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200045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图书信息:作者:侯幼彬 主编ISBN:10 位7538831177 13 位9797538831176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1997-9-作者简介:侯幼彬,福建福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建筑师学会委员、 华中建筑名誉编委。本书我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侯幼彬先生所著全书共分六章 ,从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体系,单位建筑形态及其审美意匠,以及“礼”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等数方面对中国建筑美学作了深入

2、透彻在研究。书中还附有上百幅插图。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体系木构架体系一一 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1 原始建筑的两种主要构筑方式:巢居、穴居2 木构架建筑的两大技术渊源二二 木构架建筑的发展推力木构架建筑的发展推力1 诸家学说;关于为什么中国古建突出地一木构架体系为主,而非是结构为主,人们对此看法很多。 。2 综合推力说:不是单因决定,是由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合力作用对于木构架建筑发生期、形成期、发展期,起制约的强因子是不用的,对于官式建筑突出发展木构体系和民间建筑广泛运用木构架体系,其制约的强因子也是不同的。三三 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若干

3、特征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若干特征1 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2 正统性、持续性和高度成熟性3 包容性和独特性小结小结:第一章较简洁的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发展渊源,以及木构架建筑为何得以发展,给人的思维较清晰;然后说明它的主要特征,接下来才开始主要讲解中国古建的一系列问题。第二章第二章 单体建筑形态及其审美意匠单体建筑形态及其审美意匠一一 单体建筑的基本形态单体建筑的基本形态:单体建筑平面以“间”为单元,由一间或若干间组成;单体建筑的剖面,受制于檩子的数量、出廊的方式、举架的高低和梁架的组成;单体建筑的立面,区分为“三分” ,即上分、中分、下分 二二 单体建筑的下分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台基台基的

4、原始功能应该是防水避潮、稳固屋基,随后派生出其多种组成功能:调试构图、扩大体量、调度空间、标志等级、独立建坛;三三 单体建筑的单体建筑的“中分中分”屋身屋身小结小结:从“正式”屋身到“杂式”屋身,从屋身立面到内里,中国建筑的“中分”构成因子是一个很庞杂的系统。仅作大概梳理。四四 单体建筑的单体建筑的“上分上分”屋顶屋顶1 屋顶的单体形态官式建筑屋顶定型为影山、悬山、歇山、庑殿和攒尖五种基本型,脊、庇要素,它们是中国建筑屋顶构成的两大要素按脊庇要素的构成来描述,屋顶有以下几种基本型:1 庑殿顶 2 歇山顶3 悬山顶4 硬山顶5 攒尖顶2 屋顶的组合形态水平组合竖向组合3 屋顶的审美意匠程式化的官

5、式建筑屋顶体现了在木构架体系下的实用功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深远的出檐、凹面的屋面,反宇的檐部,起到了排泄雨水、遮蔽烈日、收纳阳光、改善通风等诸多功用。小结小结:前两章主要讲了中国古建筑木构建筑的成因,及详细介绍单体建筑的构成的种类、形态及诸多细部构成,内容较为丰富,比较有精华。第三章第三章建筑组群形态及其审美意建筑组群形态及其审美意一一 建筑组群的离散型布局建筑组群的离散型布局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建筑体系,单栋建筑体量不易做的过高,一般建筑组群都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这种建筑构成形态与西方古典砖石结构体系的大体量集中型建筑截然不同,属于多栋离散型布局。离散型布局有多种组合方式

6、,凡是在群体组合中形成庭院的,都属于庭院式布局,而各种非庭院式的布局则是庭院式布局的重要补充。1 庭院式布局有诸如以下的多方面的功能:1 空间聚合功能;2 气候调节功能;3 场所适调功能;防防护戒卫功能;伦理礼仪功能;审美怡乐功能;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庭院式布局大体上形成了两种主要类别:廊院式合院式;二二 庭院单元的基本类型庭院单元的基本类型庭院形态涉及到庭院的结构和功能。庭院功能是庭院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总和,是庭院在组群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性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带来了庭院的同构的、异构的多样性;1 居住型庭院2 宫殿型庭院3 寺庙型庭院4 园林型庭院5 过渡型庭院6 各种交叉型庭院三三

7、 庭院式组群的构成机制庭院式组群的构成机制小结小结:中国古典建筑组群形态布局十分复杂,但其中颇有神韵,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上产生主要变化和升华,各栋单体建筑的各种组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组群的时空构成是最美所在,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建筑美的灵魂最深处。不仅组群美,而且追究到各个细部,也是相当具有考究价值及美学意义的。第四、第四、五章五章 “礼礼”中国建筑的中国建筑的“伦理伦理”理性理性“因因”中国建筑的中国建筑的“物理物理”理性理性中国哲学史上, “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伦理” ,二指“物理” ;伦理侧重于对社会规律的认识,物理侧重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既有“伦理

8、”理性精神,也有“物理”理性精神。 “伦理”理性集中体现在“礼”对建筑的一系列制约;“物理”理性则反映在因地制宜、因才致用、因势利导等等审时度势的务实性。一一 宗庙为先:礼制性建筑占主导地位宗庙为先:礼制性建筑占主导地位二二 尊卑有序:建筑等级制被强调突出尊卑有序:建筑等级制被强调突出三三 述而不作:建筑创新意识受严重束缚述而不作:建筑创新意识受严重束缚四四 环境意识:因地制宜环境意识:因地制宜我们的祖先具有早熟的“环境意识” 。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细想,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个“道” ,伦理道德规律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力求去自然融合协调。 园冶和闲情偶寄等总结了园林、民居的历史实

