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9024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地方税收变化看经济运行质量内容摘要:本文着眼于地方税收,以湖北荆门市 2002 年到 2006 年的地方税收为实例,从地方税收弹性系数、税收规模、宏观税负、税种结构、所有制等方面,分析了荆门地方税收五年来的变化特点和荆门地税税源的一般性结构,提出了正确认识经济运行质量的分析思路,以期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税收 变化特点 经济运行质量 从 2004 年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看,不少统计报表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人为的主观色彩。因此,据此进行的任何分析,都有可能因为数据的人为因素而无法得出客观的结论。而唯有税收是客观实在,每一笔帐都有出处。由地方税收入手分析其变动情况、进

2、而由税源结构分析经济运行质量是客观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以湖北省地级城市荆门市 20022006 年地方税收为分析对象,一方面把前述想法付之实践,通过梳理并思考荆门市地方税收这五年来的变动情况,力图客观认识荆门市几年来的经济运行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理论研究上的先导性工作。 荆门 2002-2006 年地方税收的变化特点 荆门市地方税收在 20022006 年实现了较快增长,为荆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支撑。这五年中,荆门地方税收变化情况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地方税收弹性系数有起伏但总体大于 1 所谓地方税收弹性系数,是指地方税收增长率

3、与 GDP 增长率二者之间在一段2时期内的比率。尽管五年间地方税收弹性系数不稳定,地方税收增幅在 2003 年、2005 年稍快于 GDP 增长,在 2004 年、2006 年则略低于 GDP 增长,但五年间,地方税收总体增幅略高于 GDP 增幅,地方税收年均增幅为 12.41%,比 10.72%的GDP(现价,下同)年均增幅高 1.68 个百分点,地方税收弹性系数为 1.16。 (二)税收规模总量与荆门市一般预算收入占比逐年上升 20022006 年荆门市地方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总量逐年增大,地方税收占荆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上升。2006 年完成地方税收 66803 万元(这里不包括耕地占

4、用税和契税,下同),比 2002 年增长了 59.60%;占荆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65.66%,比 2002 年提高了 13.43 个百分点。全市地方税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 44472 万元,比 2002 年增加 15634 万元,增幅 54.21%,占荆门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额的比重为 43.71%,相比 2002 年提高了 7.72 个百分点。 (三)宏观税负增长幅度和税负水平均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 荆门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地方税收占 GDP 的比重)增长速度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五年间湖北省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提高 0.33 个百分点,荆门同期只提高 0.12个百分点。这一方面直接导致了荆门市

5、地方税收占全省地方税收的比重下降,由2002 年的 3.46%下降为 2.76%;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了荆门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总体水平不高,事实上,2006 年荆门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仅为 1.92%,低于 3.2%的湖北省平均水平。 (四)税种结构主体税种呈现“二升二降”格局 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比重上升。五年间,营业税在荆门地方税收中一直稳居各税种榜首,2006 年完成营业税 28041 万元,比 2002 年增加 12484 万元,占同期地方税收增长额 24946 万元的整整一半。个人所得税入库额逐年递增,尽管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总体趋向增长,但起伏不定,五年来占比增幅为 1.58 个百分点。

6、 3企业所得税和城建税占比下降。企业所得税尽管总体增长,但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和 2002 年比较,不升反降,减少了 0.94 个百分点。城建税则降幅较大,在地方税收中的比重急剧下降 5.44 个百分点。 (五)所有制结构中不同类型企业特征迥异 五年间,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迥然不同,有的发展迅猛,规模扩大,占比上升,如股份制企业;有的总量基本不变,但占比下降,如国有企业;有的总量增长平稳,但占比原地不动,如个体私营企业;有的总量与占比均大幅下降,如集体企业。 荆门市经济运行质量分析 税收取决于税源,税源取决于经济结构。前述分析表明,荆门经济结构中一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

7、约着荆门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提高,制约着地方税源的健康增长,制约着荆门经济运行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五年间荆门税源结构变化,其基本情况是:占 GDP 较大比重的第一产业,自 2004 年始就完全没有地方税收入库,第二、三产业地方税收尽管都有增长,但由于年均增幅不同,占比呈反向运动,第二产业占比减少,第三产业占比提高。由此表面现象深入下去,稍加分析就可以对荆门经济结构、进而对荆门经济运行质量有一个基本把握。以下按三大产业分类论述。 (一)第一产业限制了产业结构高度和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在理论上,产业结构越高,经济运行质量就越好,税收宏观税负水平也就越高。落实到实践中,就是第二、第三产业

