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血管教学案例————逯建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11182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脏和血管教学案例————逯建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脏和血管教学案例————逯建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脏和血管教学案例————逯建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脏和血管教学案例————逯建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脏和血管教学案例————逯建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脏和血管教学案例————逯建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和血管教学案例————逯建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科学教学案例评选心脏和血管心脏和血管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李鹊镇中心小学逯建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

2、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1、想一想,猜一猜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

3、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

4、脏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 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

5、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学生交流。 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

6、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 (动脉里

7、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 ,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 (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 ,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

8、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 (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

9、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 2 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 86 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 75 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

10、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 60100 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五、了解心脏的保健 师生谈话: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心脏好比发动机,从胎儿开始一直到生命终止,心脏停止了跳动,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就无法输送,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就排不

11、出去,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既然心脏这么重要,那么关于心脏和血管的保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送给大家吗? 学生交流。 六、课堂小结与拓展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构造和作用,了解了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下关于心血管病等方面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举办一次心脏保健的知识讲座,好不好? 教学反思: 一、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这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发现问题、猜想、模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都让学生亲身参与,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归纳、分析数据中,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问题的设计抛砖引玉,引起学生的思考 在这堂课上

12、,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你认为心脏是什么样子的?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呢?”“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心脏的作用是什么呢?”“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等,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三、科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学方法。这节课就是通过学生模拟试验,在实验中学会分析、猜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部分。四、环环相扣,构建科学概念 通过这堂课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学生从感知心脏位置,了解心脏结构,听心跳声音,模拟试验,猜测心脏作用,再到认识血管,猜测血管的作用,最后老师再进一步整理升华,师生共同构建出这节课的科学概念。 五、不足之处 在科学课教学中,生成似乎成了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一个标志。由于专业知识有限,上课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没能很好地处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上课生成的资源转变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今后在教学中加强训练,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归纳总结,学生发言要做到条理清楚、简洁、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