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出生长大的人,在经过三十年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141092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出生长大的人,在经过三十年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出生长大的人,在经过三十年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出生长大的人,在经过三十年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出生长大的人,在经过三十年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出生长大的人,在经过三十年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出生长大的人,在经过三十年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出生长大的人,在经过三十年的(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vii自 序一個在封閉環境中出生長大的人,在經過三十年的封閉生活之後,當他第一次走出圍牆,擺在他眼前的將是怎樣一個陌生、奇怪的世界?這本書包含了許多元素:藝術、民俗、歷史、愛情、家世等等。但所有的元素都連着一條線:國家與個人命運的關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代去西方國家的留學生,我想通過自己在英國留學以及在歐美城市考察的親身經歷,說一說中國的變化對我那一代人的深遠影響,講一講那個令人困惑、反思和讚嘆的西方花花世界。我不知道應該把這本書歸入哪一類。它就像我自己,處在一個in-between的位置。我的一生分為兩半,一半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度過,另一半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生活。我的家香港,則是位於兩個

2、世界之間一條模糊的邊境。在西方人眼裏它是東方,在東方人眼裏它很西方;它既有英國的制度和三文治,也有中國的傳統和小籠包。正是這種模糊的、不確定的處境讓我產生了許多非份之想。viii 蘇格蘭之夏在寫作時,我並沒有考慮自己究竟是個作家,或是個留學生、建築師、歷史學者。我也沒有預設寫作的形式和風格。我只是把自己看見的、經歷的、感受的和想到的東西講出來。就這樣,在不經意之中寫了十六年。這是一個尋找真實的旅程。在開始的時候,我尋找建築藝術的真實,後來又尋找歷史的真實、思想的真實到了今天,我才發現我是在尋找自己的真實。雖然書中講的事發生在英國或中國內地,但這是一個生活在香港的人才會寫出的故事。1愛,丁堡愛丁

3、堡離我那麼遠,又那麼近。說它遠,是因為它距離我住的城市有上萬公里之遙;說它近,是因為它一直在我的心裏。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一家三口一起在愛丁堡留學。時隔二十年,我和妻子重訪愛丁堡,這位美人仍是我二十年前第一次見到時的模樣,一點兒也不見老。不知道是愛丁堡忘記了時間,還是時間忘記了愛丁堡?是啊,來到這個童話般的城市,來到這個讓人相識、相愛,讓人放慢腳步、放鬆心情的地方,誰還記得時間?誰還在意時間!愛丁堡是一座美麗的古城。最著名的地標當然是那座位於全城最高點的古堡。它像是從山頂上自然生長出來的岩石,經歷歲月的磨礪,已與山和時間渾然一體。它不僅地勢最高,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城不在大,有王則靈。城堡之

4、靈是一座王室小教堂聖瑪格麗特堂。它建於十二世紀,是愛丁堡現存最古老的房子。不知它見證了多少王子王孫的誕生。其中一個最具傳奇的是蘇格蘭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愛,丁堡 3後來他繼承了伊莉莎白一世的王位,同時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國王。古城順地勢而建,起伏錯落,有一種戲劇般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街道,在轉彎和間隙之處經常給人帶來不平凡的驚喜和視覺的歡宴。光影在層層疊疊、高高低低的石牆上時隱時現,與遊人捉迷藏。大教堂的尖塔像芭蕾舞公主的腳尖,在長長的天際線上跳躍漫步在愛丁堡古城,時時讓我想到被拆的七七八八的北京老城,為它深深感到惋惜。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老北京的許多歷史和文化隨着那些被拆

5、掉的老建築而永遠消失了。在經濟財富增長的時候,文化財富卻在減少。這筆賬的得失不知如何計算?在香港人來看,愛丁堡是座小城鎮,人口只有香港的十五分之一。但是,如果按人口與它產生的世界級人才的比例來看,那麼愛丁堡就比香港大很多了。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愛丁堡成為歐洲新知識的傳播中心,因而被譽為北方的雅典。在這裏誕生了許多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文化名人,例如寫國富論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寫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寫金銀島的文學家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等。自二十世紀以來,愛丁堡出過三個諾貝爾獎得主和一個奧林匹克冠軍。愛丁堡出身的政治家

