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表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36883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表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 CT 表现资料与方法20072008 年经临床确诊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 20 例,男 12 例,女 8 例;年龄 4263 岁,平均 51 岁。均有不同程度牲畜接触史,且均伴有间断性低热、乏力、盗汗, 以病变区疼痛时有向下肢放射为主要症状。其中 4 例行 X 光或 CT 误诊为结核,行手术治 疗,术中未发现脓肿等,椎体周围为肉芽肿样物质,经实验室和当地防疫部门血清学检查, 布氏杆菌抗体均为阳性。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 16 层螺旋 CT 机,自 T12S1 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摄软组织 和骨窗进行观察。结 果20 例中:2 个椎体受累者 14 例,均为 L45 椎体受累;3

2、个椎体受累者 6 例:L24 受累者 4 例,L35 受累者 2 例。20 例患者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与增生共存,椎间隙轻 度变窄者 5 例,椎旁不同程度肿胀者 18 例,前纵韧带或棘间韧带钙化者 10 例。其中 1 例 患者 C56 椎体同时发病,2 例骶髂关节同时受累,3 例椎小关节同时受累。受累椎体中 腰 4 发病率最高。讨 论人感染布氏杆菌后,病菌在人体中产生菌血症和毒血症,累及各个器官,慢性期多侵 及脊柱和大关节。运动系统除侵及脊柱外还可侵及骶髂、髋、膝、肩关节。临床表现:弛张型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贫血,有些病例还出现肺部、胃肠 道、皮下组织、睾丸、附睾、卵巢、胆囊、肾及脑部

3、感染。可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多发性、 游走性全身肌肉和大关节痛,以后表现为骨骼受累,其中脊柱受累最常见,尤其是腰椎。 受累部位出现持续性腰痛及下背痛。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可 帮助确诊及鉴别诊断。CT 表现:布氏杆菌多侵犯腰椎,以 L4 发病率较高。骨改变:早期骨小梁稀疏、粗 大紊乱、结构不清,数周后出现骨质缺损。病灶小(多在 25mm),多发,呈虫蚀状、小囊 样低密度骨质破坏。破坏较大病灶可呈“岛屿”样改变。部分破坏灶边缘硬化。椎体边缘 明显增生、呈锯齿状,其中可见新破坏灶。病灶多位于椎体边缘或前、中部。椎小关节骨 改变亦表现为破坏与增生同时存

4、在。但该病变多无死骨存在及椎弓根破坏。椎间盘改变: 可轻度受累,受累的同时可有纤维组织增生,故椎间隙可不变窄或轻微变窄。CT 表现为等 密度影,骨关节面增生硬化。骨膜改变:椎体骨膜肥厚,由中间向两侧膨出,使椎体呈 斑驳样不同密度增高,梭状变形。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钙化,形成“唇”样骨赘,新 生骨赘加上其间的破坏灶,构成“花边椎”之特征性表现。钙化的骨膜与椎体间仍清晰可 辨,相邻椎体骨赘连接形成椎体侧方融合,有时横突的骨膜表现为横突顶部帽状增厚。韧带改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主要表现为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椎旁脓肿:布氏杆 菌性脊柱炎极少有寒性脓肿,无脓肿流注现象,仅表现为软组织轻微肿胀。总之,

5、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骨改变多为破坏与增生同时存在,但很少见到死骨存在,破 坏灶边缘硬化;椎间隙不变窄或可轻度变窄;椎旁软组织肿胀,但很少有寒性脓肿,即使 有脓肿内也不会有斑点状死骨影(这些特点可与典型的脊柱结核加以鉴别)。虽然该病在 CT 影像中有其一定的特征,但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进 行诊断,CT 做为辅助检查,需慎与脊柱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伤寒性脊柱炎等鉴别。 明确诊断,早期敏感抗菌素结合维生素疗法非常重要,以防止本病复发。参考文献1 邓国华,主编.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第 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241.2 罗端德.布氏杆菌病.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0- 174.3 谢秀丽,徐英春.血培养对布氏杆菌病诊治的意义.中国处方药,2005,5(39):62-63.(唐继 梅 张 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