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031317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高中数学德育教学之我见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渗透更好的德育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充分挖掘教材,结合中国数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能引我们自豪的民族情结。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渗

2、透思想品德教育,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 在 3.1415926与 3.1415927 之间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于 1274 年撰写了划时代巨著数书九章十八卷,创举世闻名的“大衍求一术”增乘开方法解任意次数字(高次)方程近似解,比西方

3、早 500 多年。南宋数学家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1261 年)中,载有一张所谓“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就是一张二项系数表。这张图摘自公元 1050 年左右北宋数学家贾宪的一部著作。“开方作法本源图”现在就叫“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二项系数表在西方则叫“帕斯卡三角”(1654 年)。又如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吴文俊,他担任第 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成为首个担任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主席的中国人,让国人骄傲。学生对这些成就有一个

4、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认真学习,掌握先人们创造的数学知识,创造新的科技发明,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才华。二、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引导高中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高中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知识点,如实数和虚数的对立统一;向量加法和向量减法、指数和对数的对立统一;精确和近似的对立统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另外辨证的思维方法诸如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高中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启发引导学生学

5、习,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教师就是要根据这种认知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亲历动态生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是最容易判断真伪的一门学问,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

6、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坚毅、求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树立自信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进而能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当代中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间的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有促进作用。三、精心备课,处处体现数学美,让学生喜欢数学;活用数学思想,让学生联系实际,走进生活。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到处闪现着美的光辉。早在二千年多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极度赞赏整数的和谐美,圆和球体的对称美,称宇宙是数的和谐体系。第五世纪著名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进而断言:“那里有数,

7、那里就有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数学美是一种极其严肃、雅致和含蓄的美,学生受到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并不都具有理想的鉴赏能力。因此,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美好情感,倡导对数学美的崇尚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他们摆脱“苦学”的束缚,走入“乐学”的天地。数学离不开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服

8、务生活。利用数学应用题,如市场经济情况,税收问题,时政应用题,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通过应用题的背景及计算的数据,使学生明确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可通过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如市场经济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交通运输情况、税收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等。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实际,又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育工作者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