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50690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试行) 。化学药品制剂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试行) 。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H 】G P H 3 - 1 指导原则编号: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 四年三月十八日目录一、概述. 2二、杂质的分类. 2三、分析方法. 3(一) 、分析方法的选择. 4、有机杂质的分析方法. 4、无机杂质的分析方法. 4(二) 、分析方法的验证. 5(三) 、有机杂质的定量方式. 7四、杂质检测数据的积累. 8五、杂质限度的制订. 10(一) 、有机杂质的限度确定. 111、创新药物. 112、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

2、23、其它新药. 13(二) 、无机杂质的限度确定. 13六、临床研究申请与上市生产申请阶段的杂质研究67. 14七、结语. 15八、名词解释. 15九、附件. 15十、参考文献. 17十一、起草说明. 17十二、著者. 191一、概述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统称为杂质。杂质的研究是药品研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确地分辨与测定杂质的含量并综合药学、毒理及临床研究的结果确定杂质的合理限度。这一研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由于药品在临床使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除了与药品本身的药理活性有关外,还与药品中的杂质有关。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中的多聚物等高分子杂质是引起过敏的主要原因。所以

3、规范地进行杂质的研究,并将杂质控制在一个安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直接关系到上市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国外相关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药研发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目的是为我国的药品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从而提高药品的质量,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由于新药研究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每种药品的具体研究情况差异很大,本指导原则不能涵盖杂质研究的所有情况,故仅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特殊情况下,研究单位可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杂质进行研究,只要能用科学的数据证明药品中的杂质被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就达到了杂质研究的目的。本指导原则涵盖的范围包括新的及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化学原料药及制

4、剂。发酵生产的抗菌素类药物一般不包括在本原则的范围内,但如有可能,也建议参考本原则的有关要求。由于我国对临床研究也实行行政审批的管理,所以,本指导原则不仅适用于上述药品的上市生产申请,也适用于临床研究的申请。二、杂质的分类药品中的杂质按化学类别和性质一般分为三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及残留2溶剂。按照其来源杂质可以分为工艺杂质(包括合成中未反应完全的反应物及试剂、中间体、副产物等) 、降解产物、从反应物及试剂中混入的杂质等。按结构关系,杂质又可分为:其它甾体、其它生物碱、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聚合物等。按照其毒性,杂质又可分为毒性杂质和普通杂质等。本指导原则按照杂质的类别和性质展开讨论。有机杂

5、质包括工艺中引入的杂质和降解产物,可能是已知的或未知的、挥发性的或不挥发性的,这类杂质的化学结构与活性成分的分子式类似或具渊源关系,故通常又可称之为有关物质。无机杂质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或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杂质,这些杂质通常是已知的,主要包括:反应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其它残留的金属、无机盐、助滤剂、活性炭等。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其研究可参考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对映异构体杂质属于杂质范畴,有关此类杂质的研究将在手性化合物研究指导原则中另行规定,本指导原则不作重复讨论。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外来污染物、原料药的不同晶型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三、分析方

6、法分析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杂质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杂质研究时首要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杂质分析方法。3(一) 、分析方法的选择、有机杂质的分析方法有机杂质的检测方法包括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等,因药物结构及降解产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通过合适的分析技术将不同结构的杂质与主药进行分离、检测,从而达到对杂质的有效控制。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与灵敏、稳定、准确、适用的检测手段结合可使几乎所有的有机杂质均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分离检测。在质量标准中普遍采用的杂质检测方法主要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

7、phy;HPLC)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 GC) 和毛细管电泳法( 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 。可根据待测物及杂质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杂质的控制要求等确定检测方法。由于各种分析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杂质分析时,应注意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间的相互补充与验证,如 HPLC 与 TLC及 HPLC 与 CE 的互相补充,反相 HPLC 系统与正相 HPLC 系统的相互补充,HPLC 不同检测器结果的相互补充等。、无机杂质的分析方法无机杂质的产生主要与

