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48695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思品七上1-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第一课第一课 温馨家庭温馨家庭 成长园地成长园地 第二框第二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家庭是社会最小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的诞生、家庭规模的演变、家庭观念的变化都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展示分析、课堂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建立和发展都受社会发展的影响。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家的情感,懂得家庭责任和承担的意义,形成有国才有家的观念。 教学重点:家庭生活的发展

2、离不开社会 教学难点:家庭生活需要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撑四、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各地各国结婚习俗 2、教师收集家庭建立、规模、观念变化的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20 世纪 20、30 年代20 世纪 60、70 年代21 世纪三组不同时代的结婚照提问: 1)从这些不同年代的结婚照片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变化和不同的地方吗 ? 2)这些变化和不同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道理? 引出家庭的建立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 (二)家庭离不开社会 1、家庭的建立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 师: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家庭的诞生是以什么为 标志的?结婚。 师展示一张 PPT ,新人

3、到民政局登记结婚。 师问:为什么组建一个家庭要去登记呢? 生答略 师:一个家庭的诞生不是随随便便的,需要社会的认可,也需要社会的保 护,所以结婚要进行依法登记注册。 师展示我国婚姻法相关条例 (1)家庭生活需要社会认可保护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师:我们知道组成一个家庭需要登记结婚,但是我们更常见的一种习俗是 结婚是一个仪式,然后邀请很多亲朋好友一起来见证一对新人、一个新家庭的 诞生。但是我们也看过刚才的婚姻法,应该知道只举办婚礼仪式而没有注册登 记的结婚是没有法律效益的。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也需要这样的办理手续,这

4、样才能算是真正结婚,组成了家庭。 (2)家庭生活的支撑要靠社会经济基础和责任能力 师:童话故事到最后往往会有这么一句话:“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 王子和公主的童话爱情故事总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庭都能这麽 幸福美好吗? 讨论:男孩女孩结婚以后,家庭角色有什么变化?要承担哪些家庭责任? 师总结:结婚以前,作为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照顾,结婚以后组成一个家 庭,作为丈夫和妻子,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分担家务,养育子女,疾病时 互相照顾,困难面前互相扶持。 师提问:那么组成一个家庭后要承担这么多的责任,那么,人们要具备怎 样的条件才能通过婚姻组成一个稳定的家庭呢? 生答(略) 师引导总结

5、:爱情、责任心、成熟的心理、独立的经济能力 师:那么哪些同学认为自己具备这些能力吗?(学生反映略) 所以我们的婚姻法有如下规定: 出示婚姻法第 6 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22 周岁,女不得早于 20 周岁”。 师:当然现在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不能再和谐相处的家庭,那么我们也赋 予他们选择的权利。 PPT 展示婚姻法离婚的内容: 第三十一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 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 时,发给离婚证。 师:看来家庭的稳定持续和和谐也需要社会的制约。所以,家庭的建立离 不开社会。 2、家庭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1)家

6、庭的规模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图片:20 世纪 60 年代的上海人家;今天的 3 口之家 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张文娟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家庭规 模一直呈减少趋势,由父母、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占有较大比例。据统计, 1990 年一代户占 13.52,核心家庭户 67.27%,二代户 67.5%;2000 年一代户 占 22.28,核心家庭户 55.86%,二代户 56.83%。” (2)家庭观念变化受社会发展影响 事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说:“我喜欢挑战自我,不想受家庭束 缚。我是受到多方面压力并犹豫好久才结婚的,现在也没有要孩子的打 算,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且有了孩子会约束我的自由。

7、” 总结:我们今天从家庭诞生、家庭生活的稳定、家庭形式规模变化、家庭 生活观念变更等多个方面认识了家庭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密切关系,深切体会到 任何一个小家庭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这个大背景而存在,只有国家和社会的繁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荣发展,才有我们每个家庭幸福的明天。六、 教学设计有关问题说明 七、 教学反思教学参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一个个家庭都是社会生活中最小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个个家庭组成一个个小区, 一个个小区组成一个个街道或者村镇,由此扩大到了整个社会。 一个家庭按照人多人少可以划分为大家庭和小家庭。小

8、家庭也可是叫做核心家庭,也就 是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大家庭也可以叫做扩大家庭。一般家庭成员多就能称为 大家庭了。 按家庭成员配偶的人数和对数划分可分为: 1)多夫多妻制家庭 2)一夫多妻制家庭 3)一妻多夫制家庭 4)一夫一妻制家庭 按家庭传袭规则来划分可分为: 1)母系家庭 2)父系家庭 3)单系家庭 4)双系家庭 走婚制:走婚制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以感情为基础,夜合晨离的一种婚姻礼俗。 走婚制度是女性文化的标志。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是著名的女性文化带,有着强 大的女性文化传统。尽管川藏线的开通,淹没了大部分走婚文化,然而横断山脉里仍存留 着孤岛:走婚制至今还部分保留在丽

