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027369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综合疗法治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医综合疗法治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综合疗法治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综合疗法治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综合疗法治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中医综合疗法治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退行性骨性膝 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和慢性积累性关节磨损而造成的,以膝关节软骨变性,关 节面软骨面反应性增生,骨刺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发病多见,特别是 5060 岁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属中医“痹证”之范畴,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 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 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明李中梓在医宗必 读痹云:“治外者,散邪 为急,治藏者,养正为

2、先。”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方法颇多。 可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熏洗、针灸、推拿、理疗、练功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中 药内服 退行性骨性膝关节炎分为初、中、后、三期辨证论治。初期为瘀血阻络型,治 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用身痛逐瘀汤加减。中期为肝肾亏虚,治宜补益肝 肾,祛风通络,除湿止痛,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后期为气阴两虚型,治宜培补肝肾,益气 活血,佐以通络,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中药熏洗 常用外洗方多用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桑寄生、川牛膝、威灵仙、红花、 川椒、艾叶等水煎外洗,同时将药用布包好熨膝。针灸治疗 可起到舒筋通路,活血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取穴部位:内外膝眼、梁

3、丘、 血海、阴陵泉、犊鼻、足三里、委中、承山、太溪及患膝髌周部位。推 拿治疗 主要手法以 法、按揉法、弹拨法、摇法等。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先以 点法点按以上穴位,后以 法、按揉法、拿捏法作用于大腿股四头肌及膝髌周围,直至局 部发热为度。患者仍仰卧位,医者站在患膝外侧,用双拇指将双髌骨向内推挤,同时垂直 按压髌骨边缘 压痛点,力量由轻逐渐加重。后用单手掌根部按揉髌骨下缘,反复多次。 医者作膝关节摇法,同时配合膝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的被动活动,最后在膝关节周围行 擦 法。患者俯卧位医者施 法于大腿后侧、腘窝及小腿一侧约 5 分钟,重点在腘窝委中穴。理疗 各种热疗、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等物理疗法,

4、通过对患处的理疗刺激皮肤和相关组织 释放组胺,直接或间接地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炎症渗出吸收,控制炎症反应, 而达到止痛治病之功。练功疗法 功能锻炼在本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膝关节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以主动不负重 为主,先做增强肌力锻炼,再逐渐增强关节活动能力。功能锻炼必须是在医生或护士的指 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锻炼。1. 风湿性膝关节炎 多发于青少年,往往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或因潮湿、寒冷等原因 诱发。急性活动期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的红、肿、热、痛为主症,常伴有发热、 心脏病变、红斑、皮下结节等。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但易复发。转 入慢性期,可仅仅出现关节局部酸痛的症状,气

5、候变化、寒冷潮湿时往往使症状加剧。 慢性期则病程较长,自觉关节酸痛和活动不便。往往在气候变化、劳累或受潮之际加 重。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抗“O”阳性、抗链球菌激酶 80U 以上.风湿性关节炎属 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流传经络,阻 滞气血运行而致。因其病位游走不定,局部红肿,多属行痹、热痹,病变日久,寒湿 流注局部经脉,又可变生为痛痹、着痹。 风痹: 关节疼痛,上下、左右走窜流注无定处,或兼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热痹: 局部红肿热痛,拒按,或见身热口渴,苔黄燥,脉滑数。 2. 骨性膝关节炎 发病缓慢,一般无肿胀,膝关节多持续性钝痛或酸胀,关节活动时

6、症 状加重,功能受限,有时可听见骨擦音。严重者可有膝关节变形。实验室检查多无异 样。X 线摄片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各气各有 偏胜,故以风气盛者为行痹,表现为痛无定处,时隐时现或向远处放射;以寒邪偏胜 者为痛痹,表现为疼痛剧烈,得暖则缓,遇冷更甚;以湿邪为重者为着痹,可表现出 关节酸痛沉重麻木,阴雨寒冷季节更易发作,以外邪化热为热痹,表现为患膝红肿、 痛而拒按等。治则膝关节炎病位在膝,治宜舒筋通络,兼以祛风散寒、化湿清热。主穴:内膝眼、犊鼻、阳陵泉、梁丘、血海、足三里、鹤顶、委中、阿是穴。配穴:1,行痹:风门、肝俞、膈俞;2,痛痹:大椎、关元;3,着痹:脾俞、中脘、阴 陵泉;4,热痹:曲池、合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