8、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高,税收宏观税负水平就应该越高。 4但在荆门,无税的第一产业在 GDP 中占有较大比重,2006 年,荆门市三大产业结构为 24.7:36.6:38.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别比全国 11.8%、全省15%高 12.9、9.7 个百分点;分别比宜昌 13%、十堰 11.6%高 11.7、13.1 个百分点;在湖北全省所有 17 个市、州中仅领先于恩施(38.4%)、黄冈(31%)、荆州(28.9%)、随州(25.8%)。 第一产业在 GDP 中的过大比重必然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进而降低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水平。2002 年荆门市第一产业仅有少量地方税收,20

9、03 年则只有象征性的一万元地方税收,占比可以忽略不计,2004 年以后就完全没有地方税收入库,地方税收只来自第二、第三产业。 (二)第二产业工业经济创利税能力不强,制造业质量不高 2006 年第二产业完成地方税收 32200 万元,占地方税收总额 48.2%,五年间占比下降 6.94 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从表面看,是荆门工业经济创税能力不强,从深层次看,是荆门制造业质量不高,2006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地方税收贡献率仅为2.52%。 2006 年,全市工业企业每万元资产创利税 6.47 元,比 2005 年减少 2.81 元,比全省低 5.28 元。工业经济创利税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工业结构和

10、产品结构二个方面。从工业结构看,荆门工业以化工、能源、建材、机械等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高达 80%,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由于重工业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固有特点,加上原燃材料等要素市场制约,荆门相当数量的企业难以有较大发展,提升经济效益面临诸多不可抗力。从产品结构看,化肥、水泥是荆门发展较快的支柱行业,由于分别享受国家支农、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较多,实际税负较低。 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导致占地方税收比重最大的制造业地方税收增长十分缓慢,尽管 2006 年采掘业和建筑业地方税收增长较快,5分别比 2002 年增长 209.61%、76.94%,但也无法改变第二产

11、业地方税收增长趋缓的走势。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荆门市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食品、建材、机电等产业聚集度低,企业集群水平不高,产业配套能力弱,缺乏产业链的支撑,精品名牌少,综合集成效益难以提升。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制造业企业地方税收五年间年均增长仅一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低税或无税行业比重大 荆门第三产业总体滞后且发展缓慢。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 达到 1000 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 45%左右。2006 年荆门市人均 GDP超过 1400 美元(2006 年 GDP 为 348.73 亿元,人口 300 万,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按当时的约 8:1 计算),第三产业

12、占 GDP 的比重仅为 38.7%,远远低于 45%的水平。 从地方税收角度看,荆门第三产业其典型特点是,产业中低税或无税行业比重偏大,制约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税收贡献率的提高。2006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地方税收贡献率为 2.56%,比全省平均水平 5.01%低 2.45 个百分点。2006 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30.82%,入库地方税收 3698 万元,仅占其增加值的 0.95%;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 25.3%,地方税收贡献甚微。 但是,呈现出如上特点的荆门第三产业,其地方税收五年来的年均增幅却比第二产业的 8.68%要大,为 1

13、6.57%。其根本原因就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2006 年比 2002 年增长 634.8%,是拉动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增长的主力军。 房地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一枝独秀”,表面上看,是房地产业本身发展的结果;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荆门市第三产业基本没有摆脱传统的修理业、服务业、餐饮业的局限,新型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含量行业,特别是旅游业以及交通运输、6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过于缓慢,这一发展格局客观上凸显了以投资为源动力的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增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结论 荆门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地方税收自主性不足,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重点

14、工程、骨干企业以及国家政策依赖度较高,税源结构相对单一。这种税源结构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若国家强化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或者大型工程项目减少、或者骨干企业因种种不可抗力而效益大打折扣,都势必会对地方税收产生较大的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荆门建筑业、房地产业对地方税收的影响权重过大:2006年荆门全市入库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地方税收 15750 万元,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 23.58%;比 2002 年增加 8715 万元,占地方税收增量总额的三分之一;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地方税收贡献率分别为 8.03%、3.95%,也大大高于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平均水平。如何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到非建筑业、非房地产业领域,既是优化荆门税源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荆门寻求科学发展不可忽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梁小青.荆门经济结构分析暨现代化道路思考.荆门市人民政府内部印刷,2005 2.荆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我市名牌创建工作专题调研情况汇报(第一稿),2007 3.刘勇.“十五”时期全省经济税收发展状况分析与思考.鄂政阅,200617 号 74.谢伏瞻.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动力和前景.荆政阅,200711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