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150881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袅音放异彩袅音放异彩 盛装迎客来盛装迎客来浙浙东东唐唐诗诗之路流淌之路流淌的越的越剧辉剧辉煌煌汪 漩嵊州是越剧发源地,是越剧故乡。嵊州是古老与年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城市。嵊州越剧的发展充满着活力、希望、生机与信心,并且创造着无限的美好与未来。嵊州历史悠久。 旧经云:“禹凿了溪,人方宅土。 ”宋王十朋了溪诗曰:“禹绩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钓玄圭。 ”了溪,又名禹溪、剡溪,今绍兴嵊州境内,经三界(昔称“始宁县”与曹娥江相接。正在发掘的“小黄山文化遗址” ,发现有越国贵族墓,出土印纹硬陶、原始瓷、玉器等随葬品,证实乃战国早期墓葬,距今约 2500 年矣。嵊州西汉景帝四年(公元

2、前 153 年)建县,称剡县,唐初改制嵊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改嵊县,1995 年 8 月,撤县设市,名嵊州市,属绍兴市管辖。嵊州位于浙江东部,四明山南麓,剡溪穿越其间,妩媚秀丽,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誉,是引领谢灵运、李白、杜甫、朱熹、陆游等历史名人入剡揽胜,泛舟吟唱,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人文地理原因,也是王羲之隐居金庭、谢灵运(385433)移籍始宁建始宁墅作山居赋 、 “两戴”徙居剡县执教书院的基本条件。嵊州地灵人杰,名人荟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浓郁的书乡文化,促进着地方经济和戏曲文化的全面繁荣与发展。据记载:越剧诞生于 1906 年 3 月 27

3、 日,是指当年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嵊州甘霖东王村几个“落地唱书”民间艺人,在村香火堂前用四只稻桶、铺上门板的简易舞台上演唱而形成的,曾称“小歌班” 、 “的笃班” 、 “绍兴文戏”等,至 1925 年 9 月 17 日在上海申报的演出广告中,正式呼称“越剧” 。越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漫长的演进过程。 越剧概论记述:嵊州曾经“流传着古老的傀儡班、目连班、道士班” ;有民乐“辕门” 、 “妒花” 、 “绣球” 、 “将军令” ,有民歌“看牛调” 、 “五更调” 、 “宣卷调”等吹拉弹唱、娱乐欣赏、欢庆助兴的演奏活动。戏祖汤显祖也曾莅嵊,留有佳篇。种种演唱形式和早期庙会祭祀建设的村落寺庙、

4、祠堂、戏台,遍布剡江两岸,秋后农闲,逢年过节,到处鼓乐声喧,演出不绝,盛开着灿烂奇丽的艺术之花,催化诞生戏曲舞台上的越剧奇葩。在越剧发展史上,一直涉及嵊州的马塘、东王、施家岙(现均属嵊州甘霖镇)三个村落,它们原是祭祀演唱活动相对集聚的地方,起着组合发展越剧的领衔作用。它们犹如现代生态企业的产业链:马塘最前,是越剧的前身,以“落地唱书”形式,孕育越剧;东王居次,以舞台形式演出,标志着越剧的诞生;也许是戏曲艺术歧视女性,因而也就有了第三施家岙女子越剧的诞生地。在当前生态旅游文化建设中,它们继续一起联动,为弘扬戏曲文化,建设越剧之乡,推进与繁荣越剧事业,继续做出贡献。一、马塘以“落地唱书”奠定越剧基

5、础。马塘位于剡溪之北,傍嵊(城)通(源)县道,连接 37 省道和甬金高速,离市区 12 公里,是嵊州中西部盆地,以产稻米为主,是西部粮食高产区;村西北黄土丘陵,盛产茶、桑、柑桔,饲养猪、兔,曾在剡北乡所属期间召开过全国养兔会议而闻名遐迩。马塘村民金姓为主。金姓原属刘姓,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1)为避讳,将刘去卯刀为金。马塘刘金氏宗谱记载,马塘金姓第一代始祖金让次子敏庆,随外祖入朝,被徽宗弟歧王选为郡马,回乡时舆卫车马洗濯于村口池塘,故以塘为名,称之“马塘” 。马塘金姓重视教育,清乾隆十五年(1750)有义学,清末民初,有刘金氏学塾和七姓学塾等四、五处,优越的文化素养,

6、传承着民间演艺活动的探索与发展。 “落地唱书”最初是马塘田间地角劳作吟唱的“田头歌唱”,犹如温文尔雅、优美抒情的劳动对歌。清道光三年(1823) ,在金永绍续修监谱叙的雅堂十咏之桐冈茶唱云:“谁说桐冈(今桐柱冈)竟树桐?新茶郁勃向春风。山童一曲枝还密,邻女微吟叶正丛。指甲和烟归夜捣,肺尘尽洗出灵通。歌声上下行相答,合似霓裳同不同?”赞美“落地唱书”情如“桐冈茶唱” ,道出阳春三月,山童邻女在茶荫青绿间,一边劳动,一边吟唱,互唱互答的生动情景,恰似大雅霓裳之曲。清咸丰年间(18511861) ,村民金其炳很会创新,在乐曲方面值入各种山歌、工尺、宣卷佛曲的音韵旋律,独创“四工合调” ;在歌词方面,

