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213538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电钳工考试试题 法律法 安全基 安全技术 小计 规知识 本知识 理论知识 判断题 39 53 162 254 每题0.5 分 单选题 32 47 146 225 每题 1 分 多选题 38 33 64 135 每题 2 分 合计 109 133 372 614 一、判断题(共 230 题) 1 、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是一项基本制度,由国家 强制力来保证它的实施。 2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是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执法主体。 3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煤

2、矿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 4 、把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如实告知从业人员,会有负 面影响,增加思想负担,不利于安全生产。 3 5 、企业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不了解规章制度,因而发生 重大伤亡事故的,行为人不应负法律责任,应由发生事故的企业负有直接 责任的负责人负法律责任。 6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一项最基本的安全生产制度,是其他各项安全规章 制度得以切实实施的基本保证。 7 、矿山职工有享受劳动保护的权利,没有享受工伤社会保险的权利。 3 8 、过于自信和疏忽大意的过失而造成重大事故发生的,由于主观上不希 望发生,不是有意识行为,不应对责任人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 3

3、- 1 - 9 、煤矿工人不仅有安全生产监督权、不安全状况停止作业权、接受安全 教育培训权,而且还享有安全生产知情权。 10、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保护用品时,可根据情况采用货币 或其他物品替代。 3 11 、立法机关经立法程序制定、认可的法律,才有实施保证;而群众组织、社会团体的文件,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12、违法的主体必须具有责任能力。 13、凡属违法行为,都应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给予刑事制裁。 3 14、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状况较差的原因较多,但煤矿职工整体素质较差, 法律意识淡薄是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 15、煤矿生产中,事故的预防和处理都是较为重要的工作,都必须重点去 抓,

4、不能有主次之分。 3 16 、煤矿企业有权拒绝任何人违章指挥,有权制止任何人违章作业。 17 、煤矿企业及其人员因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 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18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坚持“ 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分 类指导,教考分离“ 的原则。 19、新的安全监察体制的建立,改变了长期以来政企不分,在安全管理上 重管理轻监督的现象。 20 、制定安全生产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制裁各种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3 21 、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论开采规模的大小,在安全和物质保证上都必须 立足于保护矿山职工的人身安全。 22 、煤炭生产是一项比较危险的生产活动,企业在与从

5、业人员订立“生死 合同“ 时,必须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经双方签字后方可生效,否则将视 为无效合同。 3 - 2 - 23 、安全警示标志,能及时提醒从业人员注意危险,防止从业人员发生事 故,因此对其设置应越多越好。 3 24 、煤矿企业要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落实, 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 。 25 、2004 年 12 月 18 日,蹬钩工龙某在井下 1203 工作面作业时,擅自开 动绞车,使下放的两节重车撞到停在空车道上的车斗,将掘进区爆破工庄 某挤死,属于重大责任事故罪。 26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生产是目的,安全是前提,安全为了生产,生 产必须安全。 27

6、、某乡办小井瓦斯检查工王某,自 2005 年 8 月下旬起,已测知井下瓦 斯浓度日趋上升,但未及时报告处理。9 月 2 日,井下爆破时,王某又没 有检查瓦斯,结果爆破引起瓦斯爆炸,死伤多人,属于重大责任事故罪。 28 、煤矿企业可以有偿为每位职工发放煤矿职工安全手册。 3 29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不予行 政处罚。 30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三证制度,即生产许可证、安全鉴定证和产品 合格证。 31 、安全生产立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 安全与健康。 32 、从业人员有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 33 、从业人员有权拒绝

