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148709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时期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新时期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不足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不足【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同时在农村地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理论通俗化,理论成果的转化和树立先进典型等先进经验,同时着重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关键词】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本经验 不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

2、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在中国,最广大的地区是农村,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而农民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又是社会各阶层中比较低的,根据木桶原理,广大农民阶层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知程度,农民阶层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一、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全面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好的方面、措施加以推广,有所欠缺的方面、方法加以改进,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

3、主义大众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将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总结做了简单梳理。目前尚没有学者对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做归纳总结,罗会德和程建军对全国范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做了分析归纳,这些宝贵的2经验基本上是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罗会德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概括为以下四条:一是以理论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二是以理论通俗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吸引力;三是以理论成果的转化增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四是以典型示范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方向。1程建军则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做了如下概括

4、:1、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以指导大众化的实践要求;2、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以教育大众;3、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4、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以吸引大众;5、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践以造福大众;6、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典型以引领人民前进。2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位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的概括大同小异,他们都提到了理论创新,理论通俗化,理论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典型的积极作用。不同之处在于,罗会德将“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以指导大众化的实践要求”归入了“以理论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

5、化进程” ,而程建军则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单列了出来。由此可见,对于新时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没有大的分歧。而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二、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与不足当前,在农村地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问题和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和不足,追本溯源,分析其成因,从而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更好地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阶层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根据我在京郊农村三年的任职经验和在豫东、豫南农村的走访,马

6、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的最大障碍,其实就来自基层党员干部自身。如果某些基层党员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实实在在地为村民谋福利,而是处处私利当先,那么就会在村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导致村民认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走过场。道理很简单,农民普遍都有攀比心理,他们的逻辑是:党员干部是先进分子,所以要求我们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可事实是总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觉悟比较低,还不如普通农民,虽然这些人只占全体党员干部的少数或极少数,但是农民认为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比普通群众先进,比普通群众觉悟高,不然就不配当党员、当干部,全村村民都盯着这么几个党员干部中的落后分子,日久天长,他们就会认为:党员干部尚且如此,他们有什

7、么资格教育我们呢?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即使对于能够吸引他们、符合他们口味的宣传方式,他们也只是当作文化娱乐,只要形式不要内容,内心并不接受马克思主义。我在这里讲一个小例子。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上下化悲痛为力量,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京东某村在村民中募集捐款,竟然有极个别党员,同时还是村民代表,只捐了5元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生活拮据的外来务工人员都毫不犹豫地捐出百元钞票,要知道,这可能是他们一个月的房租或者半个月的伙食费。原本爱心并无多少之分,可是这位党员的家境经济状况比外来打工人员要优越的多,只捐5元钱,明显是应付了事。类似这种事件,虽然并没有打击大家支援灾区的热

8、情和积极性,可是却潜移默化地助长了村民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推动者,他们担负着在农村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试问,如果他们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和爱戴,又怎么可能履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呢?这样,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农村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台上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基层党员干部虽然讲的头头是道,可他本身可能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是从他平时的所作所为看来,他根本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他的宣讲只是履行职责。而台下的听众虽然坐得端端正正,4好像在认真听讲,其实却对

9、宣讲内容毫不感兴趣,甚至可能心里还在暗骂:你讲得倒好,你怎么不这么做啊?讲授者和听众都心照不宣,仿佛是合演了一出戏,只为应付差事。不可否认,虽然绝非普遍,但这样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党员干部不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实践马克思主义,导致广大农民群众的心理抵触,于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了形式主义。因此,我认为当前在农村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问题不是通俗化等传播形式问题,也不是农民的接受能力问题,而是农民愿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农民愿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形象。在社会主义国家特殊的国情中,党员和干部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人性化,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

10、论成果的载体,是有血肉、有意识的载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实施者和宣传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执行程度和宣传力度,尤其是他们本人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直接影响着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三、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建议1、严把入口,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鉴于这种情况,农村党员干部的考察选任要尤其慎重,要选出真正思想觉悟高、办事能力强的人。这超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畴,但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让马克思主义进入农民的心坎。同时,要严把入党关。当前,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村民福利待遇逐年提高,党员更是享有额外的福利,比如七一期间外出旅游,或发放电饭煲等日常用品。很多普通村民

11、要求入党,竟是出于得到这些福利的动机。党员是普通民众里的先进分子,理应承担更多的义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种利字当先的入党动机必须矫正。只有有了称职的党员干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首先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受众才有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2、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5当然,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农村党员干部都是称职的。在这些地区,尤其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农民素质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的首要阻碍。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农村推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将大大有利于在农村推广当

12、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除了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这种间接的方式,还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3、结合农民切身利益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民是现实的,他们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的东西。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传播还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用性。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的利益相结合,扬弃单一的普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作为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例如,利用推广种养殖业新品种来宣传科学发展观等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武装人民,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人民的利益,才能使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综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让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和信仰,并且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的过程。这要求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首先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1 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30年的回顾与总结,社会主义研究,2008(6) ,28-322 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62008(3) ,183-1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