8、生产工艺过程有关。由于许多无机杂质直接影响药品的稳定性,并可反映生产工艺本身的情况,了解药品中无机杂质的情况对评价药品生产工艺的状况有重要意义。对于无机杂质的检测,各国药典都收载了经典、简便而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成熟的生产工艺的仿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药典收载的方法进行质量考察及控制。对于采用新生产工艺生产的新4药,鼓励采用离子色谱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ICP-MS)等分析技术,对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无机杂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便对其生产工艺进行合理评价,并为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在通常情况下,采用炽灼残渣法检测不挥发性无机物。笼统控制产品中的金属阳离子杂质称为重金属(包

9、含了银、铅、汞、铜、镉、铋、锑、锡、砷、锌、钴与镍等) ;因在药品生产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易积蓄中毒,故作为重金属的代表,以铅的限量表示重金属限度。如需对某种(些)特定金属离子或上述方法不能检测到的金属离子作限度要求,可采用专属性较强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具有一定专属性的经典比色法(如采用药典收载的铁盐、铵盐、硒等的检查法检测药品中微量铁盐、铵盐和硒等杂质) 。虽然重金属检查法可同时检测砷,但因其毒性大,且易带入产品,故需采用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砷盐检查法进行专门考察和控制,各国药典收载的方法已历经多年验证,行之有效,应加以引用。由于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硫离子等多来源于生产中所用的干燥剂、

10、催化剂或 pH 调节剂等,故考察其在产品中的残留量,可反映产品洁净程度,应采用药典中的经典方法进行检测。如生产中用到剧毒物(如氰化物等) ,须采用药典方法检测可能引入产品的痕量残留物。对于药典尚未收载的无机杂质(如磷酸盐、亚磷酸盐、铝离子、铬离子等)的检测,可根据其理化特性,采用具有一定专属性、灵敏度等要求的方法,如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等。(二) 、分析方法的验证杂质检测方法的验证应参照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重点在于专属性和可5定量性的验证。专属性系指在其它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检测限是反映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一个重要指

11、标,所用分析方法的检测限一定要符合质量标准中对杂质限度的要求,最低检测限不得大于该杂质的报告限度。为验证杂质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对于原料药,可根据其合成反应原理,采用各步反应的中间体(尤其是后几步反应的中间体) 、立体异构体、粗品作为对照品进行系统适用性研究,然后考察产品中各杂质与主峰相互间的分离度是否符合要求,从而验证该方法对制备工艺中产生杂质的分离能力。为了考察该方法能否有效检测出原料或制剂中的降解产物,还可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特点、制剂的处方与工艺、储存条件等选用合适的酸、碱、光、热、氧化反应等加速破坏性试验来验证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必要时可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等方法检测峰的纯度。因

12、为在强制降解试验条件下产生的降解产物较药品货架期产生的降解产物复杂、未知杂质多,分离难度大,上述分析方法可有效地显示各色谱峰的纯度,以免因分离度不符合要求,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准确。如不具备检测峰纯度的试验条件,可通过适当调整流动相比例使色谱峰保留时间发生改变,用同一份经加速破坏试验的供试品溶液进样,然后比较流动相调整前后杂质峰的个数;也可采用 TLC 法比较同一份经加速破坏试验的供试品溶液在不同展开系统下的斑点个数及位置,以此佐证杂质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强制降解试验对于未知杂质的分离度考察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主要是提供关于杂质(特别是降解物)与样品的分离情况、样品稳定性及降解途径等重要信息。在试验

13、过程中,应注意适度破坏,应着重考察敏感条件。如在某条件下产品稳定,便无必要提高条件的剧烈程度进行重复试验。破坏条件的程度暂6无统一要求,一般以强力破坏后主成分的含量占绝大部分为宜。因此时已产生了一定量的降解产物,与样品长期放置的降解情况相似,考察此情况下的分离度要求更具实际意义。要达到这种破坏程度,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摸索,先通过初步试验了解样品对光、热、湿、酸、碱、氧化条件的基本稳定情况,然后进一步调整破坏试验条件(如光照强度、酸碱浓度、破坏的时间、温度等) ,以得到能充分反映降解物与样品分离的结果和图谱。另外,通过比较试验前后主峰面积的变化,还可粗略估算降解物对样品的响应值,了解样品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包装及贮藏条件的选择等提供信息。对于性质相对稳定的药品,如有充分的文献依据或试验依据,则可以免做强制降解试验。(三) 、有机杂质的定量方式有机杂质的定量一般多采用 HPLC 法,有时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