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106261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摘摘 要要:中国西部绿洲小城镇,受内陆干旱自然条件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景观,保留着形态迥异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当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这些小城镇的历史景观受到一定威胁和破坏。本文从绿洲、镇域、遗存等三个层面解析景观设计的内容,探讨依靠绿洲景观资源维育和干旱区绿洲小城镇景观体系的构建,寻求新时期绿洲小城镇景观建设的理想与现实之路。其对如何运用现代景观规划方法,充分挖掘绿洲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创建适宜的现代绿洲小城镇景观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关键词:绿洲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设计 一、一、绿洲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国干旱区绿洲主

2、要分布在贺兰山乌梢岭以西广袤无垠的戈壁高原上。千百年来,这些绿洲在冰雪融水的滋养下葱郁、静瑟地成长,养育了一个个塞外鲜活的民族,形成了形象独特的绿洲小城镇。历史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发展,各民族的聚居造就这里的文明极具同化和包容性。如今要延续历史文脉,体现这些小城镇民族文化特色,维持并培育其内部的认同性和外部的可识别特征,保持文化抽象意义上的具象创新,才可能使这些小城镇重新焕发生机。但是,气候的变迁造成西部干旱缺水的现状,人工破坏更加剧了自然生存条件的持续恶化。全球变暖导致高山雪线的持续下降,冰川融水的补给减少甚至枯竭,将使这些绿洲小城镇长期面临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土资源,处理好工业、

3、生活废物,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成为干旱区绿洲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和数字化生存的华丽转身,有许多绿洲小城镇没有认清自身的自然与历史遗存景观价值,盲目模仿,忽视传承,造成了小城镇建设与环境承载的矛盾愈演愈烈,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在全球城市化的背景下,绿洲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出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开发强度,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风险。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生活秩序井然的小城镇景观,不仅传承着天人合一的人居自然观,也有利于促进干旱区绿洲小城镇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二、绿洲小城镇景观特征 (一)萧条.茂盛多元融合的景观构成绿洲小城镇景观多融合自然景观元素,景观内容

4、依托原有的基底展开,绿洲外界景观的均一性和内部绿林曲流的异质性形成鲜活的对比。绿洲边缘的界2面成为景观连续的特殊载体,生态边缘效应造就最具潜力的临界景观。绿洲内外的历史文化古迹、图腾传说、历史民居、民俗风情、精湛的民间手艺等都是构成景观的主体与元素。如嘉峪关、敦煌莫高窟、钟鼓楼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都别具特色。内部景观的丰富与外界大漠、流沙的单调相映照,共同构成绿洲小城镇融合、多元的景观形象。(二)广袤.缩微合理宜人的景观尺度相对于大尺度的绿洲-戈壁地域自然风貌而言,绿洲小城镇精致的建筑场所空间镶嵌大漠之上,构成了人类社会与天然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尺度的变换和空间的回归也深刻塑造着人们的性格和生

5、活。大漠-戈壁的基底景观让过客在感受天地广袤的同时,也收获了萧瑟和略显疲倦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镶嵌其上的绿洲小城镇的生活和心理尺度空间则满足居于其间人们多彩生活的全部。由于大部分绿洲小城镇地处河流冲积扇,地势相对平整,城镇空间布局比山地小城镇要规整,但在一般绿洲小城镇中,单个建筑体量却相对不大,高度不超过30米。这些乡土建筑大都满足当地的文化宗教、经济适用的要求,其建筑内外虚实空间的安排是千百年来原住民选择和取舍的“杰作” 。同一地区一致的建筑造型、立面、布局等塑造了当地特有的景观空间,它与人们的心理、生理空间尺度需求长期磨合,形成了惯性依赖。(三)游牧.农耕自由豪放的景观内涵 绿洲小城镇历经

6、游牧、农耕变换,地域景观也体现着奔放、自由的文化内涵。古今沧桑,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碰撞,洒脱和敬畏、朴素与勃发的涵养精神也充分融入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乃至生命价值观里。这种特色的乡土建筑物质景观和最具文化审美的精神景观共同推动着绿洲小城镇生生不息的历史繁衍。这种特色文化传承的景观内涵,也是我们在体现现代特征的小城镇景观塑造时要注重把握的精髓。三、绿洲小城镇景观设计内容研究(一)鲜明、活泼的绿洲景观斑块形象营造“生态岛”形式的绿洲小城镇,漂浮于均质的干旱区地貌之上。由于沙漠阻隔,绿洲间无法形成相对连续的人类活动空间,导致同一片绿洲上的城镇之间的内生性联系密切,而与外部其他绿洲上城镇