9、江泸沽湖的摩梭人、红河哈尼族的叶车人以及大香格 里拉鲜水河峡谷的扎坝人中。摩梭人: 美丽的泸沽湖畔,生活着纳西族的分支摩梭人,他们是当今世上硕果仅存的母系氏族社 会,一切全由女性支配。因此,较之其他地方女性,摩梭姑娘多情且主动。同时,由于青 山秀水的滋润,摩梭姑娘大都容貌俊美且别有自然风韵。来到这里,恍如进入花的海洋。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世界上最奇特、最有自由色彩的婚姻形态。摩梭女孩成年(12 岁)时 会举行隆重 的穿裙礼,从此之后,可由她挑选如意郎君,其他人(包括父母)均不能干涉。 一旦选中,女孩会暗示情郎夜来闺房探访。摩梭人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双方不娶不 嫁, 不建立家庭,全靠感情维系关系。

10、每天晚上所有的成年男人便到自己意中人的家中幽会, 到第二天早上又回到自己的家中,小孩由女方家庭抚养。一旦感情破 裂,男不走访或由女 方在闺房门口放双男鞋即可离散,无怨恨,无忌妒,随缘而行,外人更不可有异议。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婚姻大都仍保持着一夫一妻制,更无女尊男卑的观念。 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 女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住”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1.中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22 周岁,女不得早于 20 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2.考虑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婚姻法第五十条规定:“民族自治

11、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只有双方都是无配偶的人,才可能结婚。4. 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婚姻法第五条规定,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上海市统计局昨天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 年上 海家庭户户数达到 825.33 万户。上海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六成以上家庭为 2 人或 3 人户。 与过去普遍“几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不同,如今的上海家庭,有近一半是 “一代户”。上海家庭户的户规模不断缩小,由 1949 年的户均 4.9 人缩减到 201

12、0 年的 2.5 人。 “六 普”显示,2010 年一代户、二代户和三代户占上海家庭户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9.9%、39.6%和 10.2% ,其中一代户和二代户组成的家庭近九 成。与 2000 年相比,二 代户、三代户比重下降,而一代户上升了 14.7 个百分点,一跃成为本市最大的家庭户类型。 其中一代户又以两人户和一人户居多,分 别占到一代户总数的 57.3%和 39.9%,这充分表 明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家庭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未婚男 女的独立意识也越 来越强。 本报讯 (记者 杨群)市统计局昨天发布基于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上海 人口婚姻状况分析报告。报

13、告显示,本市女性中未婚人口比重升幅高于男性,大龄未婚男 性占未婚男性比重比十年前下降,而大龄未婚女性占比则在上升,男性有配偶比重高于女 性。 在未婚人口中,男性未婚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男性总人口的 23.6%,与 2000 年相比上 升 1 个百分点;女性未婚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女性总人口的 19.1%,上升 2.2 个百分点,女 性未婚比重升幅高于男性 1.2 个百分点。而 3044 岁的大龄未婚人口占全部未婚人口总数 的 8.4%,比 2000 年略 有上升。男性和女性大龄未婚比重呈明显的反向趋势。其中,大龄 未婚男性占未婚男性的比重为 9.8%,比 2000 年下降 2.2 个百分点

14、,而大龄未婚女性占未 婚女性的比重为 6.6%,上升 3.4 个百分点。 未婚人群中,高学历者比重大幅上升。2010 年,在所有未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 历 的占 46.2,与 2000 年相比,上升 23 个百分点。分年龄组看,在 20 岁24 岁、25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岁29 岁、30 岁34 岁年龄组的未婚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 及以上的未婚人口超过一半, 其中在 25-29 岁年龄组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更是达到了近七成。 2010 年,上海常住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为 24.25 岁,比 2000 年下降了

15、1.01 岁。其中 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 25.31 岁,女性 23.22 岁,分别比 2000 年下降 1.38 岁和 0.53 岁。 “六普”资料显示,本市离婚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 2%,比 2000 和 1990 年分别上升了 0.4 个及 1.1 个百分点。离婚人口中,中年人口比 重明显增加。2010 年, 45 岁59 岁的中年人口比重已占全部离婚人口的 50.3%,比 2000 年上升 18.4 个百分点。 其中 5054 岁和 5559 岁年龄组上升尤为明显,分别上升了 10.3 个和 9.1 个百分点。 中年离婚人口比重上升主要是婚姻观念的改变,有分析认为,这个年龄

16、段的人也开始 注重追求生活品质、精神生活的充裕;其次,这年龄段的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 较大,巨大的压力容易激化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缓 解,就造成离婚增多。 30 年前一见钟情执子之手,30 年后相濡以沫或各奔东西。改革开放 30 年来,婚恋摆脱了 旧制度和旧观念的束缚,结婚与离婚变得更为自由。然而,当爱情挣脱枷锁之后,自由的天空一度让人迷茫。在经历禁锢与保守、自由和 放纵之后,人们又重新开始审视爱情观,传统美德再次成为婚恋信条。鱼雁传情30 年前的恋情,如同尘封在旧唱片内的老歌,虽然曲律简单,但却动人。1975 年,丰台区一家工厂内,20 岁的女工张玉梅喜欢上了同厂的一名年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