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3966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之路摘要: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 1990 年以来,西藏农业产业结构演变及目前的现状,并通过纵横向比较,分别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西藏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经济区域,本着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把西藏农牧区划分为三个经济区,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 20 年,西藏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步入了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这是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

2、会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根据农业部意见精神,结合西藏实际,就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作一初步探讨。一、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西藏民主改革 4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8 年,全区国内生产总(GDP)91.18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31.31 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34.3;第二产业 20.24 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22.2;第

3、三产业39.63 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43.5。从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分析(详见表一),1998 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比 1990 年增长了 2.29 倍,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比 1990 年增长了 1.22 倍、4.67 倍和 2.95 倍。产业结2构不断调整,并趋向良性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持续稳定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整体趋向上升趋势,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由 1990 年的 50.912.936.2 调整到 1998 年的 34.322.243.5(详见表二),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随着西藏国民经济

4、的快速发展,长期占基础和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内部生产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种植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林业平稳发展,畜牧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副业发展较快(从 1993 年起划归到种植业和畜牧业范围内),渔业发展极为落后,生产总值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几乎为零。1998 年,全区第一产业总值为 31.31 亿元,其中:种植业生产总值 16.56 亿元,林业生产总值 6575 万元,畜牧业生产总值 14.06 亿元,渔业生产总值 313.1 万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分别由 1991 的 39.71.447.90 调整为 1998 年的 52.92.144.90.

5、1(详见表三)。综合分析西藏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又存在着总量相对不足、比例持续下降的现实,依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均衡,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林业平稳发展,渔业发展严重不足;二是种植业生产布局不尽合理,优质农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从农村家庭主要实物消费量分析,1998 年,家庭人均消费粮食 232.92 公斤,其中:细粮 105.08 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的 44.11,粗粮3127.85 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总数的 89;同 1991 年相比,细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 1991 年的 66.59 公斤提高

6、到 1998 年的 105.08 公斤,提高了 55.8 个百分点,粗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 1991 年的 142.23 公斤下降到 1998 年 127.85 公斤,下降了 10.11 个百分点(详见表四)。从这两级数字可以看出,农牧民在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也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而目前的农副产品生产状况与人民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畜牧业生产不容乐观,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灾害濒繁,草场退化,超载放牧,出栏率低、个体产出下降、商品率低,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复合作用,致使全区畜牧业生产总值比例呈现相对下降趋势,1998 年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

7、业总产值的44.9,比 1991 年下降了 8 个百分点;四是渔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起点低、产值少,构不成支柱产业。纵观西藏农牧业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横向与内地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当前农牧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农牧业生产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与新时期农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牧业生产由原来的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尤为突出;三是人地矛盾、草畜矛盾日益严峻;四是目前的农牧业生产现状不相适应与人们对农牧产品

8、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五是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扰;六是农牧民主体素质差,市场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难以适应奔小康的需要;七是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农牧区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4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增长缓慢;八是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调,农牧民收入渠道狭窄等,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加大了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牧业持续快速增长和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供了保障;第二,通过援藏与开放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少走

9、弯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施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第三,经过 40 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全区农牧业基础实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奠定了基础;第四,农牧业生产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刁再生产转变,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转变的进程中,农产品产量在持续稳定睁长的同时,通过区外品种结调剂,区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客观上要求产品必央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农牧业生产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五,随着全区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脱贫步伐

10、的进一步加快,绝大部分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群众迈进了小康生活,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已向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主观上要求必须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第六,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全国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农牧业发展必须顺应全国和国际农业发展形势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西藏农牧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二、基本思路的选择西藏地广人稀,区情特殊,为便于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实现调整农牧业生产结5构目标,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不同经济类型,将全区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是一江三河流域地区(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行政区划主要包括

11、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四地区;另一类是藏西北草原地区,行政区划主要包括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再一类是三江流域地区(澜沧江、怒江、金沙江),行政区划主要是指昌都地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区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最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西藏农牧业生产实际,提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思路:1、种植业: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基本原则。在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目标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大力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增加优质小麦、青稞播种面积,大力开展“种子工程”,提高种植业效益。调整种植

12、业内部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合理的三元生产结构。一江三河流域地区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质和品种,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和青稞品种,大力发展商品粮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种植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产业带和产业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应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加大科技含量,在稳定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大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形成饲草饲料基地建设规模,增强农牧区防抗灾能力;三江流域地区应继续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扩大良种覆盖面积,努力实现粮

13、食基本自给,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62、林业: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合理规划,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林业工作方针。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四旁”植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开展工程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年楚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沙漠化整治工程,推广太阳能、微水电等新型能源,减少薪炭林采伐量,保护和改善高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畜牧业:坚持建设养畜、科学养畜和发展商品生产的方向。积极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坚持把畜牧业生产结构与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

14、结合起来,草场利用与草场建设结合起来,自然放牧与围栏喂养结合起来,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一江三河流域地区要在稳定增加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力争把粮食生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生产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大力开展草场建设、围栏建设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努力恢复草原植被,改善高原生态环境,不断增强防抗灾能力。合理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保持草畜基本平衡,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三江流域地区应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养殖业,大力开展改良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建设,推广秸杆氨化、饲料青贮等技术,积极发展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存贮、流通一体化经营,提高

15、畜牧业生产效益。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经营服务体系,如:发展市场、提供信息、提高素质,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等等,单从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内部讲,尤其需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牧民商品观念,增强农牧民参与市场的意识,通过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农副产7品加工业,增加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开拓市场,带动其它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1、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首先,坚持稳定和完善“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基本政

16、策,加快落实草场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开发“四荒”“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允许转让和继承”的政策,并明确免征免购的时限,使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其次,推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土地草场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大力发展种田能手、养畜大户,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2、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发展规模经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协作形成规模。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片一个特色,使分散经营逐步走向专业化协作生产。二是土地经营形成规模。可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之机,通过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引导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也可有组织地实行农业股份制,即农民家庭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承包土地作为资本,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三是联合发展形成经济联合。充分利用援藏契机,与内地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紧密相连,面向市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3、以农畜产品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