6、也不少,例如前英國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4 蘇格蘭之夏和白高敦(Gordon Brown)。除了名人之外,還有那隻大名鼎鼎的克隆羊多莉(Dolly)。記得二十年前,我第一次遊覽愛丁堡市容時,有許多事讓我感到新鮮。不用說,它與香港或北京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其中一個讓我感到特別的是,在這裏,最高、最多、最顯眼的紀念像不是帝王將相,不是國家領導人,而是詩人、哲學家、科學家。雖然他們沒有顯赫的戰功或傾國傾城的財富,但為自己的城市和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文化,因而受到人們的崇敬。在愛丁堡到處可以看到文化巨匠的身影:詩人司各特(Walter Scott)、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發明對數的

7、納培爾(John Napier)、發明蒸汽機的瓦特(James Watt),還有那位創作出大偵探福爾摩斯的醫生作家柯南道爾(Conan Doyle)。面對他們,我忽然感到那個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稱號購物天堂,其實含有一種貶義。我們對外國商品的名字很熟悉,但對我們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知道的太少了。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在香港的皇后大道或彌敦道上看到一座香港本地文化名人的塑像?愛丁堡由老城和新城組成。王子大街是新老城區的分界線。隔着碧綠的河谷,在街的南面是中世紀的古城,北面是工業革命後擴建的新城。古城與新城相得益彰,既和諧又各有特點。王儲查爾斯(Prince Charles)多愛,丁堡 5次稱讚愛丁堡是英國最

8、美麗的城市。1995年,聯合國將愛丁堡的古城和新城一起列作世界文化遺產,讚揚它們是歐洲城市規劃的典範。王子大街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街之一。站在大街的任何地方,你都可以清楚地望見那座攀援在山頂上的中世紀古堡。當遙遠的歷史離你這麼近的時候,你會感到自己正在時間中穿越。即使你第一次來這裏,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懷舊感。那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醉、最容易讓人迷路的一條街。街上的建築和環境基本保留了十九世紀的新古典主義風貌。雖然是商業街,但它並沒有香港大街上那種咄咄逼人的商業氣味和壓力。大街的一邊是商店,另一邊是藝術館、博物館和露天劇場。沿街而建的王子大街公園比香港九龍公園的面積還大。這條寬大的、綠色的歷史河

9、床,承載着愛丁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王子大街像是一座風姿多彩的文化劇場,開放給所有來到愛丁堡的人,讓你既是觀眾也是表演者。香港人對西九龍文化區的所有願景文化、娛樂、古蹟、商業、綠化、環保、地方特色和城市景觀等元素,在這裏應有盡有。當我們花了十年的時間仍對着西九龍那片荒地誇誇其談的時候,愛丁堡王子大街已經存在一個半世紀了。在王子大街的下面是火車站。火車一進站,6 蘇格蘭之夏乘客就能聽到街上傳來的蘇格蘭風笛聲,高亢悠揚。在車站上面是王子大街的地標巴爾莫勒酒店 (Balmoral Hotel)。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作家羅琳(J K Rowling)在成名之後,由路邊的大象咖啡館搬到這家位於市中心的大酒

10、店,在552號套房讓她那些可愛的、精通魔法的孩子們完成了最後一次歷險。酒店的鐘塔是愛丁堡的著名地標,而且一直充當火車站的時刻表。我對這個高大帥的朋友太熟悉了。畢業後,我去格拉斯哥的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由於妻子和女兒仍在上學,家還在愛丁堡,所以我每天乘車往返兩地,一早一晚都要見到這位接送我的忠實朋友。據說,大鐘的指針比標準時間快三分鐘,以便提醒人們不要誤了火車。久而久之,人們竟把這個誤差當作傳統保留了下來。不知是否真的因為這個因素,我從未誤過一次火車。愛丁堡是蘇格蘭鐵路線上的一個起點,也是我人生轉折的一個起點。2011-7-57掛着紗幔的老戲院雨中的倫敦好似掛着層層紗幔的老戲院,朦朧中說不清是

11、頹廢還是浪漫。細細的雨絲乘着風勢穿梭引線,把天地織成無始無盡的灰色世界。只有當紅色的巴士穿過的時候,天地之間才劃出一道有色彩的分界線,但很快又被濕淋淋的灰色抹去了,只留下褪了色的記憶。英國人說,沒見過雨中的倫敦就不算看到盧山真面目。但像我這次遇上一連十天的連綿雨,也真看夠了!一雙本應該走在陽光下的意大利皮鞋被英倫的雨水泡開了嘴。當兩隻熱情的眼對我講述雨景如何浪漫時,十隻又濕又冷的腳趾則不斷讓我想起狄更斯小說中那些灰色的小人物。英國大詩人約翰遜(Samuel Johnson)有句被引用得很濫的名言:誰也不會對倫敦感到厭煩,除非他厭煩了生活。但是,也許因為連天的冷雨,也許因為陰霾不散的金融危機,厭

