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师的滑铁卢:巴菲特称买下伯克希尔很愚蠢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259422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大师的滑铁卢:巴菲特称买下伯克希尔很愚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投资大师的滑铁卢:巴菲特称买下伯克希尔很愚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投资大师的滑铁卢:巴菲特称买下伯克希尔很愚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投资大师的滑铁卢:巴菲特称买下伯克希尔很愚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投资大师的滑铁卢:巴菲特称买下伯克希尔很愚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投资大师的滑铁卢:巴菲特称买下伯克希尔很愚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大师的滑铁卢:巴菲特称买下伯克希尔很愚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投投资资大大师师的的滑滑铁铁卢卢:巴巴菲菲特特称称买买下下伯伯克克希希尔尔很很愚愚蠢蠢2013-09-23 15:50:26 来源: 分享到 2010年10月份,五位投资界大腕在接受CNBC采访时,坦诚地道出了自己曾经做过的最糟糕的一笔交易,他们分别是哈撒韦公司有“股神”之称的、投资管理公司有“债券之王”之称的比尔格罗斯、黑石创始人拉里芬克、黑石史蒂芬施瓦茨曼以及资本管理公司的亿万富豪董事长伯恩皮肯斯。巴菲特:买下伯克希尔巴菲特:买下伯克希尔“我最愚蠢的一笔交易是买下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我知道说出这话就得好好解释。那是1962年,当时作的资金规模只有700万美元(现在大家都叫对冲基金了)。当时伯

2、克希尔公司从流动资本来看很便宜,作为一家老牌纺织企业,走向没落已有段时日。每一次关闭一家工厂,就会用得到的钱买些自己的股票,于是我打算在他们之前买入股票,将来再卖给他们,从中赚些利润。就这样,1964年我手里已经有不少他们的股票,我去跟管理层谈判,果然他们要出钱买我手里的股票,我跟他们说好11.5美元就都卖给他们,但他们只肯出11.38美元,这让我非常生气,于是我买下了整个公司,开除了CEO。后来伯克希尔成为一切的基础,直到1967年我找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于是帮伯克希尔打造了保险为主的业务。”“但它毕竟是一家纺织企业,所有的资产和业务让我随后整整20年时间里,不得不一直向这些赔钱的业务注入资金

3、。我们后来还买了一家纺织厂,而且还不停地购置机器,希望可以减少人力。但是整整20年,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见效,事实证明纺织行业不行。如果伯克希尔起点是一家保险公司,那么市值将是现在的两倍。这笔交易损失了至少2000亿美元,因为我投入的每一笔钱都是负累。”“我得到的教训是如果你深陷一个很烂的行业,尽早逃离为妙。所以我一直说成为好的基金经理,最重要的是投资好的行业。那样所有人都会认为你很聪明。除非你认为自己是个管理天才,那你可以去试着让很烂的行业起死回生,不过那又何必呢?我在多年前的年报中写过一句话:如果一个名声很好的投资经理,遭遇到一个名声很差的行业,那么最后保住名声的一定是那个行业。”“所以我

4、现在实际上是天天面对自己最大的败笔。但我当时是按照格雷厄姆的理论投资便宜的公司。现在我知道了,宁可在相对不错的价格买入好公司,也不要在看似折扣的价格买入差公司。”“投资经营和奥运赛场不同,奥运会跳水项目会因为你选择高难度而给你加分,而经营企业,不会因为有人认为你选择了更加曲折的道路而给你加分。付出一份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结果为什么要付出七八倍努力呢。”“这些1959年我遇到查理芒格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了,可惜当时我没听他的。”格罗斯:错失伯克希尔与沃尔玛格罗斯:错失伯克希尔与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投资者不仅关注PIM各位重量级基金经理的投资展望,更应该关心他们的操作动向。2010年9月份PIM

5、CO继续减持政府相关债券,头寸从36%降到33%,同时加大按揭贷款产品头寸,占比从21%提到28%。虽然美联储准备实施2购买国债,但PIMCO一直在强调效果会很有限,因此不看好债券市场继续走强。2010年以来比尔格罗斯掌管的PIMCO旗舰基金总回报基金(TotalReturnFund)的投资收益已经接近12%,跑赢74%的同类基金。上个月收益为1.83%,跑赢83%的同类基金。PIMCO现在的投资规模为1.1万亿美元。同样靠规模取胜的还有金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作为全球最大,赚钱最多的对冲基金之一,依靠准确的宏观判断(不看好美国经济复苏),其旗舰基金纯阿尔法(PureAlph

