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252722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一、课程体会 本学期的居住环境与设计课程,让我对于住区的演变历程有了一个更加系统化体系化 的了解,并深入了解了居住环境的发展情况。在当今,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的时期,越 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人们无疑对居住性建筑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需求。使我们对住区, 更是对良好的居住环境的探索和设计显得更为迫切。然而在已经高度城市化的西方国家, 他们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面对并解决了许多我们现今正在面临的许多问题。在对待西方已 有成果的态度上,我们应该学习好的经验,吸取坏的教训。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更好 地完成对居住环境乃至住区的设计和规划,更好地为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

2、们创造出好的 居住环境。 二、书籍简介 杨德昭所编著的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一书是对当 前国内建筑界、城市规划界和房地产界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本学术著作,在涉及到国内许多 有关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上第一次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最新发展, 给出了与目前学术界完全不同的结论,开创了城市和社区研究的全新领域。 书中对西方近20年来城市和社区发展领域的理论变革和实践进行了系统阐释,希望我 国的城市和社区发展具有一个跨越式进步,新社区模式和节约型城市得到推广和普及。作 者以辛辣的笔调和激情的语言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和住宅小区进行了彻底批判,对集 前沿规划理论之大成的新社区

3、理论和实践作了高度的讴歌颂扬。全书充满口号式的宣言, 正如19世纪初现代主义领军人物勒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宣布传统主义死亡现代主 义崛起一样,本书对现代主义和住宅小区发出死亡判决书,吹响了我国“走向新社区”的 号角。 三、内容概况 产生于西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全 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二战之后的 20 年间,成为全球普适的城市建设模式,至今仍是我国城 市建设的主流,甚至传播到了农村地区。过去的 20 年,世界城市建设领域已经发生了重大 变化,方向已完全改变,现代主义遭到彻底批判,以“住宅小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 已经被完全抛弃。确切地说,现代

4、主义的社区模式、城市增长模式对世界城市造成了巨大 的破坏,受到广泛谴责并遭淘汰。 现代主义的五大发明其实正是破坏城市的五大毒素: 1)1)功能分区是灾难功能分区是灾难。它破坏了城市内在的有机联系;造成人、财、物的无谓流动;降 低了效率、削减了活力、造成了浪费和污染。 2)2)公园中的高楼是欺骗公园中的高楼是欺骗。不确定的开畅空间无法取得人性尺度;空旷之中建筑无法建 立有机联系;空旷大草坪无法保持高质量维护;街道消失也就消除了舒适的步行环境和精 彩的公共领域。 3)3)大规模生产是幼稚大规模生产是幼稚。批量建造造成千篇一律呆板乏味缺乏人性,从而破坏了城市多 样性,是设计含量低下和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5、。4)4)超级大街区是妄想超级大街区是妄想。它破坏了城市完整性;消除了舒适的街道和优美的街区;从而 使高效率的混合功能的城市形态不复存在,多样化的城市建筑不复存在,包含居住的城市 社区不复存在,畅通的城市交通不复存在。 5)5)大马路造成阻塞和混乱大马路造成阻塞和混乱。城市丧失了高密网状道路的通行性选择;树枝状道路结构造成大马路阻塞;大马路的众多功能加剧了交通混乱;产生不了人性的尺度和文化;大马 路及红线后退严重浪费了土地。住宅小区正是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典范,其本身具有现代主义城市五大发明中的三项: 它是以超级大街区的形式存在的,其内部的建筑是以公园中的高楼形式布置的,其住宅是 大规模生产方式

6、按行列式或其他形式不断复制产生的。同时在城市和区域范围内,小区本 身就是功能分区的一部分,即单一功能的住宅区,小区外部被大马路环绕或以大马路与外 界相连。 然而目前在我国,住宅建设、房地产开发、城市增长几乎仍是“住宅小区”的同义词, 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几十年来,这种城市模式所带来的 问题日趋严重,城市日益尖锐的脏乱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更重要的是, “住宅小区”代 表了一种浪费资源的不可持续的城市模式:人财物无谓的在城市中奔波;对机动车交通的 依赖;城市效率低下;城市土地浪费;能源过度消耗;污染大量产生。很明显,我们有限 的资源不足以支持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的国情决

7、定了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城市和 社区模式。 新社区即新都市主义社区,又叫传统社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是在批判现代主义城市和住宅小区基础上产生的,它从传统社区演化 而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配置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功能的社区模式,它创造了一 种节约型、可持续、多功能、高效率和具有宾至如归感的社区。新社区理论产生于西方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都市主义理论、适宜居住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精明增长 理论都是它的理论源泉,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新都市主义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占 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潮,新社区成为北

8、美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和社区建设模式。新都市 主义全新城市模式是由各具特色的社区组成的,而社区又是由混合的多功能建筑围绕社区 中心按照网状道路结构布置的。新社区规划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1)中高密度社区。中高密度社区。营造社区活力,节约土地和各种资源。 2)2)多功能混合。多功能混合。方便工作和生活,减少机动车使用,提升城市活力,提高城市效率。 3)3)高密网状街道。高密网状街道。加强社区与城市的联系,增加出行方式和交通路径选择,限制车行 速度;同时是真正的公共空间,是最佳的步行环境,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 4)4)步行友善。步行友善。加强了社区认知,促进了人们交往,改善了交通,节约了能源,从

