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701167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李红梅摘要:针对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对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导致小学生感恩 意识缺失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 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 恩的行为。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 知恩、报恩以至达到施恩不图报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关键词:感恩;感恩意识缺失;感恩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把情感教育提到了与知识教 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

2、母,尊重长者” 。 然而,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为此,了 解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并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当务之急。一、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为了解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首先在华南师范人学附 属小学 3-6 年级各抽取 5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 200 份,收回调查问卷 200 份,回收率为 100% ,其中男生 105 人(占 52.5 % 、女生 95 人(占 47.5%)。整套问卷 共设计 30 道选择题,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同时,我们设计了 关于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学生、

3、教师、家长的访谈提纲,在天河区和海珠区各选两所小 学共抽取 32 名学生、23 名教师和 22 名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了单独访谈。(一)小学生感恩认知小学生感恩认知是本次调查的基点,它主要包括学生对感恩、知恩、识恩、报恩的必要性 的认识。由表 1 可知,92.5%的学生认为小学生应该感恩是非常必要的,92.5%的学生认为 非常有必要感恩父母,90.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感恩老师,8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 感恩朋友,5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感恩社会,5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感恩国家, 5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感恩自然。这可以说是学校及家庭正面教育的结果小学生正处 于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价

4、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只要我们及时抓住时机,施加正面的积极的 影响,就可以使他们基本具备感恩意识,认同对父母、老师、朋友、社会、国家、自然的 感恩。由表 2 可知,9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教学生感恩是非常必要的,92.5%的学生认为小学生 应该知道感恩是非常必要的,89%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报恩是非常必要的,83%的学生认 为帮助别人应该不图回报是必要的。可见,大多数小学生认为教会学生知恩、识恩是必要 的,并认同学生应当报恩,并且施恩不应当图回报。(二)小学生感恩情感感恩情感是人们在认识感恩时所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结合小学 生实际设置部分情境的愉悦度调查,其他采取访谈形式。由表

5、 3 可知,89%的学生愉悦于 被他人帮助,94%的学生高兴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了老师的教育、父母的养育,97% 的学生对帮助他人感到愉悦,99%的学生对回报了曾帮助过自已的人感到高兴。此外,访谈中大部分小学生认为应该谴责欺诈蒙骗别人、不尊敬父母和老师、获得救助而 不感恩回报等现象。说明当今的小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是非观念,对社会上的善或恶、感 恩或不懂感恩的举止能产生正确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小学生中大部分对帮助他人或 被他人帮助感到愉悦,说明小学生具有报恩和施恩的道德需要;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他 们普遍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三)小学生感恩行为对小学生感恩行为的调查,笔者根据感恩的对象分

6、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 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由表 4 可知,只有 14%的学生经常记得父母的 生日,18.5%的学生偶尔记得父母的生日,64%的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58%的学生不会 洗自已的袜子和内衣,27%的学生偶尔洗一下;在父母工作忙或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 9% 的学生经常会主动做家务;9.5%的学生不会对父母由衷地说声“谢谢” 。这种令人遗憾的 现象说明小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转化为行动。当今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重 视孩子的生日胜过自已的生日,总认为孩子小,替孩子包办力所能及的家务的现象比较普 遍,这种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形成。由表

7、5 可知,教师节时,有 44%的学生经常以适当的方式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当处于 困境的人寻求帮助时,只有 9%的学生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当被一向关心爱护自已的老师 偶尔伤了自尊时,只有 9%的学生经常会原谅老师。这说明小学生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 多受家长及教师的影响和教育,很多同学内心深处不能谅解老师对自已的批评,说明小学 生自尊心较强。由表 6 可知,只有 5%的学生经常为社区做好事,34.5%的学生是视情况而定的;24%的学 生在公交车上经常主动给他人让座,10.5%的学生不会让座;对于学校组织的募捐活动, 有 91%的小学生经常参加;对于去社区做义工,没有小学生表示不会去。这说明小学生参

8、 与意识强,绝人多数愿意参加公益活动。目前社区里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公益活动少之又少, 多组织适合小学生参加的公益活动也有利于他们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由表 7 可知,只有 9%的学生经常随手乱扔垃圾,10.5%的学生经常践踏学校草坪,1%的学 生经常破坏公物,13.5%的学生经常随地吐痰。这说明目前针对小学生在保护环境、感恩 自然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由于年纪小、课业紧张、家长没教怎么样做饭等原因,所以 他们不会主动做饭给父母吃,也很少表达感谢;部分同学偶尔留意过父母的生日但还是不 能准确记得他们的生日,还有部分同学从不关心这样的问题,觉得根木没必要;部分学生 认为