7、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34 、在发生安全事故后,从业人员有获得及时抢救和医疗救治并获得工伤 保险赔偿的权利。 35 、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其违法所造成的对社会和受害者的危害应承担 的法律后果。 36 、行政处罚由国家特别授权的机关依法追究、强制执行,其他机关和组 - 3 - 织无权进行处罚。 37 、自燃事故属于责任事故中的一种。 3 38 、在冬季,经领导批准,井下个别硐室可采用灯泡取暖,但不准用电炉 取暖。 3 39 、劳动者本人可以自行购买劳动防护用品。 3 40 、过滤式自救器只能使用 1 次,用后就报废。 ( ) 41 、佩戴自救器脱险时,在未到达安全地点前,严禁取下鼻夹和口具。

8、 42 、隔离式自救器在使用中外壳体会发热,当感到呼吸温度高时,可取下 鼻夹和口具。 3 43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是矿工在遇到事故无法撤退时躲避待救的设施。 44 、煤矿井下永久性避难硐室是供矿工在劳动时休息的设施。 3 45 、当掘进工作面出现透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报告调度室,立即发 出警报并撤人。 46 、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 26 。 47 、如果有防水措施,可以开采煤层露头的防水煤柱。 3 48 、局部瓦斯积聚是指在 0 5 立方米以上的空间中瓦斯浓度达到 1 。 3 49 、井下不得带电检修与移动电气设备。 50 、对一般伤员,均应先进行止血、固定、包扎等初步救护

9、后,再进行转 运。 51 、在煤矿井下发生瓦斯与煤尘爆炸事故后,避灾人员在撤离灾区时佩戴 的自救器可根据需要随时取下。 3 52 、当煤矿井下发生大面积的垮落、冒顶事故,现场人员被堵在独头巷道 或工作面时,被堵人员应赶快往外扒通出口。 3 53 、煤矿井下发生水灾时,被堵在巷道的人员应妥善避灾静卧,等待救援。 54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应立即送往医院。 3 - 4 - 55 、四肢骨折的病人,在固定时,一定要将 指 趾末端露出。 56 、怀疑有胸、腰、椎骨折的病人,搬运时,可以采用一人抬头,一人抬 腿的方法。 3 57 、对被埋压的人员,挖出后应首先清理呼吸道。 58 、煤矿井下出现重

10、伤事故时,在场人员应立即将伤员送出地面。 3 59 、隔离式自救器不受外界气体的限制,可以在含有各种有毒气体及缺氧 的环境中使用。 60 、井下发生火灾时,灭火人员一般是在回风侧进行灭火。 3 61 、在井下可用铁丝、铜丝代替保险丝。 3 62 、溜煤眼可兼作风眼使用。 3 63 、瓦斯比空气轻,易积聚在巷道顶部。 64 、巷道贯通后,必须停止采区内的一切工作,立即调整通风系统,待风 流稳定后,方可恢复工作。 65 、井下发生透水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标时,现场人员应朝着有风流 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66 、在井下将被埋压伤员救出后,应迅速升井,不得停留检查。 3 67 、国家对从事煤矿井

11、下作业的职工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 68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安全管理更具系统性。 69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基本因 素。 70 、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应视火灾性质、灾区通风和瓦斯情况,立即 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 71 、井下用的润滑油、棉纱、布头和纸等,用过后可任意摆放。 3 72 、严禁将剩油、废油泼洒在井巷或硐室内。 73 、井上下必须设置消防材料库。 74 、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并定期检 查和更换。 - 5 - 75 、消防材料库的材料、工具可在生产中使用。 3 76 、井下主要硐室和工作场所应备有灭火器材。 77 、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存放地点。 78 、矽肺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患病后即使调离矽尘作业环境,病情仍会继 续发展。 79 、煤层顶板暴露的面积越大,煤层顶板压力越小。 3 80 、矿灯在井下作业中发生故障时,可以拆开修理。 3 81 、矿井供电电缆可以用普通橡套电缆。 3 82 、所有煤矿企业必须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矿山救护队员是井下一线 特种作业人员。 83 、井下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溶洞和导水陷落柱时,根据生产需要可 以不进行探水。 3 84 、井下加强靠近探水地点的支护,打好坚固的立柱和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