7、能够进行现场即兴编唱,著名的有针对农村妇女的“蚕姑娘” 、 “长姑娘” 、 “矮姑娘” 、 “翠姑娘”系列歌词,被张继舜收录辑成吞姑娘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歌唱由田头延伸到夏夜纳凉、农闲休憩、调剂身心、欢庆喜悦的就地演唱。 “落地唱书”是嵊州民间说唱艺术,无需舞台,随处可唱,但由于演唱现场和诉求目的差异,也有人称它“沿门唱书”和“走台书” 。 “落地唱书”日益普及,蔚然成风,成为当地和周边村落赖以生存和休闲的文娱活动,也就为普及繁荣和越剧诞生创造基础条件,而被称为“孕育越剧”和越剧发源“始祖” 。如今马塘依然发挥着昔日光辉,在新农村建设中,农舍更新,环境优美,弘扬越剧文化,新增许多农家

8、游乐馆所,进行现场演奏,到处莺歌燕舞,诱人留恋。二、东王是越剧诞生地。客观地说,从越剧发展的特定内涵来定义,应该是“越剧(男班)诞生地”。它的特定标志是东王村的几个“落地唱书”艺人,于 1906 年 3 月 27 日(清明节) ,开始在村香火堂前以四只稻桶、铺上门板的简易舞台上连唱带演,也就是说“落地唱书”从此走上舞台。但由于表演粗疏,以唱为主,始称“小歌班” ,随着表现形式的发展,曾称“的笃班” 、 “绍兴文戏”,最后定名为“越剧” ,最近又有“中国越剧”之称。2006 年 3 月 27 日越剧诞生 100 周年之际,东王村经越剧界同仁推介,与上海同步隆重举行“纪念越剧百年”电视直播,迎来四

9、方越剧名家和越剧爱好者,宾客云集,媒体关注,东王更是名扬四海。东王地理位置优越,紧邻甘霖集镇,37 省道绕村而过,甬金高速有甘霖出入口;东王以种植马铃薯、冬瓜著称,产品运销市区和周边乡镇,是当地规划的“蔬菜基地” 。在改革开放、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实施“百年越剧发源地、千亩樱桃基地,万元每亩收入”的“百千万工程” ,同时按当代标准扩建改造村庄,修缮祠堂庙宇,增加文娱场所,栽花造林,美化环境,取得显著成效。主雅客来勤,客来事业兴。走进东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古老香樟和紧靠树干的“越剧诞生地东王村”石碑;一条清澈小溪迂回路边,把视线引向宽阔的香火堂。香火堂前摆放着几只旧稻桶,犹如文物般地见证

10、和诉说着它是百年前越剧的“稻桶舞台” 。香火堂内有东王越剧博物馆,一位村姑解读越剧,诉说陈列的是“小歌班”用过的道具和化妆用品。演出的服装,是当时“戏子”向富绅召幕的大布衫和花布裙改制的;服饰虽没有今天那么华丽和精致,但依然显示着昔日“才子佳人”的风韵。用毛竹篰头做成笃鼓,用箭竹削“筷”的鼓签,两块结实毛竹片、穿上绳子的尺板,敲击出铿锵有力“的的、笃笃”之声,便是早期越剧称为“的笃班”的缘由。循着悠扬的越剧音响,可以看见一群村民正在聚唱越剧。几件乐器,几位“演员” ,吹拉弹唱,有板有眼。几位老人坐在溪边石凳上,悠闲地欣赏聊天。据说只要逢年过节、喜庆礼典,就会搭起戏台,夜以继日地大演大唱。东王村

11、民喜好自编自唱,家长里短、敬老爱幼、民俗婚嫁都能随口哼出。台上演着,台下跟着;上下应和,自娱自乐,使人陶醉。此外,还有李家祠堂、民间越剧团,与香火堂组成越剧观光景区,相得益彰,让更多人了解回味百年越剧的历史,唱响越剧与生活的美好明天。三、施家岙是女子越剧诞生地。越剧百年说明马塘、东王、施家岙是越剧发展史上的三座丰碑;如果没有女子越剧,越剧就没有今天这般辉煌!施家岙属嵊州甘霖镇,在风景秀丽澄潭江下游,剡溪上游,靠山面水,距城区十几公里,十几分钟车程,是 37 省道延伸的乡村“康庄工程” 。施家岙地标清晰,村旁有“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 ,有被当地认定的“浙江省魅力村庄” 、 “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

