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36990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和理解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消极自由”和和“积极自由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即“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是对当代自由主 义的积极自由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20 世纪下半叶,以赛亚伯林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 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 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 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 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 干涉”的状态

2、。按照伯林的分析,这两种自由的区分对应于两个逻辑上相互区别的问题。 如果有人问: “是谁控制我? ”这一问题的答案将说明 “积极自由”的内 容。一些人能不能回答: “我控制我自己 ”,这就是积极的自由。如果有 人问:“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干涉我? ”答案将说明的是 “消极自由”的 内容。有人会回答: “很少”,这就是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涉及的是机会, 积极自由涉及的是能力和资源。前者涉及的是 “有多少扇门是向我敞开的 ” ;后者涉及的是 “我的活动空间有多么大 ”,即:自主的能力或利用资源的 能力。当一个人正在做想做的事的时候,他是积极自由的;当没有人干涉他 的时候,他是消极自由的。伯林还认为,手

3、段不构成对自由的限制。因为手 段是与自由的运用有关,而不是与自由的拥有有关。如一个人太穷或太无知 而不能利用他得到的自由,那么并不能说没有自由。门仍然对他开着,虽然 他不能走出去。 不可否认,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是任何有尊严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较之消极自由来说,积极自由更常遭到人们的滥用。积极自 由和消极自由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逃避的问题。“一个社会为这 两个问题所做的答案便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是自由的还是专制的,民主 的还是暴政的,世俗的还是宗教的,私有的还是共有的等等。这两个概念无 论在政治上还是在道德上均被歪曲过,并向其反面发展。”伯林认为他所 谓的“积极自由”同理性主义的观念

4、有逻辑联系。在理性主义者看来,自由 和理性是人的特征,主张自由包含在符合理性的行为和生活中。理性构成了 人的本质,因而按照理性来生活就是符合人的真正的本质,就是自主和自我 表现决定,就是自由。如果有的人不能发现理性并按照理性来生活,那么他 就可能会被那些有足够特权知道并按照理性生活的人所“引导”和强制。 这种“引导”和强制不仅能促进他的利益,而且能促进他的自由。它们会把 他从情感的“专制”下或低劣的自我表现中解放出来,并帮助他成为真正自 由的和民主的存在。伯林据此得出结论,依靠理性获得自由 (LIBERRATION BY REASON)是“积极自由”的核心。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消极自由,则表示对

5、于人的理性的一种审慎的怀疑,如哈耶克所分析的消极 自由的根据在于人的无知的不可避免性。 在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析中,伯 林始终强调“消极自由”是更为真实的自由, “在我看来, 多元主义 以及它所蕴涵的 消极自由,是比较真确的、比较合乎人性理想的主张, 要比那些在大规模的、受控制的权威结构中,寻求阶级、民族或全人类 积极自我表现作主之理想的人士,所持有的目标,更为真确、也更合乎 人性。”正如他所解释的那样, “自由”二字的任何诠释,不论多么特殊, 都必定包含最低限度的 “消极”自由。即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不受人干涉的 领域;而“积极”自由的概念,有时只不过是残酷暴政的华丽伪装而已。 那么,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一定是自由吗?我认为不是。中世纪基督教 文化中,自由观是同“原罪”、“救赎”的神学教义紧密相关的。他们的理论 给人类加上“有罪”的标签。但实际上,人类对于原始欲望的追求不会说因为 看到身上枷锁便虔诚恭谨起来,人类照样对金钱,名利,地位,性等趋之若鹜。 若是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世界将会变成怎样?所以,我想,积极自由 和消极自由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性,合理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