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82582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书法欣赏与逆反心理文/永城职业学院 朱新光“逆反心理” ,是人在对同类事物感官达到饱和所引起的反感。逆反心理在生活、艺术各个领域普遍存在。食品于人的味觉,音乐于人的听觉,舞蹈、建筑、美术于人的视觉等等都能引起人的逆反心理。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当其在欣赏者的感官中达到饱和状态时同样会引起反感。那么,这种在书法欣赏过程中产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作用?我们就此作如下探讨。一、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说宋翼作书, “平直相似,状如算子,钟繇叱之” 。这是古人对书法基本点画的雷同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清代初期,由于皇帝的推崇,科举制

2、度对书法的“标准化”苛求,“馆阁体”书法笼罩朝野,书法一味追求“规矩” ,格调低俗,书坛成了一潭死水,几乎使书法走到了尽头。然而, “物极必反” ,人们对这种八股化的“馆阁体”的反感,最终导致“馆阁体”被淘汰。这也是书法欣赏逆反心理的表现。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古代有,现代亦有。一个书法家的几十幅作品,格调、气势相同,甚至连格式都完全一样,其功力不可谓不深,但由此而诱发的观众逆反心理也就可想而知了。因为书法艺术,毕竟不是印刷品。曾有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到我们这里举办个展,其作品一律狂草,连款式,尺寸大小也都基本一致,使很多慕名而至的欣赏者大失所望。究其原因,并非书家水平低,而是作品雷同化的缘故。这

3、同样是书法欣赏逆反心理的反应。书法的师承性、地域性,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艺术大师潘天寿:“说艺术要有独创,要有风格,否则就没有生命。不要见异思迁跟着人家跑。 ”他把学生机械的学习老师的艺术面貌视为艺术之大忌。在书法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较有名望的书法家周围往往汇聚着一批崇拜者,追随者,形成一个书法的群体。我们发现有些这样的书法群体,把“师承”的内涵局限于书法面貌而不是书法的精神,把“师学”的内容局限于书法的几个技巧,而不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全面素养。十分清楚,随着这种被扭曲了的师承关系接踵而至的只能是师生书法面貌的外在貌似化和与此诱发的观众逆反心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4、,从书法的基本点画到结构,从一个书家的风格到一个书法群体的面貌,都可能引起欣赏者的逆反心理。二、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既是如此,那么,这种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要分析形成原因,至少应该从人的心理机制,人的需求心理和人的社会心理等方面去研究。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当人的眼睛网膜的细胞在接受书法形象的刺激后,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感觉通路传向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起视觉神经元的兴奋,产生视觉美感。同时也产生了由于兴奋过程而引起对周围或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而且当这种相似的书法形象的刺激

5、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而且反而使其抑制发展,这种神经活动称之为超限抑制。在负诱导,特别是在起限制的作用下,观众对此书法形象就由兴奋转向抑制,初始的美感就会逐渐淡化,一种呈厌恶状的逆反心理油然而生。再从人的注意生理机制来看,在大脑皮层上又有一种“注意神经元”和“定势细胞” 。注意神经元把各种刺激物的作用加以比较,并且只对其变化,新异性发生反应。定势细胞只是在发生作用的刺激物与期待的事物不相一致时发生反应。这就是说,新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千篇一律、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就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所以,缺乏变化的、雷同的书法形象就会失去观众的注意。当人们在观赏不令人注

6、意的书法作品时,至少不会有好感,甚至还会引起反感。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是面包很多,而一个人的肚子却已饱了,那会发生什么事呢?铀 自己回答道:“其他需要就立刻出现了。 ”马斯洛主张人的一生实际上都处在不断追求之中。事实证明,尽管人的口味不同,各有所偏,但如专食一种食品,则不必很久就会“倒胃口” ,甚至还会长久厌恶这种食品。属于精神范畴的艺术欣赏需求的多元性不仅表现于视、听等多种不同感官的艺术种类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种类艺术的风格多样化上。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把爱情贯穿始终,就不免显得有些牵强。再比如,小品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但是