7、的外向性联系弱,整个绿洲可视为一个自平衡的景观斑块,区域内的地理地貌、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植被类型等被视为“岛”景观的基本基质。因此绿洲小城镇临界面的山河、荒漠、交通线、胡杨林等景观要素,连同城镇内部的建筑、道路网、街道空间、标志性及节点建筑等人工物质实体共同构成了绿洲斑块物质景观。例如张掖绿洲就拥有沙漠、戈壁、雪山、湿地等边界景观要素及大佛寺等人工景观(见图1) 。3山河、水渠、古树、防护林带、风车田、交通线、沙地等边界因素是自然景观与城镇人工景观的过渡元素,给人留下进入城镇的最初印象。这些景观因素一般具有稳定性,与城镇整体景观形象不可分割,应该内外统筹安排,以形成地方特色的边界景观形象。(

8、二)特色、宜人的小城镇物质景观设计 绿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变化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身空间布局的特色。长期以来形成的商业街道带形景观空间,成为小城镇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街道平面、纵横断面、绿化、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景观树、行道树等小城镇街道景观要素要精心加以组织。另外,由于地势相对平坦,绿洲小城镇的道路网一般比较顺直。规划师应该结合原有的路网系统,发挥直线路网通达性强的特点,协同自然河流、绿带等曲面形成一种韵律之美。绿洲小城镇自身独有的标志性景观,如图腾标志、民族符号、英雄人物以及知名文物等已日渐成为小城镇形象宣传的标志,如甘肃省武威市的铜奔马形象标志、甘南藏族自治州

9、的拉卜楞寺等。因此在景观形象营造中,要注重塑造能勾起历史共鸣和精神寄托的标志形象,在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上,选取有历史积淀的建筑、古木等实体元素,增加景观的可读性和延续性。绿洲小城镇长期以来形成的物质景观特色:经济适用、尺度适宜的房屋建筑空间,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街道景观及钟鼓楼、清真寺等景观节点等所体现出来的场所精神等,在当代绿洲城镇所面临转型发展、现代文化模式、现代元素的渗透等新的冲突下,其物质景观形象必将迎来加速进化的过程。而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筛选出来的小城镇立体空间形象的内容与形式,是我们进行传统绿洲景观形象设计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水平及用水的限制,也促使我们要注重设计精致、耐品、特色的小

10、城镇景观。(三)地域、民族的历史文化景观升华历史上游牧、农耕文明的交融发展,形成小城镇特色的民俗和民风,进而形成绿洲特有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空间。依据文化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的物质、非物质因素划分方法,黄佛君等人将绿洲文化景观具体划分为物质、精神文化景观,乡村、城市文化景观等共十三种类型。其中游牧、农耕、工业为经济类型的文化景观,在中国绿洲中最有体现。而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分类,绿洲小城镇包括了口述(语言)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 、民风民俗(宗教、节庆、风俗) 、自然宇宙知识及实践、传统工艺文化空间。这些绿洲特色文化景观内涵的体现,不仅使来人获得一种猎奇,同时也增强了原住民的归属认同感,在

11、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加以启用,让历史、文化的元素重新得以升华。4绿洲各自独立的世俗传统、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伦理关系。绿洲内种种生活细部的体现共同构成了北方干旱区住民长期以来多元、交融、自由的思想文化内核,维系着绿洲文明的延续发展,构成了绿洲小城镇的历史文化空间。小城镇景观形象设计不仅要积极探索这种历史文化空间的内涵,而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也要敢于破除、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并不断创新文化形式,打造历史与现代齐鸣的小城镇景观形象。(四)神秘、开放的绿洲文化品牌打造国内绿洲文化资本运营初见端倪,而事实上传统绿洲的景观价值在文化价值日益凸现的今天存有巨大挖掘潜力。绿洲文化游在国内

