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十大古城堡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29917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家口十大古城堡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张家口十大古城堡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张家口十大古城堡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张家口十大古城堡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张家口十大古城堡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家口十大古城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家口十大古城堡(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家口十大古城堡张家口十大古城堡 黄帝城黄帝城涿鹿是黄帝所建中华第一都城的所在地,是涿鹿是黄帝所建中华第一都城的所在地,是 4700 年前华夏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年前华夏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 化中心。化中心。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 2 公里处的黄土丘陵,距今涿鹿县城东南约 25 公里。“千古文明开涿鹿”。黄帝在今涿鹿一带开始了他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他先后“与炎帝 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被各部落首领尊为“天子”,并与之 “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兴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黄帝城。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北逐荤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魏土地记

2、载: “下洛城(今涿鹿县城战国时旧称)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晋书云:“黄帝都于涿鹿”。 唐代括地志记道:“涿鹿本黄帝所都也”。这都说明,黄帝帝都在涿鹿。黄帝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宽南窄,相差 30 米,北墙长 540 米,南墙长 510 米; 东西相差 50 米,东墙长 500 米,西墙长 450 米,面积约 300 亩。城墙外沿为叠土,内沿为 夯土修筑,夯土层厚 15 厘米,城墙呈阶梯状,由几重城墙构成,证明不是一次筑城。城墙 上顶宽 2.5 米,下底宽 10 米,高 6 米。黄帝城东、西、北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南城墙有几 处豁口,东南角坍塌于轩辕湖水中。黄帝城最初只有一座南门,后来为城

3、中吃水方便又开 一东门,如今两门皆成了豁口。城内据说按八卦阵法建街巷,内四阵名“龙虎鸟蛇”,外四 阵名“天地风云”,可见当时的气势。关于黄帝城,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黄帝在涿鹿定居之后,他的部族栖息于 一个大土丘的洞穴中与树下。由于居住分散,在战争中不易防守,且每天要用多人轮流看 护,人们都十分疲惫。一日,黄帝上了涿鹿山,见四面高山,中间低洼,涿鹿如一盆。于 是豁然开朗:何不筑一个四面高中间低的盆状城池,既能居住又能御敌。由于当时还不会 烧砖瓦,他们就在大土丘的中间往下挖,再把取出的土堆在四周,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方形 城池。因为是用土堆成的,黄帝亲自为之命名为“城”,取“土成”的意思。

4、 有关专家对黄帝城进行过几次初步的考古发掘,并对出土的文物及黄帝城本身的文物价值 作了科学评估。1957 年,第一次发掘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石杵、石凿、磨用器及蚌器、 陶纺轮等生产工具,陶豆、陶鬲、陶盆、陶甑等生活用具,带巨孔的石砸敲器、龟钮、蛙钮、铜印和各种古代钱币。建筑遗迹除原有的残城墙基址外,又在城址内中部塌陷处发现 了板筑墙,板筑层厚约 1825 厘米。还有不少板瓦、桶瓦和带鹿形半瓦当。 从黄帝城城墙夯土的包含物及夯筑特点来看,为战国时期所筑。而城内散布的板瓦、桶瓦 和带鹿形半瓦当,说明此城始建于战国,沿用至汉代,结合古代文献分析,黄帝城应为秦 汉时期涿鹿县城之所在。但城址下叠压有石刀

5、、石斧、石杵、石凿、磨用器及各种彩陶盆、 钵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文物。尤其是作为军事首领权力象征的龙山文化石钺的出土, 与黄帝所处时代、地位相吻合,再结合黄帝城附近的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泉等历史文 化遗迹的存在,我们可以初步判定黄帝城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黄帝“邑于涿鹿 之阿”的地方。 涿鹿境内有关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时期的史迹共 23 处,大多分布在 20 平方公里的范围 内,其中较集中范围约 8 平方公里,即黄帝城附近一带。主要遗址和遗迹有黄帝城、黄帝 泉、黄帝祠、轩辕湖、温泉行宫、定车台、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城、蚩尤坟、釜山、桥 山等。 黄帝泉,即古之阪泉,位于黄帝城东 0.5 公

6、里处。传说黄帝当年常在此泉“濯浴龙体”,故 又称“濯龙池”。黄帝泉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潴而成池,池围 97.2 米,直径 31 米, 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千年形成的天然河道,足供矾山镇十多个村庄万余民众饮用。据 专家测定,黄帝泉水为地下 1700 米至 5000 米的深层水,水色清澈,泉涌如注,冬不结冰, 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据说,黄帝在涿鹿一带的统一战争,就是由寻找水源开始的。由 此我们能否说涿鹿一带能够成为始祖文化的诞生地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就是与这里丰富 的水资源有关呢? 桥山位于涿鹿城东南四十里的温泉屯村南,小矾山乡好地洼和赵庄村北,它以山顶上 天然形成的一座拱形石桥而得名,海

