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429886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人都在谈论天气,终于有人能做点什么了斯凯迪歪 发表于 2012-06-12 15:441986 年 5 月 20 日,乌克兰北部基辅水库西北方向。这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的第24 天。核电站发生爆炸以后,大量放射性物质泄露至周边,并扩散、渗入至土壤层。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天公不作美突降大雨,雨水冲刷核污染后的地表流入河流或水库,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当地正全力加紧修筑防水堤坝。幸运的是,事故后的20 余天里,核电站上游一直未出现降水天气。但根据乌克兰气象台5 月初的预报,降水将在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出现。5 月 20 号,气象人员观测到,乌克兰北部的冷锋天气系统移至核电站西北部,成群的浓

2、积云沿着锋面出现,并不断演变成积雨云,向东南方的核电站移动。这是雨水来临的征兆。当日,两架载有大量水泥粉剂的飞机,向云层的顶端飞去。机长下达指令后,大量高密度的水泥粉被撒入对流云,5 分钟后,云层云顶或塌落,或分裂,云体逐渐消散殆尽。此后一个月内,这样的飞机作业反复进行,直至 6 月底防水围堤全部修好。最终,核电站上游避免了一场强降雨危机,灾难后果幸未加剧。这是人工消雨史上令人津津乐道的一幕。翻翻云云覆覆雨雨不不是是梦梦“人工消减雨技术是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云技术的延伸。”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人影办)副主任张蔷介绍。张蔷和她的研究小组正是通过飞机探测、卫星资料、地面观测

3、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来分析北京地区的气溶胶输送规律,为改进北京空气质量和影响区域气候提供依据。国内某地人工增雨火箭作业现场,中国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图/“要掌握人工影响天气的秘诀,就必须对云层,以及云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气溶胶粒子有所了解。 ”张蔷说,气溶胶粒子是对大气中悬浮固、液微粒的总称,水蒸气要凝结在气溶胶粒子上才能形成小水滴或者冰粒子,也就是气象学中所说的云滴,云滴聚集即可成云,云滴间碰撞长大就能导致降雨或冰雪天气。自上世纪 40 年代有现代人工影响天气活动以来,在全世界开展最多的,当属人工增雨作业。那发展至今,“人工降雨 ”是否意味着雨天能 “无中生有”?在张蔷看来,这

4、是一个明显的误区。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王广河曾专门澄清, “我国上世纪 70 年代之前叫人工降雨,之后改为人工增雨,人工增雨这个概念要更科学,对具备天气条件的云施加影响,会使其增加雨量,但不是想让天空下多大雨就可以下多大雨。”换言之, “天时”不能缺。这也是遭遇旱情时,气象工作者往往有心唤雨,无力变天的根源。只有在云层和降水等天气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气象部门才能抓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预先积极减缓旱情。而人工增雨作业,不可能做到晴空条件下的 “人工造雨 ”,且增雨的范围和影响都很有限。“一般来说,只能影响几十公里内的局部地区。”张蔷解释说。在北京地区,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形势,高炮、火

5、箭和飞机人工增雨的作业场景年年经久不绝。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具备“天时地利 ”,也就是合适的地形环境和天气背景下,加以“人和”科学的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方法,增雨效果能达10%20%。据气象与水文部门联合评估,人工增雨作业每年为北京市密云、官厅和白河堡水库净增加的入库水量,大约占到 3 座水库总来水量的10%。人人定定胜胜天天?接受果壳网采访时,张蔷明言,“天气系统移动变化往往很快,在需要作业的增雨地区只能持续几个小时。成功的增雨作业,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在适当的云层部位,投撒适量的催化剂。无论是增雨,还是消减雨,都是在作业的节骨眼上四两拨千斤。”在北京地区,由于空中航线较多,空域限制下增雨机会更是

6、稍纵即逝。北京人影办为此研制出地基人工增雨设备,不用飞机和火箭,而是在山地的迎风坡上燃烧碘化银,使粒子随上升气流扩散到云中进行增雨。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是不可承受之痛。2007 年的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几乎所有省区近2000 个县都开展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图/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7 世纪。在清代的 广阳杂记 中,记载有, “夏五、六月间,常有暴风起,黄云自山来,必有冰雹,土人见黄云起,则鸣金鼓,以枪炮向之释放,即散去。”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 “土炮防雹 ”描述。19 世纪,有科学根据的人工降雨建议首次在气象学著作出现。时至今日,早期用于轰击的

7、土炮已经换成礼花炮和现代高炮;用于作业的飞机、火箭、催化剂也都更新换代。国内首例人工增雨作业出现在1958 年。当时,吉林省为缓解农业旱情,曾出动 20 架次飞机撒播干冰进行增雨。1987 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催生出人工增雨的经典案例。在这场建国后损失最惨重的森林火灾中,指挥小组动用4 架飞机增雨,为控制火势起到重要作用。实际中,人工影响天气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干旱地区的储水,森林草原的防火灭火,水电站的蓄水发电需要人工增雨;机场可能要消雾,农业可能要防雹,室外活动需要进行消云减雨天气保障,防险减灾更是远景需求。不过,张蔷认为, “自然的力量非常强大,天气系统还是太过复杂。”气象工作者在每次实践中,还在艰难地摸索和积累云层含水量数据,观测催化过程云层变化,评估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要真正握住改变天气的钥匙,大量基础工作,包括了解气溶胶分布、摸清云的底细,还等待去做。人定胜天,依旧是个遥远而梦幻的说法。100 多年前,马克吐温在他的镀金年代 写道, “人人都在谈论天气,却没有人可以对它做点改变。”或许今天,我们能聊以自慰,至少这句话不那么合时宜了。本文题图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