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章实验中学2014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7029242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章实验中学2014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成章实验中学2014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成章实验中学2014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成章实验中学2014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章实验中学2014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章实验中学2014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班级:_ 学号:_ 姓名:_ 考场:_ 座位号:_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 2014 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 注意:考试时量为注意:考试时量为 60 分钟分钟 总分总分 100 分分 一、选择题(共 20 题,每小题 2 分,合计 40 分) 1、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 180 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 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 ) A10 万年 B20 万年 C100 万年 D110 万年 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 人工取火 B 种植水稻 C

2、 种植粟 D 住干栏式房子 3、第一届全运会于 2009 年 10 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 等是这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4、传说 4000 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 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 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5、退避三舍、纸上谈兵、卧薪尝胆、一鸣惊人破釜沉舟五个成语都 是来源于历史,反应了一些历史现实。以上五个成语按照时间出现的先后排序 正确的是( ) A B C D6、如

3、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朋友送给我一部本草纲目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 B C D7、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就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不具进步意义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C修筑万里长城 D焚书坑儒 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 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9、春

4、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10、标志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 A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 B尧称为部落联盟首领 C大禹建立夏朝 D原始农耕的出现1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2、“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 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样一现象反应的本质是( ) A、以玉制玺

5、,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1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 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大兴文字狱 14、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下列是他们采取的共 同统治措施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设立太学 C、抵御匈奴 D、统一度量衡 15、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的地点是:( ) 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16、

6、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 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17、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取名为“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 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 的巨鼎是:( ) A司母戍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18、历史纪年的方法有很多,如公元纪年法、世纪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 民国纪年法等。若按世纪纪年法,公元前 2080 年的正确表述是:( ) A公元前二十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早期 C公元前二十世纪晚期 D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晚期 19、

7、“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 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 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 以“德”教化人 B 有教无类 C 因材施教 D 当仁不让于师 20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计 15 分。) 21、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选举办法称为“ _” 。 22、公元前 13

8、00 年,商王_将都城迁到殷,商朝后来又称为殷商或者殷 朝。 23、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_,东周开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史称西汉。 24、甲骨文与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朝开始。25、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_,最后一位霸主是_。 26、春秋战国时期,绘画称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长沙出土的战国 _和_是我国最早的帛画。 27、公元_年,秦王_完成统一,建立秦朝。 28、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_,东到_。 29、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他是“_”。 三、材料题。(

9、共 3 小题,第 31 题 16 分;第 32 题 13 分,第 33 题 16 分。合 计 45 分) 31、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 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候(灭六国),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 业),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 材料二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半年 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 材料三:汉初,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以巩固统治,诸侯王权 力很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

10、 跃起来。到汉武帝时期,这种局面已不利于加强皇权。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岳麓版教材 (1) 材料一反应了秦朝建立相关史实,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建立了 什么制度?(2 分)除了材料一中设置的官职外,秦朝在中央还设立了哪 些主要官职?(2 分)(2) 材料二当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2 分)秦始皇面对 这一状况采取了什么措施?(2 分)(3) 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处理材料三反应的两个现实问题?(4 分)(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对待儒家思想 分别持什么态度?(2 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做法各造成什么影响?(2 分)32、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不同程度

11、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图一:铁农具 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 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 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结果商鞅被车裂处死。(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应了什么历史现象?(2 分)根据这些信息分析这种情 形的出现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2 分)(2)材料二反应了中国古代史上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运动?(1 分)这次变法跟 哪一学派理论相

12、似?(1 分)(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此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不超过 20 个字。 (3 分)(4) 阅读材料三,请你分析出现这种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 分)(5)改革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今天我国还在继续深化改革,结合商鞅 变法,谈谈改革怎样才能成功?(2 分)33、科技、思想与文化是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 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 40 多年。 相传他有弟子 3000 人,其中出名的有 72 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 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

13、治国。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 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名句。(1) 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2 分)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2 分)(2) 材料一中“他”在教育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 分)列出三条“他” 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3 分)(3) 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各有什么主张?(2 分) 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2 分)(4)材料三中的诗句来源于屈原的一部代表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是什么?(1 分)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