7、如果我们在电视节目中每天看到的都是小品,大家很快就会厌恶,书法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马斯洛还认为精神健康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心。根据对心理成熟者研究表明,他们往往对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测的事物心驰神往。可以想象,如果书法家们创作的都是面貌酷似,风格一致的书法作品,这样,即使是心理健康的观赏者也会因其主观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而感到厌倦、压抑。因为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在永无止境的需求意义上是等同的。农民偏爱浓艳的色彩,这是他们对长年身处的淡泊幽静环境的逆反作用;城市居民喜欢素雅的色彩,这是他们对斑斓繁杂环境的逆反作用。很显然,这二者都是人的所处社会环境与色彩欣赏之间的心理互补现象,对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

8、,实现心理平衡是极有意义的。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心理失衡现象。譬如,走进剧院,原想欣赏轻松地乐曲以消除一天工作后的紧张与疲劳,但全场都是强节奏、高分贝之曲。在这种宛如噪声的作用下,人的心理得不到互补,反而骤生烦躁之感。这种心理失衡的强化,也完全是由人的工作环境与音乐欣赏的逆反而造成的。在书法领域里,由历史的继承性(时间差异)和地域的局限性(空间差异)所构成的社会心理也是产生书法欣赏逆反心理的原因。书法史上的北碑南帖二大流派一方面竭力维护本派的风貌,另一方面,在推崇、追求对方的“合理的内核”上,又都表现了极大地热情。定都北国的李世民酷爱南派杰出代表王羲之的书法,尊兰亭序为至宝;出

9、身南海的康有为独嗜北魏六朝书法,崇石门铭以神品。现代交通缩短了地域上的距离,南北书风日益融合。然而不可忽视的南北书法风格的差异及其诱发的逆反心理依然存在。当奇崛磅礴的河南书风在江浙一带展出时,颇受轰动,这里就蕴涵着一种对秀婉细腻的江南书风的逆反心理。同时,在我们北方对以传统文人书法为根基的江南书法也很青睐。众所周知,书法欣赏以其特有的反馈形式,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那么,作为书法欣赏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种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对于书法评介,书法批评,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本身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于书法欣赏自身的作用。欣赏习惯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长期

10、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欣赏模式。应该说,尊重这种艺术欣赏习惯是重要的,这也是保证一种艺术的相对稳定性所必需的。但是习惯是发展的大敌。在习惯的“土壤”上滋生的循旧、陈规、自足、保守等等弊病都有损于艺术的发展。毫无疑问,由司空见惯而萌发的逆反心理就是一种潜在的进步动力,它站在习惯心理的对立面上,启示着人们去改变欣赏的角度,去探求更高层次的欣赏内容。逆反心理产生于书法欣赏的实践,又反过来否定原有的欣赏,这一扬弃过程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其次,表现为对书法评介,书法批评的印证作用。当然,产生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既有欣赏者的主观因素又有作品的水平问题。一般地说,水平越低的作品,其诱发的欣赏逆反心理来得越快

11、,持续的越久。所以,欣赏的逆反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出作品的疵点,从而可以更客观地评介或批评书法。需要申明的是,以欣赏的逆反心理为基点的书法评介和书法批评主要是针对能否满足欣赏者的欣赏需要而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作品固有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再次,表现为对书法活动的指导作用。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从反面告诉我们,书法艺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对书法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来说,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书法创作的多样性,摒弃门户之见,容纳、倡导和鼓励各家各派书法的并存、发展,不断提高书法活动水平,造就一个流派纷呈、繁花似锦的书法局面,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书法欣赏不

12、同层次的需求。书法工作者还必须深入了解欣赏者欣赏活动中随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并认真研究,找出原因,改进工作,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最后,表现为对书法创作的鞭策作用。可以说,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是书法创作的一面镜子。书法家应当而且必须正视这面镜子,看到不足,尽力去完善自己作品的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只有在欣赏活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艺术家不能脱离欣赏者而孤立存在。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见识肤浅又小器易盈的书法家,正是一叶障目,无视事实上已滋生的观众逆反心理,盲目地进入自我抄袭的境地,不停地用一种方法,轻车就熟路地进行“创作” ,直至窒息于艺海时还自鸣得意,这种教训告诫我们,避免艺术的雷同化、简单化和静止化是防止艺术欣赏逆反心理的关键。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就是要以顽强、执著、进取的精神,不断地去开拓自己的艺术绿洲,使艺术之树常青。总之,我们认为,在书法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思考、研究其规律,防止、减少其发生,是我们每一个书法工作者、书法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