12、是个新兴事物,例如甘肃张掖市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项目的启动以及“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等仍处于初步探索之中,如火如荼的北非沙漠旅游对中国绿洲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西部绿洲的“民族风情”加上长河大漠“雄浑、辽阔”的景观是绿洲小城镇的天然“名片” 。而绿洲品牌的打造,仍需要扭转世人对西部“荒凉、粗野”的感性认知,引导人们对这张“名片”的重新解读。通过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宗教特色以及小城镇地域形象宣传,做足地方服务对接,以绿洲“神秘”与“开放”并存示人是提高绿洲小城镇“外部认同性”的重要途径。四、绿洲小城镇景观资源维育绿洲城镇内部植被稀淡,生态环境脆弱,内部生态系统对外的高度依赖性与城市社会和政治文化

13、等因素的变动性导致城市景观快速演化,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5。因此从维护绿洲景观资源的角度出发,以“反规划”的理念谋求绿洲小城镇先底后图式的发展,是小城镇景观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一)边缘区景观保护、营建。绿洲小城镇界外区是生态最敏感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在这一过渡带中,诸如河流、防护林、农田、交通线、古城遗迹、湿地等景观要素同时受到荒漠化和绿洲化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演变,因此要积极维育边界的绿带景观、充分保护景观多样性。(二)利用地势水体造景。干旱区绿洲水资源的稀缺和高强度的蒸发决定了小城镇景观的塑造不应开辟人工大尺度水景,尽管有研究认为水体对绿洲小气候形成有重要作用,但有限的地面径流对于

14、城镇存续的重要性远胜过营造景观形象的需要,抽用地下水造景的行为更应行加禁止。但一些城市边缘的大型天然湿地水体则可以因借随形予以利用,如张掖市的湿地公园。(三)建设与景观营造同步。绿洲小城镇有限的耕地是绿洲城市长期存在发展的保证,如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如嘉峪关、克拉玛依农副产品供给都依赖周边的天然小城镇。小城镇内部的建设开发、用地置换等都要充分注重水土资源的保护,做到物质建设与“绿色基底”同步营造。5(四)绿洲生态环境规划。绿洲景观保护离不开生态立法。优先制定绿洲城镇生态环境规划,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禁建区并严格执行。城镇集中建设,采用弹性规划机制,切实保护绿洲生态文明。五

15、、干旱区域绿洲小城镇景观格局 西北绿洲小城镇主要分布于天山山脉、祁连-昆仑山山脉两麓。绿洲分布模式主要有沿河道线状分布、沿河谷阶地层状分布、沿山麓平原片状分布、沿断层或洼地泉水出露地点零星点状分布等四种。景观生态学等学科从微观领域对小城镇内部景观生态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地理学城镇分形方法对我国西部绿洲城镇体系的团块-轴向空间网络组织结构和模式总结也相对比较成熟。而我国西北这些绿洲小城镇在不同的气候带、水系、文化等因素背景下,形成的宏观范围内迥异于中东部地区的景观格局,是西部特有的景观资源。构建绿洲小城镇景观体系,发展绿洲文化,构建天、地、人和谐发展的绿洲空间意象,进而形成一种大尺度范围内的西部绿

16、洲小城镇景观形象成为一种可能。(一)祁连山脉绿洲景观体系祁连山脉两侧绿洲散布于青海境内的柴达木盆地和位于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河西地区是古丝绸之路通道,从东往西依次分布着石羊河绿洲区、黑河绿洲区,疏勒河绿洲区等大的绿洲区域以及诸多水系派生出的中小型绿洲。绿洲边缘便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雄伟的祁连山脉及广阔的戈壁滩景观。分布其间的绿洲小城镇通过交通线形成串珠状,而每颗“珍珠”都各具特色,如张掖湿地绿洲、玉门油田大漠工业城等。沙漠-戈壁-绿洲-雪山一体的带形景观和小城镇异质性的分布格局共同构成河西走廊地区迥异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景观形象。(二)天山南北绿洲景观体系北疆的伊犁、塔城地区的星状绿洲则多由天山与阿尔泰山山脉滋养,其和南部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以及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绿洲盆地构成了南北疆内陆干旱区内几近环形的绿洲分布格局。长期以来的多民族杂居,形成了特色的民族物质、文化景观,如和田地区纯粹的维吾尔民族的景观风貌、喀什特区国际融合的综合性城市景观。这些绿洲小城镇以其特有的文化-物质景观内涵构成南北疆大漠-绿洲景观体系。六.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