12、煩的面孔在倫敦隨處可見。來倫敦之前,我才見過陽光燦爛的上海。對比之下,不由地想到那句已被丟進歷史垃圾箱的革命口號:資本主義一天天衰下去,社會主義一天天好起來。意識形態鬥掛着紗幔的老戲院 9爭的口號雖然過時了,但用來形容兩地的天氣和經濟算不算英式幽默?如果想找一處能為雨中倫敦留下好印象的地方,那麼,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絕對是我的首選。一踏入美術館的大門,眼和心就隨着高聳的大廳升了起來。柔和的天光從屋頂的玻璃窗上,緩緩地飄落下來。泰特的空間尺度之大,是香港那些胸腔狹小的藝術館無法想像的。其實,空間的空本身也是藝術,中國人把它叫作留白。泰特既有寬闊的建築空間,也有充沛的藝術留白,

13、讓創意和想像的翅膀可以自由地飛翔。來到泰特,要把香港人那套分秒必爭的高效率暫時放在門外。先逐層而上,在一間間不同流派的畫廊中經過一輪藝術的浸泡,再到頂層的茶室坐下來發發獃。一邊讓茶葉和思緒在熱氣中漸漸舒展,一邊望着窗框中水彩畫般的城市風景,在鄰座文藝青年的吟詩聲中,慢慢地品味杯中的苦與香,細細地領悟生活的哲學與藝術簡單的生活其實也能得到美好的享受。茶室的大玻璃窗俯瞰着泰晤士河,將對岸的聖保祿大教堂盡收眼底。藍灰色的雲層像是從天際上垂掛下來的絲絨帷幕,把站在幕前的教堂襯托得輪廓分明。忽然,雲間陽光乍瀉聚光燈射向舞台,大教堂猛然昂首挺胸,令人驚艷!10 蘇格蘭之夏這座古雅的巴洛克大教堂建於1710

14、年,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它仍是倫敦最高的建築。為什麼它能這麼牛,把最高紀錄保持了二百五十年?這並非因為後來的建築在技術上不能超過那個高度,而是因為在六十年代之前,倫敦的城市建築法規不允許其他建築物高過大教堂,即使一棵細細的發電廠煙囪也不行。法律在保障了大教堂的崇高地位之後,才會講人人平等。過去我多次來訪聖保祿大教堂,每次都是從下面向上仰望,而這次從泰特頂層的茶室望出去,是以平視的角度看這座神的宮殿。由於站的位置高了,視角變了,因此對大教堂的感受與過去很不同。這也是我特別喜歡泰特茶室的一個原因。設計師通過借景的手法,巧妙地把對岸的優美風景借到茶室,使聖保祿大教堂變成泰特的一件最

15、大的免費藝術展品。泰特現代美術館自2000年開幕以來,已成為倫敦以至整個英國一個最新潮、最有人氣的文化景點。它沒有老派美術館那種令人感到束縛的崇敬莊嚴氣氛,而更像一個大眾藝術的集市,讓人感到非常放鬆、隨意和親切,因此成為大人與孩子合家歡的好去處。在那裏,不單能聽到孩子們的笑聲,還能看到孩子般藝術家的塗鴉。泰特的前身是一座發電廠,建於上世紀四十年掛着紗幔的老戲院 11代,是一座簡潔的、藝術裝飾風格的建築,由英國著名建築師斯科特(Giles Gilbert Scott)設計。他的一個更為人熟悉的作品是紅遍英國大街小巷的紅色電話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發電廠因受到中東石油危機的影響而關閉。此後,廠房一

16、直空置無用,面對拆除的命運。九十年代末,泰特基金會把它從推土機前救下來,委託瑞士建築師赫佐格和梅隆(Herzog & de Meuron)把它改建成藝術展覽館。相比他們為北京設計的鳥巢體育場,赫佐格和梅隆在發電廠的改建設計上,對當地的歷史和傳統可就謙虛得多了。說來有點不可思議,美術館的標誌性形象既不是古典的大屋頂,也不是摩登的玻璃牆,而是發電廠留下來的大煙囪。然而,倫敦人非但不覺得它醜,反而以它為傲。這座九十九米高、細細長、咖啡色的方形煙囪現在是泰晤士河南岸最搶風頭的藝術燈塔。而且,泰晤士河畔不只這一座煙囪,另外還有巴特西發電廠 (Battersea Power Station)的四座更高的大煙囪,也是由斯科特設計的。英國人愛它們愛得要命。講到大煙囪,讓我想起前美國駐華文化參贊費慰梅 (Wilma Fa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