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临床应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50364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子的临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附子的临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附子的临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子的临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子的临床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 (毛德西)3 小时前 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 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具有温补脾 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 肿满之要药。古代医家经验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在其所著的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 30 余首。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 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 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一般用一枚(约 9g)或一两(约 3g) ,多则用三枚(约 27g

2、)或六两 (约 18g) 。常与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配伍,树立了附子应用的规范。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 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 疗效很好。宋代有关附子的创新方增多。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 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生饮,由生附子、生川乌、 生南星、木香等组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语謇之名方。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 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

3、 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 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附方”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 104 种病证,并含有配 方。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李氏认为, “他人服一粒即 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 ”这种从实践经 验中悟出的论断,诚实可信。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 (古称礼 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乃治病保命之要) 。并依所言“善补阳 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 山药、枸杞

4、、山萸肉等相伍,被医家推崇为调节肾阴阳代谢的代表方剂。清代陈修园总结张仲景用附子的经验,乃为“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 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热,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 ” (陈 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卷四 ) ,并在时方妙用中立消水圣愈汤,此方由仲景桂甘姜枣麻 辛附子汤加知母组成,陈氏标为“治水第一方” 。后人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饮泛滥、 湿浊凝聚的咳喘、阴水、寒疝等,多有良效。特别要提的是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 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 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其后,唐容川创天魂汤,将附子、

5、干姜等温里药用于出血证,为治疗 虚寒性吐血另设温阳摄血法。近现代医家经验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对附子的应用,具有独到见解与体会。张锡纯 (18601933 年)善将附子与人参、山萸肉并用,挽救亡阳证,并创敦复汤补相火、运脾 胃。上海祝味菊(18841951 年)针对当时医界“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 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偏见,放胆用附子治疗危重病证。观其医案,附子用量超出常用 量,少则 1215g,多则 30g,故有“祝附子”之名盛传于沪滨。他在处方中,将温阳药附 子与潜阳药(灵磁石、生龙齿)或与安神药(酸枣仁、朱茯神)并用,能使阳气振作而潜藏, 神气安然而勿浮,深得附

6、子配伍之妙。云南吴佩衡(18861971 年)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法对附子的应用,擅长用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剂,并自立寒证标准,即“身重 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气短,少气懒言。 ”治愈许多阳虚病症。他用附子之量更是惊人,一 般在 30g 以上,多至 100g、200g、300g,最多用至 450g。常将附子加入辛温发散剂、温里 和胃剂、补气剂、滋润剂等方药中。他用附子之法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 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 3 个小时以上) 。显示出娴熟的临证 用药经验。其用附子之量,确有过人之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

7、。蒲辅周(18881975 年)对附子有着精到的配伍经验。李兴培曾总结蒲氏附子配伍二 十三法(见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 年 11 期 26 页) 。其主要功效为回阳、温阳、温经、 温通、温补、温化、温寒等,它如引火归原、平复厥热、反佐纯寒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配伍。 但蒲氏恪守“温而无燥”之规则,认为“药既要对症,用也必须适中,药过病所,温热药的 刚燥之性就难免有伤阴之弊。 ” (见蒲辅周医疗经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6 年 11 月版 25 页) 。他还举伤寒论附子配伍之例,如附子汤中配白芍、四逆汤中配甘草以及肾气丸中 水中取火等,皆取温而不燥之义。其见解委系公允。上海名老中医方行维先生擅

8、于将附子与羚羊角配伍使用。方氏指出:附子为回阳救逆之 妙品,羚羊角为镇肝熄风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一阳一阴,药性迥异,相反相成。 其作用有二:一则交济阴阳,二则扶阳生阴。对于肝旺于上、肾亏于下,母子相离之证,具 有平衡阴阳之殊功。赵锡武(19021980 年)运用君药为附子的真武汤治疗心衰、肾衰,配合开鬼门、洁 净府、去菀陈莝三法,疗效理想,被同行称赞。笔者受其启发,曾治一例慢性肾炎高度浮肿 病人,原每日用速尿 800mg,尿量仅有 1000ml,余用真武汤合五皮饮(炮附子用至 45g,先 煎 3 个小时) ,服用 3 剂,尿量增至 3000ml,水肿明显消退。焦树德善用附子治疗尪痹(主

9、要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取其“大补肾 命真火,祛在里之寒邪” ,常配熟地、川断以补肾精,配羌活、独活入太阳、少阴、督脉三 经,以散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之寒湿(见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版 229234 页) ,并创制尪痹冲剂,解关节之痛,深受病家青睐。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中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 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 、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 、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 姜、炙甘草) 、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等。以参附注射液为例,经 300 例厥脱证(包括 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

10、休克)临床观察,阳气衰脱证 189 例, 总有效率 8148;气阴耗伤证 92 例,总有效率 8696;真阴衰竭证 19 例,总有效率 3158。临床应用证明,本药对血液系统、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和系统无明显毒副作用 (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应用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1997 年 11 月, 第 7 页) 。附子的中毒解救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 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 毒时间一般在服药 30 分钟后出现,长者 12 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 恶心呕吐,

11、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 下降,心律不齐,ECG 示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 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附子中毒解救方法为: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 (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3.电击转复;4.相应对症治疗;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 30g,绿豆 100g,生甘草 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 120g,必要时可服至 500g。怎样避免附子中毒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2.严格掌

12、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 ;3.严防超量用药。张仲景用附子约分三等用量。取附子温经散寒止痛时,用 1827g; 温补脾肾阳气时,用 918g;用于寒热夹杂、虫积寒聚时,用 699g。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 13 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 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 性仅为原来的 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 (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 ,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79 年 12 月版 179 页)5.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见周凤梧古今

13、药 方纵横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年 1 月版 135 页) 。此三味配伍恰为伤寒论中的四逆汤, 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 。十禁三问根据历代医家经验,有人提出附子应用要坚持十禁三问。十禁:1.面赤不用;2.舌质红、苔黄不用;3.谵语烦躁不用;4.尿少色赤不用;5.脉数 有力不用;这 5 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 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是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的。6. 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7.体质衰弱、阴虚内热者勿用;8.妊娠期勿用;9.房 室传导阻滞者勿用;10.不能与半夏、栝楼、贝母、白蔹同用。三问:即问病人服附子后,1.睡眠如何?2.尿量多少?3.动静状态。简言之,病人服用 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附子用后的正常反应。反之, 则应考虑为附子的禁用病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