9、而提 高了社区舒适度。 5)5)吸引人的社区中心。吸引人的社区中心。加强社区交往,营造社区景观,提升社区形象,制造地方感。 6)6)完全开放的公共领域。完全开放的公共领域。使社区完全融入城市,增加人们的交往,提高空间使用的舒 适度。 7)7)系列公园和开畅空间。系列公园和开畅空间。提供交往空间,创造宜人环境,营造社区形象。 8)8)多样性建筑。多样性建筑。延续传统文化,创造丰富的景观,增加人们的选择,融合各阶层的居 民。 9)9)符合人体尺度。符合人体尺度。打造人性环境,增加舒适度和亲切感。 过去的20年,不但是现代主义遭到世人唾弃的年代,也是新社区理论发展和普及的年 代,新社区理论和实践已经

10、在世界范围被理论界、学术界、建筑师和规划师甚至广大公众 所完全接受,成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社区和城市理论。 四、读后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作者的辛辣笔调和激情语言,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和住宅 小区进行了彻底批判,对集前沿规划理论之大成的新社区理论和实践作了高度的讴歌颂扬。我们无法否认,在当代的城市居住区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住宅小区” ,受到了很多批评和否定。例如没有社区感、功能低下、生活不便、景观单调、交通混乱。仿佛 “住宅小区”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黑暗。作者呼吁我们应该立即完全抛弃现有 的规划及居住模式,彻底修改我国的规划体制与制度,完全投入到所谓的适宜居住性理论 的

11、怀抱中去。 这么做真的可行吗?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以及“住宅小区”模式真的如此一文不值么? 我想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国自建国以来,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对于居 住环境,住宅模式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兼顾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来寻求一种最 为合适的体系,我觉得这种探索是艰难的,应该值得鼓励的。其中,以我国的实际国情为 基础也是我国居住区建设与西方国家最大的区别所在,我国虽然拥有广袤的土地,但是我 国同时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 13 亿人口。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是十分紧缺的。 在这种差异面前,我们显然不能以国外的理论生搬硬套地扣在自己身上,这样不仅解决不 了原有的问题,更有可能

12、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以及后果。 从自身体会来说,我也从小生长在作者所批判的“住宅小区之中” ,大部分人也都是这 样。其实, “住宅小区”本身是有它的合理之处的。作者所批判的几条我表示不敢苟同,下 面分别说明一下。 1 1)作者强调,住宅小区破坏了城市的固有联系,其围墙割裂了住宅与城市的其他部分。 但是,我认为,这营造的是一种可防御的居住空间,是出于安全上的考虑。中华民族是一 个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的民族,从以前的民居建筑,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都不难 发现,住宅是有强烈的内向性的。我们其实并不喜欢四面通畅毫无阻隔的住宅。我不知道 作者所宣扬的融入城市空间的住宅真正出现在我国时,会有多少人愿

13、意生活在这样的住宅 之中,而中国人需要多少年才能精神或者说思想上适应这种住宅或者说生活模式。 2 2)其次,作者认为,居住小区割裂了居住与工作的联系,长距离的上下班造成了交通 拥堵;同时还认为现在的居住小区缺乏人际交流与活动。我觉得这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没 有行走,怎么会产生交流?而如果将居住小区和工作的地点结合起来设计,这样人们相遇 的几率反而更小,而且人们遇到的或许只是同一种职业同一种类型的人。而现在的情况来 看,上下班的交通过程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遇的机会,从而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现有 是居住小区缺乏人际交流活动仿佛又不是居住小区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3 3)另外,作者宣称,住宅小区单调的大

14、板楼缺乏建筑细部和文化传承,无法给人以亲 切舒适感,形成低劣的城市环境。作者仿佛生活再乌托邦的国度里,想获得什么样的生活 方式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作者并没有将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考虑进来,全国 13 亿人,人人都想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之中,如果如作者所设想,推崇低层的集合住宅加上大 片的景观绿化辅以配套的商业设施,这样的生活只能让中国一小部分人过上,剩余的人呢, 住进贫民窟么? 其实,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讲,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国的住宅小区,存在的时间很久 了,必然有其合理性,其存在必然结合了中国整个国家以及各地区的各种客观条件。作为 生活在住宅小区的人们,或者说我自身,并没有作者所形容的那么糟

15、糕的感受。 当然,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住宅小区确实暴露出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 些问题的存在,而全盘否认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住宅小区存在的合理 性。而作者所推崇的新社区新城市,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在没有经历过实践的检验前, 根本无法凭空了解到它本身会有哪些问题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就妄下结论,全盘否 定住宅小区的价值,推崇一个几乎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居住模式,我认为显然是不可取的。其实,我们可以在住宅小区的基础上,慢慢地将新社区新城市的内容以及精神渗透进 去。让人们从经济条件、心理条件等等因素上都做好准备时,再去真正的接受这种居住模式。而现在,就慢慢的让其往好的方向发展,以一种更加会柔和的方式进行改变,让量变 慢慢产生质变,而不是像地震一样一夜剧变。书籍名称:新社区与新城市书籍名称: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 作者:杨德昭作者:杨德昭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出版时间:20062006 年年 1 1 月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