12、和“绍兴市文化特色村”明显标志。在“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石屏后,一条通往剡溪的长廊,挂满硕大朱红灯笼,犹如节日欢庆;尽头是剡溪,风景秀丽,一览无余;岸边停靠着许多竹筏,据说当年越剧就是从这里登筏走向城市的。按导游图指引,参观施家岙必经之处是“越剧陈列室” 、 “绳武堂” 、 “古戏台” “八卦台门”越剧陈列室:明确地记述施家岙女子越剧的诞生历程:在“落地唱书” 、 “男班越剧”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争取妇女自由解放的影响下,村里走南闯北的王金水,1922 年底萌发筹办女子戏班;会同男班演员金荣水招募女班演员,克服“女儿进戏班,宁可去讨饭”等封建传统的阻挠,于 1923 年 7 月 9

13、 日(农历五月廿六) ,成立施家岙女子第一个越剧科班,培育 40 几个演员,经由剡溪,走向山外,几经坎坷,终于有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走红上海,成为第一批越剧名伶,灌制有许多胶质唱片,处处传唱。于是施家岙女子科班成立之时,也就成为女子越剧诞生之日。绳武堂和古戏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也是女子越剧科班发祥之地。绳武堂坐北朝南,是来自湖北荆门施氏后裔宗祠,堂名源自诗经大雅 “昭兹来许绝世其祖武” ,意思是告诉后世子孙必须遵循祖宗家世轨迹。祠内有早期“绳武堂” 、 “孔成庆安” 、 “硕德其英”和当代“中国国越剧第一邨” 、 “天地同和为大乐,古今异世观斯文” 等许多匾联。承前启后,耐人寻味。古戏台

14、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上有堆塑“龙吻” 、 “瓦将军” ;井顶二龙抢珠 ;藻井八道斗拱,四周雕八只蝙蝠,寓意“发福” ;歇山顶四角有翘首雕龙。台前两只石狮护卫,台后屏风彩绘双凤 。前台四根石柱、两副楹联,分镌“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 “红袖翻风鸲鹆舞;紫箫弄月凤凰鸣。 ”诗意盎然,古朴典雅。八卦台门:曾是施家岙第一个女子科班教育场地,有“排练场”和相对完善的生活和教育设施。前几年重修,又重新招生开办女子越剧科班“娘家戏班” ,常有戏班学员或业余爱好者(本村或附近村民)在古戏台和排练场演唱、点唱,也可以提供电声配乐和电子字幕,自己上台去唱。近年来,已接待游客演唱 5 万余人次,犹以上

15、海、江苏戏迷为最多。良好的音响伴奏效果和演出环境,使戏迷爱好者唱足演够、过足戏瘾。也可以让游客聆听评品原汁原味越剧的韵味,领悟越剧诞生地的艺术魅力。四工亭:是新建越剧纪念亭,以名伶施银花所创越剧板式“四工调”为名。施银花(19101984) ,女,施家岙人。1923 年,进女科班从艺,工旦,唱、做俱佳。1925 年,与琴师合作首创适合女演员的“四工腔” ,人称“施腔” 。1938 年上海演出,挂牌“第一舞台” ,与赵瑞花、屠杏花合称越剧“三花” ,为三花之魁,誉为“花衫鼻祖” 。与屠杏花合作,配合默契,人称“银杏并蒂” 。小桥流水,杨柳依依,丝竹袅袅。施家岙处处充满越剧激情,小桥护栏、庙宇围墙

16、雕绘有许多越剧场景、壁画。两座新砌石碑牌坊已征集撰就楹联,分别是:“剡溪涌诗此为眼,越剧流芳斯是家”和“丽水秀山四季图画,轻歌曼舞千古绝唱”。平添许多诗情画意。随着新农村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施家岙越剧与旅游“结缘” ,新辟剡溪漂流景区,全区以追鱼农庄为中心,分别有漂流戏水、茶院听戏、自助烧烤、沙滩游泳、梅林小憩、竹林迷宫、欢乐谷、棋牌坊、唱书坪等组成,纯朴典雅,古今兼容,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矣。据某单位内刊记述:暮春周末,三辆自驾车员工往嵊州施家岙进发。未及半小时,只见碧水清幽,与蓝天青山相接;柳树倒映,如画卷喷薄而出。一行人游罢绳武堂、漂流戏水、茶院听戏以后,乘筏渡过岸去,只见一片茂密梅林,摆放有桌椅刀铲;三五成群人丛,红起炭火,在鸡腿上划几道口子,蘸些油醋,在文火上慢慢翻转,反复烘烤。细致的翻个不停,唯恐焦了;大意的任其烧烤,结果是外焦里不熟。慢慢地熬出香来,通体金黄,熏些调料入味,色香诱人,酥软松脆,垂涎欲滴。其间下起雨来,雨水拍打梅树,淅淅沥沥,又是一番景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