9、践经验,升华出“体宜因借”的环境意向。五五 构筑方式:因材致用构筑方式:因材致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自然就形成了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因物施巧的理性传统六六 设计意匠:因势利导设计意匠:因势利导中国传统建筑突出地显示出“因势利导”的匠心和巧智,可以说是“以物为法”的务实精神在建筑创造中的综合体现。 中国建筑美学中为此例举了三个代表性的实例,颐和园、北京紫禁城和乐山凌云寺,分别对它们的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和香道景观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第六章第六章建筑意境及其生成机制建筑意境及其生成机制一一 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意境说可以追溯到老庄哲学,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

10、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间特色的的艺术理论体系。在建筑和造园实践中,意境的创造有着独特的体现,是中国建筑美学的一份独特的遗产。二二 建筑意境的构景方式建筑意境的构景方式中国建筑的意境除了从建筑组群、建筑院落、建筑单体、建筑室内到建筑部件等层次外,还包括建筑外环境和建筑内环境的一系列构成要素,如天然山水、人工山水、绿化植被等等。我们可以依据建筑在景观建构上的作用,从建筑、景点和观赏主体三者的相互关系上,把千差万别的建筑意境概括为三种基本构成方式:一,组景式构成;二,点景式构成;三,景观式构成。三三 建筑意境的强因子:山水意象建筑意境的强因子:山水意象建筑意境的景观

11、构成通常都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体。除了宫殿型,绝大多数建筑总是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山水花木等自然景象,在古人写的建筑游记里,山水自然景观景象往往占据着最突出的地位。四四 建筑意境客体的召唤结构建筑意境客体的召唤结构“虚实相生”是生成意境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揭开意境生成奥秘的谜底五五 建筑意境接受的鉴赏指引建筑意境接受的鉴赏指引中国传统建筑在意境创造上,有一点极为可贵的独到之处,就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意境客体召唤结构的创造,而且进一步介入了主体的接受环节,在“鉴赏指引”方面大做文章,大大拓宽了意境蕴涵的深广度和意境接受的深广度。本书名为中国建筑美学,实际上中国建筑美学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只是尽力把握

12、住主干,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综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结构体系。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构架建筑为主干,分析其历史和发展推力。二是阐释中国建筑的构成形态和审美意匠。 在单体建筑层次,探讨了中国建筑的“基本型”,揭示了官式建筑区分“正式”与“杂式”的深刻意义。在建筑组群层次,阐述了庭院式而已的缘由、作用和潜能。将庭院单元从功能的构成特点和组群总体的构成机制,并对庭院式组群的空间特色和审美意匠做了较细致的论析。三是论述中国建筑所反映的理性精神。针对“理”的两种涵义所构成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理性”,分别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精神和“物理”理性精神。四是专论中国建筑一个重要的、独特美学问题建筑意

13、境。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阐释了建筑意象和建筑意境的涵义。本书不是一部纯哲理性著作,全书六章,用了三章篇幅对中国传 统建筑的基本概念作了深入浅出的概括,通过夹叙夹议的论述,即使 对建筑不甚熟悉的读者,也可以对中国建筑的形态特征获得明确的印 象。这部分虽然是述多于论,却是不大好写的,因为这些基本概念, 此前不少著作都已有阐述,但阅读以后,可以看得出作者在创新上所 下的功夫,显出了不少新意。例如对单体建筑的“正式”与“杂式” 的划分,对它们的造型特点、在组群中的意义和予人以不同的审美感 受等方面,都作了有说服力的分析。尤其将前人很少注意的“杂式” 建筑提到了与“正式”并列的高度,二者共存互补,构成了

14、中国建筑 的丰富面貌。 全书理论气息最强,也是作者所下功夫最多的显然是最后一章建 筑意境及其生成机制。早在 1932 年,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 录中就提出了“建筑意”的用语。他们说:“这些美的存在,在建 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 “建筑意”的提出,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建筑并 不是砖瓦灰石等物无情无绪的堆砌,其中自蕴有深意。就如同“诗情”、 “画意”一样, “建筑意”也在诉说,在歌唱,充满了感情。它与 “诗情”、 “画意”的不同,只在于它的表出采取了建筑独有的艺术 语言而已。 中国建筑美学从梁、林二位首先

15、提出但没有来得及深入探讨 的“建筑意”出发,以大量古人的实践为基础,首次对“建筑意”作了详尽深入的阐释。作者把“建筑意”别为“建筑意象”与“建筑意 境”两个层次:前者指一切蕴含着情意的建筑物象,后者指与前者紧 密相关,并由前者上升而成的一种审美境界。如果说,意象只是形成 意境的载体、前提条件或元件,意境则是意象的组合与升华,其结果 将派生出前者本身所没有的、远远大于它们相加之和的东西,而产生 出所谓“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具有含蓄无垠的“弦外之音”、 “味外之旨”。作者结合建筑与诗、画的不同,分析了建筑意境的创 造将不可免地要受到物质因素的更多制约,同时更指出了建筑在创造 意境方面的诸多有利条件。建筑艺术家如果能够尽力化解制约,同时 充分利用本身的优势,就将创造出不亚于以至远远高于诗、画的艺术 杰作。 本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尽量不作纯哲理的冗长叙述,总是在一 段富有启发的理论阐述后面,紧接着丰富的实例分析。这种撰写方法, 既避免了言不及义,也加深了读者的理解和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