6、a)2010年的收益已经高达38%。主要操作思路是,根据对历史去杠杆化路径的研究(美国大萧条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进行投资。金桥水的规模为860亿美元,2010年远远跑赢同类(对冲基金同期平均收益仅为4.8%,宏观性对冲基金平均3.5%),主要靠对美国国债、日元、黄金(1328.70, -3.80, -0.29%)等三种资产的投资。在被问及最糟糕的投资时,格罗斯说到:“那是1975年,当时巴菲特和芒格来找我们,希望我们贷给他们1000万美元。我认为这家公司只能说有趣,有一堆已经没落的工厂,有个喜诗糖果店、蓝筹印务公司,除此之外没什么有吸引力的地方。于是我拒绝了。一周后,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来

7、找我,希望我给他们正在扩张的沃尔玛商店贷款。他和两个儿子带着我在小镇的沃尔玛店转,还带着他家的狗。我认为他们也没什么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不久后,我遇到一家我觉得非常不错的公司,叫做Itel,不是Intel。他们的办公室有整整三十层,还可以看到金门大桥呢。我当时觉得,就它了,有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东西。于是我贷给他们500万美元,可是半年后这家公司就破产了。”“JP摩根曾经对国会说过,贷款不是基于货币或者财产。我的理解是投资要看重业务本身,而不是财产。于是我把JP摩根的图像挂到了办公室的墙上,以提醒自己当年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但正是对这个错误的反省,使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躲过了次贷危

8、机。因为我们当时认清了次贷的本质,包括零利率贷款等证券化产品。无论市场多么火热,都改变不了他们业务糟糕的本质,所以我们坚决不投资。正是2008年远远好于竞争对手的收益为PIMCO未来十年打下了良好基础。”PIMCO每个季度都会召集基金经理开会讨论投资环境和策略,本季度大家集中谈到了3个主题。第一,世界经济前景非常不确定,这无疑将压抑市场的风险偏好。第二,就增长速度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继续“分道扬镳”。过去几个月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前景继续恶化,强劲复苏仅仅是大家的希望而已,而发达国家将“拖累”发展中国家强劲反弹的风险一直存在。第三,以往危机解决方案,即通过拉高公共以及私人杠杆来促进需求,

9、在“新常态”下不灵了,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将需要更长的时间“修复”资产负债表,而且政策需要作出牺牲,市场需要认同增速减缓的趋势,这都会很“难”。PIMCO对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最新看法如下。美国:一切还是要看房地产市场。但是现在“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去杠杆化以及去风险化的大背景下,凡是对个人有利的事情(例如节俭),就是对大局不利的事情。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局真正改革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再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论上只要这两者共同发力,应该可以抵消个人领域去杠杆化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大环境不允许大规模举债,因此重任都落在货币政策上。所以美联储第二轮宽松刺激政策好像已经“箭在弦上”,这也许可

10、以推高流动性高的风险资产,例如股票,但却不一定能够刺激流动性差的高风险资产,例如房地产,所以对整体需求带动效果有限,也就是流动性陷阱。总之,在通胀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太过缓慢,巨大的产出缺口使经济下行(通缩)风险更大。欧洲:首先,一些“强”国开始推行财政紧缩政策,例如德国,出口很强劲,当然私人领域投资能不能跟上还是个问题,但姑且仅看出口,不要忘记,此前德国和北欧各国的出口对象主要是现在这些问题缠身的“弱”国。再说刺激政策,现在欧洲央行很难推行宽松型刺激政策,但是一旦美国开始正式新一轮刺激,借此压低美元,欧元再现高位,我们相信欧洲各国和央行会很快松绑。日本:不断更迭的领导层,长期的通缩局面

11、,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使日本甚至不愿意尝试提 微博胀水平的政策,也很难真正保持经济增长。多年来日本的亮点一直就是巨额国家财富,以及高附加值的工业。为了继续保持对亚洲伙伴(特别是中国)的出口,我们相信日本当局会更加不愿意看到日元升值。中国:防止过热以及资产泡沫的政策迄今为止大部分奏效,但并意味着未来也能成功。基建投资依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长期看必须将国企财富转移至家庭手中,也就是要让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但是,中国不太可能凭一己之力填补世界总需求的窟窿。同时,西方国家一直言语威胁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但我们认为,世界已经不是雷曼倒闭后“同仇敌忾”(敌人=投资者极度恐惧+金融体系濒临崩盘)

