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432353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视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摘 要:科学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一切哲学的本质所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实践观 理论意义从哲学意蕴上来说,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 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 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实践总体性与发展总体性实践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是任何一个哲学流派建构其哲学体系都绕不过去的中心话语。因为实

2、践表达着人们对世界真和善的感悟。但从古至今, 人们对实践的解读就一直存在着分岐。 众所周知, 亚里斯多德是最先提出实践概念的。从某种意上来说, 亚里斯多德也是从人类活动的总体性上来理解实践哲学的。在他看来, 对超越具体功利的“善”的追求和向往, 构成了人类一切活动的价值指向。这也正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他认为: “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 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但也许是过于注重对实践的价值属性的指认, 所以他又在对实践的界定上出现了二元分离, 即将人的价值指向和客体存在分离开来。在他看来, 实践是人类自身精神活动的自由创造, 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的属性。人的超越功利超越外在束缚的道德

3、选择, 构成了实践的本质。因此, 在其总体实践框架中, 以追求人类价值的道德实践与以把握外在世界及其规律的技术实践出现了必然的分离。从总体实践退守到道德实践, 实际上意味着在两个方面的退守。一是将人类总体实践活动方式退守到以道德把握世界的单向选择中。为此, 他将人的活动分为两类: 实践和创制。实践是人的内心话语, 是人自身的是非功利的道德选择, 创制只是完成面对外部事物功利性的劳作活动。实践体现着人自身的目的, 具有终极价值关怀的的意味, 创制则是现世的短暂的应对外物的技巧和手段。二,是将人类总体实践退守到极少部分人的“高雅”精神旨趣。在他看来, 只有极少部分人( 主要是奴隶主) 可能在实践中

4、找到自我, 可以摆脱世俗的烦忧, 也只有他们才有资质从事实践活动。而大部分从事劳作的工匠, 不可能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和实现自我, 他们往往被外在的功利所掌控, 他们的活动只能是机械的没有永久意义的谋生手段。 正是亚里斯多德对实践哲学的两分法, 埋下了后人以不同路径理解实践哲学的伏笔。 康德对实践哲学的理解与亚里斯多德就是同一个理路。他将实践哲学区分为道德上的实践和技术上的实践, 并更注重道德实践所体现的自由价值。康德认为, 真正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纯粹自由意志活动, 这种活动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左右, 完全是自身对自由意志的尊重和认同。这也就是 “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 即超脱的纯粹普遍的自由

5、理性。在康德看来, 人是茫茫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以使人不受特定的条件所限, 超越尘俗, 进入无限。因此, 康德进一步强化了两种实践内涵的区别, 在对现实自然界的把握过程中, 实践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 其目的就是达到对因果规律的把握, 这属于一种技术性的实践。而真正可以观照人的道德理想、确立人的终极价值指向, 才是实践的最高层次和创制概念尽管在亚里斯多德的实践哲学中得不到重视, 但随着文艺复兴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看到, 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难以从道德的储备中自然产生, 只有注重客观世界的因果变化, 探索改造世界的具体法则, 才能不断创造财富, 推动世界发展。培根和百

6、科全书派就开始把亚里斯多德不屑的手工业和技术工艺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培根认为,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仅仅停留在道德的沉思上是没有意义的, 人要面向自然, 探究自然奥秘, 揭示客观真理。追求自然的因果规律并将其运用于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 并不是工匠的卑微手艺, 而是关系到影响人类进步的根本价值所在。知识、功用、工艺、真理成了培根阐解实践的关键词。应当说, 强调实践的真理和用价值, 这当然是对的, 并且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由此消解实践哲学中人对终极价值的反思, 也会使得实践作为人的活动方式这一具有历史底蕴的概念显得单薄和片面。马克思在吸取历史上关于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建

7、立了新的总体性的实践观, 从而超越了实践二元论。在马克思看来, 实践当然必须以技术和工业为基础。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摆脱动物般的受动性, 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探究自然、挑战自然, 这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体现, 人的本质力量的根本体现。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表达了工业和技术的历史意义。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人格的完善, 人对善价值的获取, 仅靠内心的沉思和文化心理的内在提升是难以完善的, 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实践在这里成为了促进人格丰富完善、人的道德提升进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环

8、节,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理想、智慧、激情的释放, 人的纯粹自由理性、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完善就是在客观的实践中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感觉通过自已的实践变成了理论家”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人类实践行为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不难看出,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正是由于实践哲学的二元分离, 导致了发展过程和目标的偏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人们普遍意识到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由此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简单归结为经济增长, 将发展的水平和程度简单归结为经济增长的水平和程度, 这当然就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这种发展理论和实践。在 20 世纪 年代盛行一时, 以

9、至成为掌控人类发展行为的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 人们对人本身改造自然的能力充满神话般的期待。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是无限的,人是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主体, 完全没有必要在征服自然的征程中忧心忡忡。但时间不长, 人们就已经感受到这种经济增长观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经济社会结构失衡, 贫富差距扩大, 失业增加, 政治动荡,环境污染, 能源、资源日趋紧张,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指出, 这种经济增长观将会带来全球性危机。 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 我们就会发现, 只有从总体性意义上理解人类实践的功能, 才能使人类的活动方式步入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也就是, 只有冲破实践分离的藩篱,

10、 从技术创造与人的本质内在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实践行为,才能够真正解决对经济增长的盲目崇拜。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 人们的经济增长的冲动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发展观的变革, 但这种变革应当说还有相当的难度。经济解还没有完全到位, 还总是以为, 经济增长是硬指学层面上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指向。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离不开技术创造和文化价值选择的统一, 游离于人的总体活动来审视技术革新创造, 就必然会把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指标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归宿。四、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它不仅是整个马克

11、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所在()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解,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它只是在自然领域内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在历史领域内则走了唯心主义的道路。这样,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就出现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脱节的现象。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和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历史也就是自然不断被人化的历史。因而人类历史在本质上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历史,由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人类历

12、史,才有了历史的唯物主义,至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地贯彻到了一切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在任何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现实性上就是人的意识和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的关系。而人的物质生活即实践。这样,他们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地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实践作为一种能动的客观的活动,提供了一种沟通思维和存在的中介。在实践

13、的基础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既非旧唯物主义所主张的那样是人被动地统一于外部自然,也非唯心主义所坚持的那样是自然统一于精神,而是思维和存在辩证地统一于物质实践。这样,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实践为哲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在以往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彼此脱离的。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主要是力学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处于分门别类搜集资料的阶段,造成了它的根本缺陷:一是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二是形而上学性,把物质世界看成是孤立的,认为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绝对分明的界限;三是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而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又过分夸大了它,以至把意识说成是够创造一切的第一性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现实、事物、感性要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要把实践当作认识的基础和真理的标准,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真正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