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3077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构建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将影响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 关键词:文化产业 长三角地区 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它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扩大税基,而且具有提高房地产价值、提高当地人力资本水平等间接效应。虽然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但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问题关注的并不多。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 19922006 年长三角地区 14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2、,对该问题进行计量检验。 计量模型与数据 本文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处理联立方程组时经常采用的似然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方法进行检验,以克服异方差和自相关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江苏泰州和浙江台州两个城市地级市建市时间较晚,在本文计量区间内数据缺失年份较多,所以予以剔除。所有数据取自 19922006年中国城市年鉴及各市统计年鉴。 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设定检验 19922006 年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 2GGDP=C0+C1CUL+C2I+C3H+C4F+C5(CUL*I)+C6(CUL*H)+

3、C7(CUL*F) 上式中各变量解释如下: GGDP 为 14 个城市统计 1992-2006 年人均真实GDP 增长率,反映了各市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绩效,本文中 GGDP 为被解释变量,其余变量均为解释变量;CUL 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指数,由于缺乏各城市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数据,根据掌握的数据,本文以广播电视电影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等四个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当地 GDP 比重来代替; I 为国内投资规模指标,用各市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来衡量; H 为人力资本指标,选取的人力资本变量为各市高校人数占总人口比例; F 为利用外资规模指标,用各市年实际使用外资数量增长率来衡量。 本

4、文引入如下交互乘积项以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 CUL*I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内本国投资规模的相互作用;CUL*F 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利用外资情况的相互作用;CUL*H 为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相互作用。交互乘积项的使用也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变量间内生性问题。 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分为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两部分,前者采用 14 城市的数据检验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者使用所辖城市的数据对各省市进行逐个

5、检验,分析这种关系在三省市的不同表现。对整体分析模型和三个局部分析模型进行 LM 检验的结果均拒绝采用 OLS 的原假设,接受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备择假设。从 Huasman 检验结果看,总体分析模型的 P-value 为 0.000,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三个局部分析模型的 Huasman 检验3值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无法拒绝原假设,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一)文化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本文采用逐步引入法,逐渐扩大解释变量的个数并删除不显著的参数,分析对比各解释变量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使用逐步引入法的回归分析共包括七个模型,由于篇幅限制,文中略去计量结

6、果。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 CUL 的系数始终为正,而且都在 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人均 GDP 的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计量模型中的 R2 多在 0.3 左右,即该模型自变量的变化只能解释因变量变化的 30%左右,说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教育、金融、信息等关联产业发展相对成熟,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经济基础雄厚,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大,虽然如此,该地区文化产业依然属于弱势产业。 H 在七个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已逐渐走上内涵式增长道路,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交互乘积项(

7、CUL*H)的估计系数均在 10%水平以上显著,表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 I 在各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吻合我国自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基本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的事实。在引入文化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交互乘积项(CUL*I)的模型中,该交互项均在 5%的显著水平以上通过显著性检验。长三角地区不断扩大文化产品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政府的倾斜性扶持政策,在本地区掀起了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潮;另外,由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动优势,吸引了大量区域外的资金。 F 在各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验证了多年来长三角地区持续的经济增长4

8、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引入文化产业发展与利用外资规模的交互乘积项(CUL*F)的模型中,该交互项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能有效地借助外资的力量。 (二)区域分析 下文将分析长三角地区不同省(市)文化产业增长效应的差异。为避免截面异方差和自相关,在分析中采用 SUR 的计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 上海市变量 CUL 的系数估计值(0.401)小于江苏和浙江的估计值(0.526 和0.483),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效应没有江浙两省明显。上海的“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就把文化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对象之一,再借助于其经济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使上海文化产业

9、发展的起点较高,基数相对较小的江苏、浙江两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就相对更大。 上海市变量 CUL*H 的系数估计值(0.120)大于江苏、浙江两省(0.029 和0.089),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和人力资本相互促进的作用更明显。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产业拥有江浙两省短期无法超越的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市集聚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本,产生了更显著的增长效应。 CUL*F 在分省市的区域分析中,只有上海市的数据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再次验证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低关联性;CUL*I 系数估计值显示,江苏省的数值(0.634)高于浙江(0.4

10、12)和上海(0.367),说明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内投资的相互作用没有江浙两省明显。 结论和建议 5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使用 19922006 年长三角地区 14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显示,即使在当前准入门槛较高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将影响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针对计量的结果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计量结果显示,文化产业不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起政

11、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出于文化安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维护等原因,现行政策对体制外的资本进入采取了选择性极强的进入限制。为了使文化在履行社会职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发挥经济职能,就必须将经营性、竞争性业务从当前文化事业部门逐渐剥离。 (二)在现有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高地,应把这个优势延续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相当成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激励、示范模仿、产业关联、人力资本流动等技术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带动

12、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 文化产业,尤其是以内容开发为核心的核心层,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化产品多数由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而是要经过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需要多6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发展文化产业,要特别注意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积蓄。 (四)增加产品互补性和区域整体性 分析的结果显示,上海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走在了长三角地区的前列。在后续的竞争中,江浙两省必然会加大对人才、资金、FDI 等方面的争夺。因此,三省市必须结合本地比较优势,选择重点发展的业态,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新一轮低水

13、平竞争的发生。要重视区域内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协助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使局部性文化产业规划与整体性文化市场一体化规划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业兴起与我国工业化转型J.经济学动态,2007(11) 2.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Beyers, W. B,2002. Culture, 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5.Kibbe,B.,1982. Creative workers,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ultural industries: A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of culture, 120-35. Paris: UNES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