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135239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绥德县第五小学 马彩叶 这两周,我听了杨承印教授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和陈晓端课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讲座,观看了陕西省西安市课程改革现状介绍视频之后,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课程与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 、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 “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 。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

2、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对语文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怎样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呢?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2如: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

3、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颐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见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问学生你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生: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生: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

4、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体现了价值上的导向作用。也许我们的解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本意,但孩子们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在感悟人生。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在读诗“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二、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我们拓展学习,联系生活,首先必须立足于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对于书本知识,正确的态度不是远离课3本,而是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

5、用好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并适时适度地引进生活中的有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教材内容更具科学性、结构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若置教材于不顾,只是热衷于交流课外得来的信息资料,岂不是喧宾夺主,舍“本”求末。那种脱离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所谓“回归生活” 、 “联系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三、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要正确看待和处理语文教学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首先,接受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语文教材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源,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

6、积极主动地进行的。在教学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语文教材和教师的指导,接受人类已积累的丰富的语文经验。教师的指导包括讲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这种教学中学习的特点是以接受为主,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养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其次,探究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而这种感受与理解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点”与“未定点” 。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由于其生活阅历、阅读经验、认知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作品的理解往4往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的解读体现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表现出明显的探究性。至于学生的写作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样具有探究性。第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统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其学习方式绝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接受与探究的结合。具体说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接受学习中包含探究的成分,探究学习中同样离不开接受学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着学生学习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