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998998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注生活、培养阅读,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学困生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数学学困生是全部学困生中的最大群体,如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是摆在数学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最近重读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作品给教师的建议 ,觉得有些在数学后进生转化方面的建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采用,以有效的促成更多的数学后进生转化。第 18 条建议: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在这条建议中,作者首先阐述了阅读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具有稳定的兴趣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阅读, “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在学习新的知识以前

2、,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有些东西肯定是他们读不懂的,但是“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 。作者认为:“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知识的兴趣就越高” 。 学生对学习有了自己的兴趣,或者说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越多,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受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在第 19 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中。作者先对学困生进行了界定,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的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 。对于这样的学困生,作者打了一个比方, “就好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

3、光一样,学习成绩差2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同时作者也告诫我们:“不要靠补课,不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 ,他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同时作者还说到:“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 76 条建议:这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作者先拿医生看病与教育学困生比较,不管是医生治疗病人还是教师教育学困生,首先都必须基于人道主义。作者认为:“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

4、乐趣、创造的乐趣” 。同时,作为具有 36 年教学实践的教育家,作者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要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单位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做为教师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提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关于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作者也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的死扣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同时作者强调:“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第 77 条建议:怎样教

5、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在这条建议中,他说到:“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3为儿童思考的源泉” 。在这里,他就提出:“在儿童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劳动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 。这里提到的“到自然界去旅行”其实就是说在儿童发展的早期要更多的使其接触世界,了解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啊!在这条建议中,他通过一个学生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来启发学困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结合我们现在的数学学困生,也应该从启发他们思维的盲区开始,在具体的实例中让他体会数量关系,使他们懂

6、得“应用题并不是空想出来的东西。应用题存在于周围的世界里,因为存在着运动、生活和人们的劳动” 。坚持不懈的进行这种结合生活的思维训练,学困生即使“在 1 年、2 年、3 年内什么都不行,但是终于有一天是能行的” 。如何更有效的转化学困生,这是目前全面提高合格率的背景下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以及对本书中有关学困生问题的这几条建议的细致研读,对于学困生的形成、发展以及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要注意到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建议,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为青年教师,在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都很欠缺的阶段,认真品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具体的教育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效仿的范例;深炯教育理念,对我固有教育思想给予强烈的涤荡。品读经典,品味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