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一)课件整理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37214813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一)课件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大学语文(一)课件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大学语文(一)课件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大学语文(一)课件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大学语文(一)课件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一)课件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一)课件整理(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作为乐曲的春江花月夜 ,前身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叫夕阳箫鼓 ,名称始见于 清中叶。1895 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易其名为浔阳琵琶 。此后,又有人将 乐曲名改为浔阳月夜 、 浔阳曲 。1923 年,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郑觐文以汪庭昱 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为底本,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为 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为初唐的张若虚(约 660720)扬州人。曾官衮州兵曹,文 学与贺知章齐名,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 全唐诗仅存诗 2 首。另一首是代 答闺梦还 。虽然张若虚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两首,另一首还质量平平,但这一首却是千古 名篇

2、,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甚至誉之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这一 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作品片段赏析作品片段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作品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辽阔的江面与与浩 瀚的海洋连成一片。水面上波光粼粼,春潮涌动,这时,一轮又圆又大的明月在起伏的波 涛之间冉冉升起,整个江天,乃至整个天宇顿时被笼罩在银白色的清晖之中。第二句的 “生”字用得非常好,不仅画面因此而更具动感,而且明月也因这个“生”字而有了生命, 烘托了作品的主题。 “滟滟随波千万里”是承接首句,是对“连海平”的进一

3、步渲染;“何 处春江无月明”则是承接“明月共潮生”而来, “何处无”即“处处有” ,使境界超出了视 野,延续到无限宽广的领域。 “何处”二字从结构上说,也很重要,因为它为后文思妇游子 的两地相思埋下了伏笔。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两句写蜿蜒曲折的江水绕过花草丛生的平野,月下的花林就像缀满了一颗颗雪珠。 两句补足题目中的“花”字,但没有具体地写花形、花香、花色,而是重在写“意” , 把“花甸”与“江流” 、 “朗月” 、 “花林” 、等周围融为一体,并通过想象把“花”与“霰” 联系起来,在画面的“转换”中,营造出昼夜之间变化奇幻的艺术境界。 “芳甸”一词,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使我们想象到

4、春天到来之时,江边旷野芳草萋 萋,百花争艳,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迷人景色。当然这是白天的景色。当夜幕降临的时 候,白天的一切艳丽色彩都从逐渐从人们的视觉中消失,只剩下百花的芳香,隐隐约约还 在夜空漂浮,成为名副其实的“芳甸” ;月下的花林呈现在人们视觉中的,竟如挂满了雪珠 一般,洁白洁白,一丛连着一丛,一片连着一片。两句运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中图象复叠 的手法,把大自然在昼夜交替之际景色的变幻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勾画出梦幻般令 人神往的境界。用“宛转”修饰江流,也使画面的层次节奏更为丰富,给人以视觉上的美 感。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空里流霜不觉飞

5、”四句,镜头又推向远方,写整个天宇空旷,洁净,好象没有一丝 灰尘,月亮孤悬中天,显得特别光明皎洁。特别引人注目。这几句描写的核心是孤悬中天 的明月,前面三句都可说是为突出高悬的明月服务的。作者娴熟地运用虚实相生、有无相 济的技巧,以实显虚,虚中有实,既写出了“无纤尘”那种空旷明净的境界,又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使画面更具一种空灵之美。开头十句,作者紧扣诗题,以赞赏的笔调,先由江潮写到海中明月,接着把镜头拉到开头十句,作者紧扣诗题,以赞赏的笔调,先由江潮写到海中明月,接着把镜头拉到 近处的江流花甸,最后又将镜头推向整个天空,定格于高悬的孤月,描绘出春江月夜境界近处的江流花甸,最后又将镜头推向整个天空

6、,定格于高悬的孤月,描绘出春江月夜境界 开阔,又静谧优美,如梦似幻的动人意境。作者以开阔,又静谧优美,如梦似幻的动人意境。作者以“孤孤”修饰月,将月拟人化,更引发人修饰月,将月拟人化,更引发人 们对宇宙人生的无限遐想,意味深长。们对宇宙人生的无限遐想,意味深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六句写良辰美景,特别是皎洁高悬的孤月所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自盘古开天, 人类出现,代代相传,各不雷同;而天上明月,却万古如斯。通过江月的永恒不变,反衬 出人生的无常短促。 “只”字,强调了月的“不变”。最后以江、月之有情,为下文写女主

7、人公 对游子的相思做铺垫。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十二句,写高楼思妇难于排遣的相思之情。在写法上,作者将自然景观与生活画面 结合,运用暗示的修辞手法,含蓄地写出女主人公的缱绻情怀;还对女主人公的心理进行 了刻画。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对月思人;月 照“妆镜台” ,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 、 “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难于排遣;思 妇不得游子音讯,于是痴想追逐月光一起流到游子身

8、边,但痴想毕竟是痴想,万千心事, 凭谁传递?“鸿雁”句用汉朝苏武“雁足传书”典故;“鱼龙”句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剖鲤鱼,中有尺素书”典故,表达纵有“信使”鱼、雁, 也难于传递衷情的无奈。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的笔触转到远游的游子身上。落花流水,是春天将逝的景象, 也是一种象征:美好的春光就在不经意之间消失了。 “梦落花”反映出游子的潜意识中年华 消逝之感的躁动。 “落月” 、 “西斜”这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眼的一再出现,在渲染气氛的同时,

