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学的起源与目标第一节 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历史是什么?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宇宙的存在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现实的人类,是由历史的联系、历史的发展、历史的积淀构成的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的生产的历史连续性1.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首先根源于人类能够借助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延长和扩展自己的各种器官,将人类的现实存在确定在物质生产持续进行和不断扩大这一基础上工具生产被视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2.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除去物质生产以保障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外,还从事精神生产以满足人自身真、善、美、健等精神的文化追求精神生产与文化包含知识、思维、道德、审美、抒情等众多层面无论哪一个层面,都同样是历史的连续、历史的积累、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变革过程3.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还根源于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社会关系的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也是世世代代不断积极、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这种历史连续性,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一样,充分证明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二、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1.每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东西继承下来的全部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总和,以及全部的精神文化遗产,从各个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制约着人们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在与先前历史所提供的所有条件互动关系中,才可发挥作用事实上,人的思想、情感、动机、追求等精神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无一不是历史连续性的产物,无时无处不存在于历史的连续性与继承性之中2.偶然性与必然性杂糅,无非是包罗万象的外在世界中为人们所不太了解的那些联系从表面看,历史事件似乎总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这种偶然性始终为内部隐蔽的规律所支配这里所说的规律,即事物之间历史形成的广度不同、深度不同的各种联系,尤其是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本质性联系3 普遍联系性,.任何个人、任何时间,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特点是因纷繁复杂的历史联系而形成的特殊组合只要抓住最基本的历史联系,便可大致了解这些个别性、独特性形成之主要原因只要把握住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从人类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特别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精神生产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去观察人类社会的活动、人类的发展,便能透过多样性与变异性,了解历史连续性或继承性的客观存在。
总之,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历史就是人类存在的连续性因之,历史就是人类活动过程,人类的成长过程换句话说,历史就是人类进步,文明成长,人类活动延续、变迁与发展的客观过程第二节 历史学: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2008 年——结合本专业实际论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之关系)人类所生活的外部世界是历史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认识自身,认识周围的世界,这就必须努力认识历史于是,历史记忆,历史诠释,历史反思,对于历史资源自觉与不自觉的利用,便由此诞生,历史学亦由此源起综观中外历史学发展历程,历史记忆大致经历了族类记忆、国家记忆、世界记忆与公众记忆四个阶段;从专职治史而论,大致经历了巫史、史官、史家与公众参与四个阶段一、族类记忆的产生(族类记忆与历史撰述)所谓“族类记忆”,是关于氏族与部落起源及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文字产生之前,传递历史记忆与生活经验的主要方法是口耳相传为了辅助记忆,人们还采用结绳记事以及刻木、刻骨、刻石、磨制贝珠等多种方法;存在于集体记忆之中的历史故事和各种传说,保存了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许多资料,而被奉为族类英雄而加以讴歌之人,都是对族类发展有重大贡献者。
文字产生之初的历史记录,亦多属于族类记忆随着从酋邦(部落)逐步演变为古代国家,历史记忆便渐次演变为国家记忆二、作为国家记忆的古代史学(国家记忆与历史撰述——以中国古代史学撰述特征为例)1.治史是重要的国家行为,由国家任命太史令、著作郎、起居郎等史官和专门设置的修史局、史官总负责为前代修史则多由宰相监修所修之史被定为“正史”,以区别于各类别史、野史私人修史基本是国家修史的补充2.治史的目的,是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治秩序如周王所说:“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王夫之认为,“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3.修史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涉及王朝兴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兴衰,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4.修史所使用的方法,基本遵循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虽然一直提倡“据事直书”,反对“曲笔”,要求不掩恶,不虚美,治史之人亦需要具备史德、史学、史才与史识但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其指导思想仍是传统经学;其判断标准虽受到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儒家伦理道德这样,史实的采集和取舍,史料的鉴别和删汰,便都不能不完全从属于以君王为代表的国家利益。
历史的诠释、历史的反思,也不能逾越这一界限三、族类记忆、国家记忆的提升与世界记忆、公众记忆的成长(世界记忆、公众记忆与历史撰述)1.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本主义人与宗教神学相对抗,它标志着作为公众自身记忆的新史学初现端倪在意大利文意复兴的影响和推动下,以关注市民或公民生活为主要特征的人文主义史学在欧洲许多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取代了以教会、寺院、王宫和官员为中心的传统史学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使作为族类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传统史学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并取得新的突破与提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史学领域的扩大举凡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人口、科学、文艺、风俗习惯、农业、工业、商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饮食起居以及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全部经验、全部知识,都被纳入历史考察的范围于是,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成为各类专门史蓬勃兴起2)史学批判精神的树立历史学家进一步摆脱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主宰人类的传统史学观念,努力用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从人类生活本身解释人类历史发展3)史学研究方法的重视与史学真相的努力追寻,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的尼布尔和兰克古奇在《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称尼布尔是“近代史学史中第一个有权威的人物”,评价他“把处于从属地位的史学提高为一门尊严的独立科学”。