9、跟老师偶尔会有对立和不满情绪;大部分家庭生活条件较富足的同学对优越的生活条 件不以为然,认为生下来就是这样;部分同学在遇到挫折时没想到自已应主动克服困难, 甚至把责仟推给他人;对于父母给予的爱,也有部分同学想过写感恩信但最终没写,大部 分同学觉得没有必要给父母写感恩信。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小部分学生甚至反感父母的关 爱,不喜欢自已的家庭。在对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中,不少家长反映现在学生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的血汗钱, 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不如意就给父母以脸色。一位教师举 例说,在前不久的一次活动结束后,正好遇到下雨,老师们忙着到处借雨具给学生,而当 老师把能找来的雨具递给

10、学生们时,竞没有一个人问问老师有没有雨具,怎样回家,这种 情形让在场的老师们感到心寒不已。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上述这些现象说明小学生尽管有一定的感恩意识,能对社会上他人的感恩或非感恩的行为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在实际行动上他们是不积极的、不主动的,有时参加活动是学校 组织的,或者是他人做自已就做,自已缺乏社会责任感。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小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的脱节、不协调,已反映出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陷,也严重 背离了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给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已经迫在眉睫,也应该 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学校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从家庭、 学校、社

11、会等三个方面分析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其中,家庭因索在小学生感 恩意识最初的建立与否中占有主导性地位。(一)家庭方面的原因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现在,人多数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 娇生惯养,优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只想到自已的需求而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因 此,才有了现在的许多在青少年身上出现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如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 理解,缺乏对父母付出的认可,认为所有的人对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2父母教养观的偏差。有些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存在着过重的补偿心理,总是希望把自已 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就成为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有些父母不 是

12、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已的“私有财产” , 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 “只要你学习好,就是 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 还恩将仇报,这必然使子女将父母为自已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根木不会对 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在许多中小学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 这的确是一般学生的“正常”思维,也是当前一部分父母教养观的必然结果。3父母自身地位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父母的血 汗钱,享受父母细致周到的照顾,偶有一点不如意

13、,就给父母以脸色,甚至以离家出走、 自杀相威胁。感恩应首先从对父母的感恩开始,而我们的父母很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甚至给孩子的爱过于“伟大” ,使自已失去了的尊严,失去了地位和人格,也使得孩子失去 了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父母要有自已的尊严,应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对 孩子过分关爱和亲密,让各自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亲子之间彼此尊重,这对双方都 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二)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主要原 因,是学校没有给予感恩教育足够的重视,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1个体智力发展的过度关注,品德教育的普遍忽视。我们提倡素质教育

14、,强调人的全面发 展,然而,最终的人才选拔、未来生活的质量,依然由考试一锤定音。为了“金榜题名” 、 “光宗耀祖” 、 “成龙成凤” ,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 教育。 “五育并举、道德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 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这些重智能轻品德的教育使得当 代青少年没有了对他人的关爱,没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没有了起码的做人的基本礼貌和礼 仪,没有了感恩意识。学校在明知道德教育重要的基础上,对品德教育只是无关痛痒地泛 泛而论,不求有多少效果,将主要精力投人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中。2学校德育实施中存在着理想

15、化、圣人化、纸面化的特点,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又纯又 高的道德理念,脱离了学生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缺乏认同感;目前灌输式、说教式 的德育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致使学生被动接 受道德规范和规则,直接导致其参与热情的缺失;另外,学校往往把德育置于较封闭的状 态下进行,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切实有 效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特别是对处于他律水平的小学生,这种德育 方式和内容难以被他们理解,也就无法转化成自律的标准。因此,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与学 校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德育有着密切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土壤,也是德育的

16、起点,回归生 活应该是新的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要从根木上消除传统道德教育的积弊,构 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三)社会方面的原因教育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的。教育特别是道德品质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 支持。因此,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大环境也负有一定的责任。1孩子生活环境优越,缺乏苦难经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有了巨人的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家庭的收人不断增加,购买力日益增强,孩子的物质需要得到了 极大满足。因而,许多家庭中的孩子缺乏接触艰苦环境和艰苦教育的机会,难以体验幸福 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不知道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对于所得到的也不予感激。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成员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是职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 些人鼠目寸光、唯利是图、损人利已、忘恩负义。这些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 成中的小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的流动性 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