9、也暗示出羁旅闲潭的游子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伤春思归的难眠之夜。 落月隐藏海雾,更使游子黯然神伤。天南海北,归途漫漫;团圆之梦,何日可圆?落 月的余晖飘洒在江边的花树上也激荡着游子思妇的情怀。 这部分主要通过春残的景物来渲染气氛,以“梦”的形式来表现人的生命意识,以“碣 石潇湘”缴足相思的理由。最后一句“摇情”之“情”兼指思妇游子之情,故有收束全篇 的作用。 (弗洛伊德:“梦是人的无意识欲望的改头换面的表达和实现” )全诗内容概括全诗内容概括 这首诗主要抒写春江花月夜游子思妇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也流露出作者对“人生局 限”的感叹。所谓“人生局限”,指的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不平衡;是良辰、美景、

10、 赏心、乐事“四美难并”的遗憾。这种“忧生之嗟”是魏晋以来文学作品中经常咏叹的母题, 是人性的觉醒的表现。 春江花月夜从离别相思的角度,反映出作者的生命意识和对人生 的关爱与重视。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此诗艺术上的鲜明特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此诗艺术上的鲜明特色。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作品都有“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现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甚至把“情”和“景”视为构成文 学的“二原质” 。情景交融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情景交融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念在文艺创作上的反映。观念在文艺创作上的反映。 (参阅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文化审美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11、1。景物的变化会引起心情的变化。景物的变化会引起心情的变化。 诗词作品中,这种“触景生情”的例证不少,如奔波于古道西风中的游子,黄昏时节 见乌鸦归巢,触发了思归之情,断肠之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商人妇因见潮水涨落 有时,反观夫君“朝朝误妾期” ,而顿生怨气, (李益江南曲 ) ;陈子昂登幽州台,见天 地茫茫而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伧然而涕下”的感叹等等。 2.抒情写志时,往往以景物为载体。抒情写志时,往往以景物为载体。 当人们意识到“物色”的变化与心情的关系,从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审美的对象后,受 审美经验的影响,诗人就往往会借景以寄情。这时诗中之景就不一定是某种情感的触

12、发物, 而是借助审美经验、生活体验和联想而产生的附丽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如:李煜虞美人中的“东风”是触发物,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 是情感的载体。 3.情、景的烘染与对比关系。情、景的烘染与对比关系。 情与景的关系有时是一种同步相生、互相烘染的关系。即所谓“哀景写哀,乐景写 乐” 情与景的关系有时是一种对比反衬、相反相成的关系。即所谓“乐景写哀,哀景写 乐” 王夫之认为:“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4。对景物的审美判断和趋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景物的审美判断和趋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创作实践中,诗人选取什么样的景物来抒情

13、,或者同一景物,会用来抒写什么样的 感情,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看,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状况。它往往与作家的 年龄、处境、心情,生活的地域及文化背景有关。换言之,作品的特色、作家风格的形成 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了解这点,对我们解读作品非常重要。本诗的情景关系分析本诗的情景关系分析 描绘自然景观,是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 步展开。前三部分主要是用良辰美景、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人间离别。情与景的关 系是一种对比反衬、相反相成的关系。最后一部分,主要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 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景物的色调与情感的基调一致,情与景的关系是一种同步相

14、生、互 相烘染的关系。 全诗以月出起,以月落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月在诗中不仅起着贯穿线索的作用,而且被作者赋予生命,有人的感情,月升月落,也可 说是人的生命流程的缩影,对抒写宇宙人生的感慨,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在月的照耀下,自然景物与思妇、游子,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样的艺术境界不仅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直到今天也仍有动人之处。 长恨歌长恨歌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杜 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元和元年(806)12 月写作长恨歌 ,时年岁。 其新乐府50 首;秦中吟10 首写于贞元、

15、元和之间(即长恨歌前后) 。元 和十年(44 岁)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琵琶行和与元九书 ,其后内心逐渐趋向消 极,以诗酒蓄妓取乐,又潜心释氏,也极少再写讽喻诗。今存诗 3500 多首,有白氏长庆 集. 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当时为公元 755 年。事隔五十年后, 白居易被派谴至马嵬坡附近的当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游览仙游寺,谈起“天宝遗 事” ,不胜感慨。经王质夫提议,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 ,陈鸿则在歌成后写了长恨 歌传 。情节概述情节概述 全诗用“以汉代唐”的写法,分四个层次。首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落笔,由思而 求,由求而得,由得而宠,是为长恨之因。次层写“安史之乱”爆

16、发,玄宗避难四川,途 中发生马嵬之变,玄宗痛失爱妃,是为长恨之始。第三层,写时局好转,玄宗返回长安, 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使玄宗触处成愁,夜不能寐。失妃失权,恨上加恨。最后,写方士 寻觅贵妃魂魄,几经曲折,终于在海外仙山找到。贵妃深情款款,誓词重寄,然人天相隔, 旧梦难圆,只落下遗恨绵绵的结局。名句赏析名句赏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 汉皇是汉武帝,实指唐玄宗,是以汉代唐的写法。值得注意的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 “习惯”使然,而是有深刻用意的:唐玄宗宠杨贵妃与汉武帝宠李夫人实有明显的映照关 系 此诗用的汉代唐”的写法,后面写“安史之乱”爆发与“渔阳” 、回到长安后的“太液”(池) 、 “未央” (宫) 、 “长生殿” ;方士寻觅贵妃的情节都呼应了“汉” 。汉代国力强盛,威 震遐迩,所以外国人多称中国为汉,久之,汉人也以此自称。唐开元之盛,类于汉时,所 以唐人也多以汉人自称。这是一种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也反映到诗里。在唐诗中“以汉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