12、的局面了,任何统一行动的难度都将加大,而任何“武器”的效力也会有限。总之,新兴市场再如何崛起,也需要应对美国经常性赤字减少(超预期)带来的挑战。上述宏观分析与判断意味着怎样的投资策略呢?我曾经在“投资展望”中说过,我们并不是在投资P期货,而是购买证券产品,所以宏观分析仅仅是确立投资策略的起点。通常PIMCO每季度会花一周的时间讨论下季度的投资策略,这一次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收益率趋平的前景,会议史无前例的拖了2周。最终将周期性以及长期的投资策略确定为:在确信发达经济体会长期维持宽松型货币政策、利率会长期维持为零附近水平,所以超配发达国家,但是会加大发展中国家的仓位,包括这些国家的货币。关于波

13、动性,PIMCO认为由于对发达国家的政策走向有比较明确的预期(央行首要任务“变为”维持或提高投资者风险偏好),所以尽管不确定性很大,但波动性会受到一定抑制。相应地,组合应该重点关注“安全”的资产类别,“安全”定义为“在各种经济情景下都能安然度过”。芬克:输给自己芬克:输给自己作为黑石的创办者,拉里芬克也是全球第一资产管理公司整合的操盘者,公司每一步清晰的发展路径都由他亲自描绘。在就黑石/BGI收购案接受采访时,芬克表示,“资产管理行业变化非常迅速,现在已经到了规模至上阶段。市场经历过银行业整合,最终结果是前九大银行拥有全部存款额的60%。投行和保险行业也经历过类似的整合,现在轮到我们了”。拉里

14、芬克的另一项预言是产品将使投资者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理由是ETF可以使投资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加简便,比如可以直接投资印度和中国。同时ETF提供更好的流动性和透明度,投资者将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配置,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单一市场的(运行)性质。但拉里芬克认为市场对ETF存在重大误读,即没有认识到不同资产与操作策略之间转换的“大提速”会带来划时代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黑石收购BGI主要考虑到未来几年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对灵活度以及beta产品需求的激增。作为一家重视风险控制的资产管理公司,控制公司形象风险同样重要。这方面黑石和拉里芬克尤其值得学习。举几项事例说明,概括讲就是抓住关键一到两点,

15、树立在投资者心目中高大形象。很少有投资者知道黑石也曾经从证券化产品中大赚特赚;也曾经在国会大力游说不要救助还款有困难的抵押贷款者。黑石的优势在于:首先公司与纳税人没有利益冲突,即没有像其他华尔街金融机构那样从纳税人手中借钱;其次与客户没有冲突,公司从不会设立自营账户。这样的口碑使黑石左右逢源。2008年3月,先是JP聘请黑石评估美联储提出的收购贝尔斯登是否值得做。紧接着第二天,联储就聘请黑石管理JP摩根大通不愿接受的资产。“黑石解决方案”可以称得上是黑石的“杀手锏”,这是黑石进行风险分析的强大技术平台,为全球9万亿美元规模的资产进行过风险分析,客户包括公司、养老基金以及政府机构。黑石对风控的人

16、力、物力投入可谓“惊人”,“黑石解决方案”有2300名员工,其中600人直接面对客户、1500人负责处理数据,还有200人不分昼夜赶在每天风控报告发出前,检查各种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具体的风控体系名为Aladdin,实时监控37个客户的所有操作。黑石同时对非直接管理的客户组合也提供风险报告。经过黑石风控体系管理的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2008年,黑石受纽约联储委托,分析贝尔斯登资产风险,以此作为出售给JP摩根大通的参考,获得该生意的原因之一是贝尔斯登曾经为其客户。黑石现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芬克认为曾经做过的最糟糕交易不是输给了市场,而是自己。“只要在市场一天,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时很好的点子,却在各种经济条件下成为噩梦,也可能本来很失败的交易却取得了莫名其妙的成功。当年我准备离开第一波士顿,那段日子非常煎熬,我不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我知道两点,第一我应该离开卖方,第二华尔街正在经历一场巨变。华尔街生产的各种证券产品,作为买方的投资者其实并不了解其中蕴含的风险,只是一味地听取卖方的建议。可以说,我们刚刚经历过的金融危机其实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