7、拔 917 米。这里便是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 “黄帝崩,葬桥山”的所在,是黄帝的陵寝地。睛天时,从桥孔望过去是一片兰色的天空。 在桥山附近的一道山梁上,还有一巨大四方石桌,传说是祭祀黄帝时在此摆设祭品。石桌 右侧有一峭壁,壁面平整,象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布满跟象形文字一样的图案,传说这 是古人刻石记事而留下的遗迹。 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是炎黄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勇敢、智慧和功绩,五 千年来,世世代代传诵不衰。黄帝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走近她,你会深深地感悟 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什么会千年不泯,因而这座最古老的城堡,又是一处极具真实 性,极富特色,极有深意的揭示中华民族文化渊

8、源的宝地。 代王城代王城代王城,这个饱含着权贵色彩的地方,如今是一个乡间小镇,但这个小小的城镇,却代王城,这个饱含着权贵色彩的地方,如今是一个乡间小镇,但这个小小的城镇,却 是蔚县历史的见证。通过它,可以探寻到蔚县历史的源头。是蔚县历史的见证。通过它,可以探寻到蔚县历史的源头。代王城位于蔚县中部,壶流河南岸。 早在公元前 2000 多年前的夏、商之间,我国的人类社会中就构筑了国家的概念。夏商之 后的西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代戎,在以现今蔚县为轴心的一块土地上建立起 了奴隶制国家代国,代王城便是其国都王城。当时,诸族杂处内地,迁徙无常,数分 数合,惟代国保其国号不变,代王城之名也由此而得。春

9、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 赵国封地扩大,势力大增。赵简子的小儿子赵襄子,为扩大势力,于公元前 475 年杀死其 姐夫代王,使古代国灭王,从此,代王城亦丧失了一国之都城的地位。后来,城头不断变 换大王旗,各种势力轮番进驻代王城,或称代国,或称代郡。自赵襄子灭代起,至“五胡十 六国”止,代地历经秦、两汉、三国魏晋数代,近 800 多年,除东汉治高柳(今山西省阳高 县)外,代王城始终是治所,可堪称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城镇。昔日的代王城,城池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 2200 米,南北长 3400 米,城周长 9256 米。 当时筑建城池时,曾有“板于一夜自移”,在“大泽”中“自护结苇为九门”的说法。

10、据干宝 搜神记载,开始修筑代王城时,一夜之间丢失了西南筑城墙用的木板,自立在 45 里外 的沼泽地里,于是就在那里营建,并筑成九个门。可见,当年代都城池规模宏大,气势非 凡。九门的位置及名称分别是正南荥阳门,东南兴隆门,正东宝源门,东北迎海门,正北 富农门、文胜门,西北兴圃门,正西钟秀门,西南崇德门。明代著名学者尹耕在两镇三 关志中写道:“蔚废代城,俗呼代王城,周二十五里,九门遗址尚存”。现在颓废的城垣 仍高高隆起,九门遗址依稀可辨。走过代王城,可看到庞然大物般的古城墙遗址。虽然历经几千年的风剥雨蚀,人为破坏, 已失去了当年那“森严壁垒”的形象。但古城尚存的残垣断壁,看上去依然逶逶迤迤,犹如

11、一条匍匐的巨龙,环绕着现今的代王城。从现存高 1 米至 12 米不等的残城垣观察,城墙均为黄土夯筑,夯层清晰,厚 316 厘米, 多数为 78 厘米,夯窝密集,个别墙段夯层中砌放有河卵石。南门(荥阳门)两侧墙体有 11 座凸出的马面角台,宽窄 330 米不等,一般向外凸出 2 米左右,墙体内外还遗存有成 排的半圆孔,孔径 13 厘米,深 1 至 3 米不等。个别孔内还存有腐朽槽木,为筑城时加固墙体结构,增强拉力、防止墙体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迹。城墙夯土层中砌放河卵石,墙体板筑 法均有汉代的明显特点,城墙外壁增加向外凸出马面的建筑形式也始于汉代。由此可以推 断,古代王城始建于商周时期,重建或新建应在