兰克则被古奇评定为“近代时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说“正是这位史学界中的歌德,使德国在欧洲赢得了学术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2.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开辟,大工业所创造的交通工具和现代生产力,使各地域的互相交往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质狭隘的地域个人越来越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各个单独的个人逐步摆脱各种不同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生联系,这时,世界记忆成为历史学发展新阶段的显著特征1756 年,伏尔泰出版了《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至路易十三的历史》,被后来的研究者评价为“第一本以世界历史观点来写的世界史”3.世界记忆完全超越基于传统地域性联系的族类记忆与国家记忆之标志,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类由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解释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物质生活方式、分工与所有制关系、精神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为了解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历史联系提供了一把钥匙真正的公众自我记忆,确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马克思晚年在《人类学笔记》中所开始的人类学研究,马克斯·韦伯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所开展的社会史研究,以及 20 史记法国年鉴学派、结构主义史学、计量史学的勃兴,使作为公众记忆的新史学从理论的呼唤变成成绩斐然的实际。
20 世纪,中国以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历史学从传统的族类记忆、国家记忆走到新型的族类与国家记忆,并形成世界记忆和公众记忆从主要关注族类记忆到重构国家记忆,再到追寻世界记忆,知道越来越关注社会大众的历史记忆,大体上反映了人类曲折成长的过程第三节 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群一、古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二、近代西方历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三、现代历史学学科群形成的体现或标志首先是关于史料的发掘、搜集、清理及考辨的学说史料整理)史料, 历史研究得以进行的直接前提,如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言“史料之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中言其次,历史与其他科学分野愈来愈明晰,历史学的专业愈来愈强(专业突显)所谓“专门治史者,不惟须有史学的素养,更须有各该专门学的素养在历史学与其他科学分野加大的同时,历史学的进步也越来越自觉地从其他学科的进步中汲取生命力特别是史学与经济学、哲学、自然科学的结合,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最后,学者开始注重对于史学自身发展过程的全面反思(史学反思)对于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编纂进行重新审视,对于历史学家和各类史学群体及其史学成就的批判性总结,对于历史教育、历史学科成果社会化的新探索,以及对于历史学科科学地位和社会功能的准确估定。
与此同时,古今中外史学史、各派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历史教育学科等学科,都作为独立的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第四节 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2009 年——结合实例说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一、一切科学都是历史学1.历史学的三个特征:时序性、整体性和实证性正是历史学这三大特征,使历史学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也是这三大特征,使历史学在推动人文科学及其他科学的发展中,在推动人文科学之外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管理科学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没有历史学自身的不断发展,没有历史学使时序化、整体化、实证化从一般的、笼统的要求变为深入而具体的现实,所有其他学科历史内涵的发觉,就会缺失它们赖以存在与确立的坐标,以及使这种发掘不断深化的动力2.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之一:历史学具有推动其他各门科学发展中的功能(1)历史学自身的时序性,为各门科学提供了一种以时序为基准的参照系,一种对于事物或对象按其发展方向作顺时态纵向考察,以把握其演进全过程的研究范式2)历史学的整体性,弥补了各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专而综合不足的弊端,可以有力地保证各门学科正确的认识自身的学术地位,并促进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诞生。
如: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历史人口学、观念史、历史心理学、社会历史学、人种历史学、历史医学、历史统计学等3)历史学的实证性,成为一种最有效地尺度,其他科学中各学派、各种学说、各种研究方法、各种结论,均由历史给予证明历史学作为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的科学,其他学科的真伪皆由历史学给予证明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之二:历史学具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功能历史学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以研究人类过去的社会为起点,而以服务于当今时代为归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认识历史,是认识人类自身以及人类所拥有的全部主客观条件的重要途经这决定了我们不能不重视“历史的启示”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2)认识历史,可以从历史中汲取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借鉴我国古代先民便已明确指出这一点如《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得可资,失亦可资;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上述论述,均是“以史为鉴”之最好说明。
3)历史具有道德垂训作用如刘知几《史通·直书》中所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人们往往从历史的反思与借鉴中来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4)历史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马恩曾指出,历史学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