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701915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来源: 广州日报今天,是第三届世界预防自杀日。有意自杀的人,绝大多数都遭受着各种 各样的痛苦的折磨。那么,是不是减少痛苦就可以让一个人远离自杀重新恢复 心理的健康呢? pp:我还是今天才知道有这样一个“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痛苦了,第 一反应就是想降低痛苦,逃离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 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 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pp:我们应该正视它, 而不是逃避!这和身体疼痛的道理一样。当我们肚子疼时,医生经常不建议先

2、服用止痛 药,因为那会让身体麻木,让医生难以探察到底是哪里的内脏发生了病变,从 而无法下手治疗。心理痛苦的意义是一样的。 陈祉妍说,每一种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 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 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武汉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曾奇峰说“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正是这个 道理。 =下面是正文。从 6 月 11 日的第一期专题“吵架了去看心理医生”到今天 9 月 10 日的 “世界预防自杀日”,我做“健康心理”版正好三个月了。 在这三个月时间里,我常常会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收到的求助信件

3、太多, 我自己不可能一一回复,甚至都未必能帮读者找到适合他们的心理医生,因为 全国的心理咨询业远不够发达。而且,一些读者自己也没有钱去找心理医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也和很多心理专家探讨过,怎样才能帮助 广大的读者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些什么样的概念和建议可以让更多人实 施自助。 最终,我找到了三句话: 一、接受心理问题,带着你的心理问题去一、接受心理问题,带着你的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积极生活; 二、二、打开心扉打开心扉,寻找你,寻找你身边的身边的“业余心理医生业余心理医生”; 三、三、理解他人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自己去做一名好的“业余心理医生业余心理医生”。文字。文字/ /

4、武志红武志红 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 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永远不要以为你的问题独一无二,永远不要以为你 是最不幸的。实际上,我深谈过的几乎每个人,包括我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或 多或少地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心理问题在生活。不同 的是,有些人陷在心理问题之中日益消沉,而有些人却能做到带着心理问题去 积极生活。 譬如数学家纳斯(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男主人公原型),他在年轻时患 了精神分裂症,从未彻底治愈,幻觉和妄想一直在纠缠着他,但他带着症状去 生活,去思考,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要分清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 去面对问题。 太

5、痛苦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为什么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导致我们逃避痛苦, 恐惧痛苦最后,我们忽略问题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产生了一系 列心理问题。要带着心理问题去生活,我们必须先改变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识, 明白痛苦与问题的关系。 错误认识之一:错误认识之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一和异性说话我就会脸红。每次面对异性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只好落 荒而逃。我看别人都是那么镇定,为什么唯独我这个样子?” “口吃让我痛不欲生。为了治口吃,我什么方法都尝试过了,还是没有任 何效果。因为口吃,我屡屡丢人现眼,每次都有想死的心。看见别人流利地说 话,我又羡慕又嫉妒,为什么他们那么自如,而我

6、就这么不幸?” “我是一名大学生,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断了一节小手指,从此以后特别 自卑,觉得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大学里,我非常担心别人会看到我的残疾, 总是把手插在口袋里。每次不得不把手抽出来时,我心里都会咚咚地跳个不 停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节小手指上了。” “我失恋了,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地走在一起,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人。” 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并且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大量的“同 道”。但人们经常看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总是感叹“为什 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将自己的问题无限扩大化,并将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 事情,用一切资源去纠正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心理问题的人

7、以为自己的问题是洪水猛兽,不敢将 它暴露出来,但在封锁自己问题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 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最不幸的人了。 pp:要善于和别人交流啊口吃者如此。很多口吃者一开始将自己视为最不幸的人,但一旦接触到口 吃团体,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不幸,他的痛苦就减少了一半。 各种社交恐怖症患者也如此。脸红恐怖症者以为天底下就自己一个人一见 人就脸红;对视恐怖症患者以为天下就自己一个人“眼神下流”而不敢和人对 视但实际上,患有他们这些问题的大有人在。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社交恐怖 症患者时,第一步常常是给他们看其他人的案例,等他们发现有这么多人和他 有同样问题时,痛苦就减少了大半。

8、无论多么古怪的心理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类,没有谁是“天底 下最不幸的人”,总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 “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句话从这个角度上讲是有道理 的。再不幸的人,发现同样不幸的人,总会觉得像找到亲人一样。 pp:偏解。 。有点那个的味道。不过对于一个人本身确实很有效!。错误认识之二:错误认识之二:“痛苦都是因为现在痛苦都是因为现在” 产生了惧怕、恐慌、愤怒、焦虑、忧愁等负性情绪,我们会深陷其中,不 能自拔。这个时候,无妨思考一下“为什么为什么”。 一个 27 岁的女孩写信说,她只谈过一次恋爱,分手后再也不敢谈恋爱了, 因为“我很怕失去,很怕那种如坐云端却顿时

