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的发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223704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女子的发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唐代女子的发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唐代女子的发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代女子的发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女子的发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代妇女的发式 千百年来,发式与发饰都是女性展现自我,彰显美丽的重要修饰手段,在中国数千年历 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式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而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妇女对发式的 创造、偏爱和重视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近年来,诸多唐代历 史题材影视作品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示唐代妇女的发式之美,呈现出一场场视觉的饕餮盛 宴。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王朝之一。这种开明在繁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奠定的经济背景和物质基础上,既体现在对少数民族的宽容和对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上,更 大程度表现在社会思想意识方面的自由和解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在一定程度 上得到了

2、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较前代更活跃的角色。因此她们更注意 挖掘自身的美丽,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新月髻、反绾髻、堕马髻 等百余种。唐代妇女发式除了妆饰作用外,还体现着当时的等级制度、时代背景和审美情趣 等历史文化信息。 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 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 华贵,雍容富态的装饰风格。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 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 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

3、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唐代文学家段成式也在 他的髻鬟品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 髻、回鹘髻、抛家髻、倭堕髻。 唐代妇女发式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及传世绘画、壁画与现存文物反映的妇女发式式样 及特征,唐代妇女发式大体可分为:髻、鬟、鬓。其中,髻又可以分为单髻和双髻。实际上,鬟 和鬓不算是单独存在的发式式样,以往的研究者也仅把鬟并入髻中研究,或者稍微提一下鬓, 并没有对髻、鬟、鬓做出严格的区分。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 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 层堆上,如帽子状

4、。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 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代女俑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发型中 可以概括为上梳、平梳、下梳三种发型。这几种发型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势由兴盛 转为衰败的过程。早期上梳发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美,与初唐的百废待兴相 对应;中期平梳发型,展现出一种厚重平实的成熟美,与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 世”相对应;晚期下梳发型则传达出一种散漫疏懒的病态美,与晚唐的衰败相对应。 发髻的类型 云朵髻:发收于顶,玥血上梳成云朵状,髻前饰珠翠。这种发式显得丰盈优雅,为唐代有

5、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妇女所喜欢。 孔雀开屏髻:将发耸竖于头顶,梳成椎髻,用珠翠制成孔雀开屏状饰于髻前。此发式多为 唐代贵夫人所喜用。 双环望仙髻:将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髻前饰一小孔雀开 屏步摇,髻上珠翠如星。此发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 盘桓髻: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血上盘桓而成。髻前插对梳,髻上饰条形彩珠,显得干 练持重,这发式西汉时已在长安妇女中盛行,到唐代仍为宫女和士庶妇女所喜用。 螺髻: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梳理时,先将头发用黑丝带束缚起来,在头顶部编盘成 螺壳形状即成,并在髻后垂彩色丝带。此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

6、晓黛浓的诗句,后来也在士庶女子中流行,直到宋、明各朝,仍有妇女喜欢。 反绾髻:梳发于后,编成发辫,由下反绾于头顶的双髻 双环垂髻:将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 童仆多梳此发髻,据传这种发式在战国时已有,唐代还把它示为未婚女子的标志。在盛唐 时最为流行。 双丫髻:亦称双髻丫。先将发收拢于顶,然后分两股向上各扎成一个小髻,髻上饰珠翠花 钿等物。一般为侍婢、贫家未婚女子常梳的发式。这发式据传在商朝就有了,以后各代有 所变化,到唐代从式样上更为讲究,有的还在发髻上饰有珠翠等饰物。 垂练髻:将发分成两边每边下垂后向上折起,用红绢缚之,并饰以少许珠翠。流行于中唐

7、少女。 圆椎髻:先用黑带将发束缚,然后盘卷耸竖于顶,并饰一圈珠翠。中唐时盛行于长安妇女 中。 圆椎抛髻:将发收拢于顶,向上盘两卷成圆椎,然后向一侧绕一环成抛状,这种把椎髻和 抛髻结合的发式称圆椎抛髻。发的一侧插步摇,一侧戴花。为晚唐时长安妇女所常用。 四环抛髻:两髻不抱面,先将盘于顶,再分四份,三股直向上盘成三个环,另一股环状较 大且向旁成抛状,髻前斜插步摇,抛环上饰珠翠。流行于中晚唐贵族妇女中。 抛家髻:两髻靠面,头顶再加一椎髻/三个或一个高耸起来的朶子 ,向一端倾斜呈抛状。 多为盛唐和中晚唐贵族妇女所饰。 堕马髻:发髻向一侧斜坠落,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爱。 倭堕髻:发髻低垂、侧在一边,被认为

8、是堕马髻之延续。 高髻:头发高耸矗立于头顶上。 唐代妇女的发髻则更多。既继承了前代的高髻、灵蛇髻、盘桓髻、云髻、鬟髻、蝉鬓 等,也创制了不少发髻式样。她们喜欢拥有丰满的身材,也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 这样的风气,连唐高祖李渊也感到奇怪, 旧唐书.令狐德芬传记载他曾向令狐德芬询问 “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认为人的头部最重要,把发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后来皇 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时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高髻流行却仍然如 故。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 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也有把椎状髻前倾在额前的,如唐代李宪墓

9、的 一幅壁画上就有,以红帛带系结。也有绾在脑后的,随意变化。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五代 千手千眼观音图上的一位女供养人,梳一个挽在脑后的椎髻,配插花钿、花叶形钗、 白角梳,左右各插两搏鬓,显得更加华丽。唐代有半翻髻, 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 ”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 高髻,如长安县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画就是,很有高耸俊伟的气概(图十一) 。梳理时是把头 发集在头顶,用帛带束住发束,再朝前或朝后翻绾,有的还梳成双髻后翻之形,又叫双刀 半翻髻。头发很长的女子,则梳半翻髻后把余发长长地垂挂在脑后。还有交心髻, 杨太真 外传记载唐玄宗梦见了一位龙女,请她演奏音乐,龙女是“容貌艳异,梳交心髻,大袖

10、宽 衣。 ”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发分为两股,交叉盘绕而成。如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一位侍女就是 梳交心髻。 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更加高大,还制造了假发髻,叫做义髻。这是由汉代的帼发展而 来,用木或纸制作的,用时往头上一戴就行。据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就好戴这种义 髻, “常以假髻为首饰。如安西都护府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顶糊纸、加以彩漆绘画的假 髻,类似于峨髻。阿斯塔那张雄墓出土一顶类似半翻髻的假髻,以木为骨、外加黑漆,再 绘画白色忍冬花纹,底部有小孔,孔内还有铜锈,显然是张雄的妻子生前使用的,以铜钗 固定。陕西长安的韦顼墓石椁上就有戴假髻的女子形象。有种闹扫妆髻,是随意盘绕而成,再加各式首饰。 丛髻是把许多小发髻满头装饰,类似于扫闹妆髻。王谠唐语林说:“唐末妇人梳髻, 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 ”诗人王建的宫词说:“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 绿鬓须。 ”这种髻丛丛叠起,又重重簪插金玉的华丽光彩。这不是春日里的花丛,这是灵巧 的女儿头上盛开的花瓣,是女儿的心花怒放。 (唐代佚名内人双陆图梳的就是) 参考文献:何建国、张艳莺、郭佑民编:唐代妇女发髻谭燕鹏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吴凌云红妆:女性的古典 ,中华书局,2005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