叙文要在立意新颖、深刻上动脑筋,争取 能让我们的记叙文闪烁着睿智、深刻的思想光芒! 和议论文不同的是,议论文可以直接亮出观点,但记叙文只有用形象说话,必须把立意内化为“人” 或“事” ,因而,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 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恰当的抒情和议论是使文章深刻的重要也是主要手段。 二

3、、考纲相关要求: 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意境深远,文句有意蕴,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意境深远,文句有意蕴,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透。就文体而言,议论性文章应该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应该 形象生动,思想深刻。就表现而言,应该是:或深入本质,或揭示原因,或寻找根源,或阐释利弊,或 说明结果,或指出规律,或遇见发展,或抓住要害,或给人启发等等。这些表现是依据高中生的年龄、 水平以及在考场特殊情况下所写文章的见解的优秀程度而言的。 (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以写人为主

4、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思想的发掘,探寻人物活动的思想动机,力求寻找到支配人 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因为它是人物全部活动的动力;再就是要揭示人物命运的根源。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一件事思想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立 意时要力求从事件所表现出的各种思想意义中,寻找出最主要、最典型、最深刻、最动人的那一种思想 意义,因为它决定事件的主要性质,代表着事件的本质。除了要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另外还要挖掘 事件的深刻原因。因此,选材时要选择那些最贴近考题中心的材料或者有多种思想意义的素材,一定要 把能够表现需要表达的主旨的一部分突出来。 以状物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所状

5、之物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感情或寓意; 状物中也要显示人的精神、气质、情操。如果要写成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必须要有主人公的活动,通过 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记叙描写主人公的神态、动作、感想等,串起整篇文章,最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 法。 以抒情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对同一题材,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立不同的“意” 。那么,立什么样的“意” ,才称得上深刻透彻呢?这就要看这些“意”中,哪一点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爱因斯坦成名以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做客。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 他。火车到了,去接

6、爱因斯坦的小汽车司机却怎么也找不到爱因斯坦,只好空车回去,报告国王说爱因斯坦 教授没有来。可是半小时后,爱因斯坦身着沾满尘土的破雨衣,脚穿一双旧皮鞋走来了。原来司机只看衣着2不认人,爱因斯坦便自个步行来了。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爱因斯坦接受比利时国王和王后的邀请后,准时赴约,虽然接站的司机没有接到他,但他还是 克服困难去赴约。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品德值得赞颂。 (2)批判只看衣冠不认人的行为,反对以貌取人。 (3)赞美爱因斯坦艰苦朴素的美德。 (4)赞扬比利时国王爱才。 (5)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即使成了名,仍专注于科学事业,不讲究衣着,不追求个人享受。 上述五种立意,

7、哪一种是最佳立意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比较: 第一种立意,显然不是这则材料的重心所在,不是材料的本义。第二种立意,虽然不能算错,但还 不是最佳角度,因为这则材料的主体不是小车司机,而是爱因斯坦。第三种立意,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流于肤浅。因为穿沾满尘土的雨衣,并不是艰苦朴素的表现,而是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的行为。 “穿旧皮 鞋”也并不足以证明爱因斯坦就是艰苦朴素。这种立意,也只是就事论事,不得要领。第四种立意,更 是站不住脚。因为这则材料的含义与“爱才”沾不上边。另一方面,这则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评述比利时 国王,因为材料的主体是爱因斯坦。第五种立意,才是最佳角度。它揭示了供材的主旨。一个科学家的

8、伟大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业的不懈的追求。如果他只注重衣着,只计较待遇,只追求享受,那是绝对 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只有表现这一主题,才算真正抓住了这一事件的本质,这样的立意境界高。(二)要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要受其特定的条件(原因)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事物发展的一定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 的结果;而这种特定结果的产生,必然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写作中,只有学会由果溯因,即学会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 我们先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

9、已成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爱莲说,但凡曾见过荷花的人,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染。荷 花可说是最为近墨者,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令人传颂千古。它深深扎根于淤泥,却没有与其沆瀣一气, 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 于它内在的纯洁,本质的卓越,不仅足以抵挡外部的侵扰,更可以使自身不断壮大,生存发展,因此可说, 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究竟为何品位,即 内因。试想,一

10、身正气浩然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它一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心惊自 惭。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得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腥臊并御” 的环境中,仍然丝毫不为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吾将上下而求索”。他 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这足以令人千古传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腐,即使“近朱“也不可能有转机的,会 拼命在“墨“的环境中成为黑亮的精英。但这更可证明,是他们自己变黑了,墨,不过提供给他们一个极好的 环境而已。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色

11、,看其骨子里是不是黑。 黑皮肤者再怎么擦增白霜,也还是黑的;白皮肤者即使有黑衣所附,终究还是白的。近墨者未必黑,实 为不欺之言。【点评】本文是一份高考满分试卷。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事物的本 质,因此立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立意时,作者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墨者未必黑”的根 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与“不黑”,取决于“近墨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 “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 是一种外因。 “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3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

12、行分析,由果推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言之成理。 由果推因,就是要探明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那么,在立意时该怎样去由果溯因呢?一般说来,可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其 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在溯因时,必须尽可能地全面进行分析研究,穷究产生某一 结果的各种原因。 第二步:要再问几个“主要为什么”,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 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是主要原因,哪是次要原因,从而抓住主要的根本

13、性的必 然性程度最高的原因。 第三步:再问几个“为什么的为什么”,以探求产生原因的原因,分析某一结果,并不要求罗列一切条 件,而是要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透过表面原因,探求那产生原因的原因。 从这一典型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作文中只有这样层层溯因、步步深入地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 才能使认识逐层深入,使立意深刻。 另外,1940 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 解放前,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被地主黄世仁迫害,后在二婶的帮助下, 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儿变成了一头白发。喜儿常去山中的奶奶庙取供果和香 火,有人

14、遇见,便传说遇到了白毛仙姑。解放军到来后,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 己的村庄,过上了幸福生活,头发也渐渐变黑了。人们若根据这一故事进行文学创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一是表现破除迷信的主题,告诉人们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神存在。 二是表现妇女翻身解放的主题。 三是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上述三种立意,哪一种最深刻、最能激发人的爱憎感情呢?对这一问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 家们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45 年,鲁迅艺术学院的贺敬之、丁毅等根据这一传说创作民族新歌剧 白毛女时,经过反复研究,深刻挖掘,最后选择了第三种立意。为什么第三种立

15、意最深刻透彻呢? 因为它揭示了白毛女悲剧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昭示人们:要使白 毛女由鬼变成人,就必须推翻这一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新社会。这一主题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揭示了影响白毛女命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社会制度。 所以,该剧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对解放后的民主改革 和其他政治斗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什么样的观点,才具有启发作用呢? 一般说来,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作者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

16、,才会收到奖 善惩恶、激浊扬清的效果,才会达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 其次,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必须揭示“三理” ,即揭示哲理、伦理、艺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 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 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社会大爱, 能为读者的人生导航;阐述艺理,能给读者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如:面对黄叶纷落、雪野消失、太阳隐退的景象,一学生却捕捉到生活的另一片亮丽景色。他写道: 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却收获了累累的果实;当洁白美丽的雪野悄然消失后,我们却迎 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当一轮辉煌的太阳隐退后,我们却欣赏到了充满诗意的月亮。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 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收获。审视生活,而继以理性的思考、领悟与解读生活内涵,透析其潜载的“定律” 。这是思维的拓展,更 是思维的深掘。4那么,如何使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呢?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王安石有句诗说得好:“不为浮云遮望眼,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