9、坠入谷底的感觉,很害怕。” 无数人在恋爱中分手,但多数人后来又开始了新的恋爱,为什么这个女孩 “很害怕”而不敢再谈恋爱呢? 一般说来,这可以回溯到童年。这种不敢再谈恋爱的女孩多在童年遭受过 严重的分离焦虑的伤害。譬如,父母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离开她很长时间。甚至, 父母一方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种严重的分离焦虑最后化为一种无意识, 深埋在她心底,分手重新唤起了她的无意识,又一次诱发了她严重的分离焦虑。 于是,她宁愿麻木,也不想再有亲密关系。 恋爱中死去活来的痛苦大多与童年分离焦虑有关。当痛苦时,不要只沉浸 在痛苦中,或者以寻找刺激的方式来降低或麻木自己的痛苦,而要思考一下 “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

10、重复了童年的什么体验?” 一对姐妹,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妹妹失恋后割腕自杀,姐姐从此发誓再也 不谈恋爱。她果真坚持了下来,40 多岁了仍然单身。 从表面上分析,姐姐可能是因为太内疚,同时又认同了妹妹,以妹妹的身 份恨那个男人,也恨所有男人。但是,如果追溯到童年,就可以明白到底是怎 么一回事: 她们的爸爸辜负了妈妈,有了第三者后和妈妈离婚,也离开了她们。当时, 她们一个 4 岁,一个 2 岁,正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爸爸的离开给她们造 成了严重的分离焦虑,她们一早就埋下了对男性的怀疑和愤怒。妹妹年纪小, 更主要产生的是自卑,姐姐大两岁,更主要产生的是恨。 很多人谈恋爱会分手,但妹妹之所以割腕自杀

11、,是因为分手唤起了她 2 岁 时爸爸离开导致的绝望感。而姐姐之所以恨所有男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妹妹的 遭遇,更是因为她心中早就埋下了对男人的恨,妹妹的事情只不过再一次证实 了这种恨是“合理的”。 这个 27 岁的女孩,和这对姐妹,对她们来讲,她们的逻辑看似是合理的, 因为成年的体验重复了童年的灾难。 但是,如果她们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惧怕和愤怒究竟从何而来,她们 就会明白,自己的惧怕与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是不合理的。自己的惧怕与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是不合理的。 错误认识之三:错误认识之三:“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 孔子说,人的认识能力分四个层次,“生而知之者

12、,上也;学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以前,我觉得他的话 说得非常漂亮,非常有道理,但在我有限的 31 年人生中,迄今尚未遇到真正的 “生而知之者”,我所知道的心理学大师,都是“困而学之者”。 譬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因为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共情、无 条件积极关注等概念,被心理治疗界认为是最有贡献的心理治疗家,他对医患 关系的论述更是精彩绝伦,关系也成了他的治疗理论的精髓。但是,罗杰斯在 成为心理学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闭的,他的妻子是他第一个真正的朋友。他 为之痛苦,认真思考人

13、际关系,并最终找到了爱的真谛“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 受”。从此,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任何人。 再如,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提出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 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的一个非常流行非常有效的疗法, 而他自己在读大学时正是一名严重的神经症患者。 再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恋母情结、童年创伤和无意识等 成为理解人性的钥匙,而他自己恰恰是一个有严重的恋母情结的孩子。 再如,国内著名口吃矫正专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严重的口吃者。 他是在进行自我治疗的时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断地颠覆我对孔子四分法的迷信。现在,

14、我更坚 信美国心理学家派克的表述“逃避问题及其内在情感痛苦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 病的主要原因”。 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 根本逃避不了。所谓的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 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 甩不掉的尾巴。 而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后的问题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进了他们 的成长。 陈祉妍博士说,痛苦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痛苦告诉我们,“你应 该改变了”,而那些勇敢地直面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这个契机让自己的人 性产生成长。 要记住,简单地逃避痛苦,必然会陷入自我欺骗必然会陷入自

15、我欺骗。直面问题自身,会将你 带向成长之路。pp:不可逃避,不可逃避!错误认识之四:错误认识之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我们经常以为,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一切,这种错误认识是强迫症、社交 恐怖症和口吃等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位男青年来信写道: “我是一名出来社会就业已经六年的普通人,但是,我却一直希望我能有 不平凡的作为!虽然现在处境也还过得去,但是,我想要更多!对自己也有一 定的了解。总结走过的这几年,我意识到自己在个性方面还不成熟! 主要的问题是,我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意志思考自己要思考的问题,往往 会在思考的时候走神,这样一来,我的效率就很低,想向你请教一下:怎样才 能

16、集中意志思考问题?” 一位年轻妈妈写信说: “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我有一次居然产生了想掐死他的念头。天哪,我怎 么能这么想,我一定是疯了。于是,我拼命压制这个念头,但它现在出来得越 来越频繁。我现在都不敢抱孩子了,生怕我控制不住自己。” 这位男青年和这位妈妈的问题有些类似,他们都以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一 切。男青年偶尔走神,他就认为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追求。年轻妈妈认为爱孩子 就绝对不能产生“想掐死孩子”的念头。 他们都是有了绝对化的想法。人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我 们顶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意识,但意识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潜意识压在心底,是我们不能直接控制的。它们会时不时地浮出水面,这一点是必 然的。我们不想它们出现,这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要求罢了。 潜意识的特点是,如果我们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动会越频如果我们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动会越频 繁繁。譬如,那位年轻妈妈拼命想压下掐死孩子的无意识念头,这种念头就会出 现得越来越频繁。 一个人的潜力无限,但一个人的意识能直接控制的范围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