12、汉代。正如蔚州志记载:“板亡自立者, 汉筑城”。城内宫殿官邸分布于城西南隅地面高高隆起的缓坡台地上,台地西南侧为断崖,有两米 多厚的文化堆积,遗物十分丰富,残陶片堆积如山,以建筑材料的筒、板瓦最多,生活日 用陶器也有一定数量。瓦当有云纹、瑞兽纹、勾连纹,同心弦纹等。遗物中有罐、盆、瓮、 钵、豆、鬲、碳炉等多种器形,个别器物上还带有文字戳记,是为当今研究古代国文化的 重要实物资料。从大量遗迹、遗物推定,古城在西汉时为繁荣鼎盛时期,东汉之后日趋衰 落,到北周时期完全废弃。如今,历史的繁荣早已逝去,但古代国遗迹犹存。诸如:“杜家城门”、“南箭”、“治沙地” 、“太子梁”、“八圪垯”等。在古城城圈内,

13、散居着现在的 19 个自然村,许多村名都与城池 遗址有关,如“南门子”、“北门子”,还有“城墙碾”、“水门头”等,从这些古老的村名,均可 想象当时九门九关的壮观。 由于代王城有历史的厚重积淀,无论是村堡、土梁,还是水湾、土圪垯,都潜含着非凡的 故事,甚至连地表上的沟沟坎坎都带有古朴风韵之景观。“大堡子”,被人称为代王城的“城中城”,是当年代王居住的王宫。如今堡门上,仍有明代 人为缅怀古代国而写的“古代”两个遒劲楷字,表达着人们对代国古风韵的眷念。进入城堡, 有千年老槐,时年抽枝吐绿,时年枝枯叶黄;立在街巷两旁的是一座座平房小院。“城中城” 失去了当年的气势,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个普通百姓人家。“

14、杜家城门”,记录着古代国的辛酸。当年古代国遭到敌国的一次偷袭,代王城被敌军包 围,陷入危急,被重兵压迫在孤城内的代王陷入慌乱。代王于恐慌中登上城头观察阵势, 不禁头晕目眩,一头从杜家城门楼栽到城下。现今“杜家城门”已夷为平地,没有什么迹痕。 但倘若凝思暇想,仿佛还能看见代王遇难的“南箭”带有血染的微红的泥沙。从杜家城门向南便是“八圪垯”,它是代王城的又一景观。这里有高约 6 米,直径 20 米 的大土圪垯,老百姓叫“皇粮堆”,考古学者说是汉墓群,有 63 座分布在古城的东、南、西 1 至 5 公里范围内,是当时王室贵族墓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梁是代王城外围的一个景观,这里是代王幼

15、太子的丧身之地。登上太子梁可以看到一 些大小不一、星罗棋布的土圪垯。那土圪垯则是当时敌国军士故意堆起的,佯装粮草、迷 惑代军的。太子梁与这些土圪垯是古代国走向衰亡的永久标记。 代王城位于壶流河南岸,水源丰沛,河流潺缓,可称“水”的世界。现今的代王城镇辖区内 有好多村子的命名与水有关,史家碾、马家碾、李家碾、赵家碾、城墙碾、四碾、水北、 水门头等,因旧时“碾”是水推石磨作坊的名称,“碾”都牵引着一条河。河道在代王城的躯 体上如同人体的血管,遍布全身。水源充沛的地方,就是物产丰富的富庶之乡,在这样的 地方安邦定国,可见古代奠基人不凡的眼光。代王城历史久远,风物优美,除神奇的历史遗存外,还有许多迷人

16、的奇观。 门转井,位于古代城之东门侧,砌石为泉,泉呈圆形,直径约 4 米,泉水清澈见底。蔚 州志载:“门转泉,源出古代城东门,流经水北堡与高店泉合,北入壶流河”。“门转泉” 俗称“门转井”也称“水神塘”。门转井,背倚城垣,面临沃野,极富诗情面意。门转井之侧 是旧日代王城通往蔚县东乡的大道,行人来往,络绎不绝。每值盛夏之季,行人多在泉边 浓荫小憩,泉边置有盛水小木槽,行人酌水而饮,甘凉爽口,沁人心脾,为一般井水所不 及。古时,曾有游人在水神庙(建于门转泉背后)壁题诗一首:“路过水神塘,清泉偎城墙, 荫沈流水碧,仿佛到苏杭”。城墙碾,古代城之西门侧。蔚州志载:“密河出古代城南,西北流经城墙碾,代王城之 西门也,又北经水门头西堡入壶流河”。城墙碾的水,源于密河,流入村境后即在前街修成 明渠,渠水川流不息,成为推动水碾的动力。水碾上游,渠水清澈,供村人畜之用,碾泻 出之水,浇灌良田。 金波泉,位于代王城正西。从城西行,即见一泓清泉,“浮光耀鑫,静影沉壁”,这就是“金 波泉”。蔚州志载:“金波泉源出城东二十里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