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毕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986079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毕业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作者】梁馨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整合 教育 改革 【指导老师】夏琦 【专业】教育技术学 【正文】 1.前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和广泛 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 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出现使人能够很快的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也可以为人们 做很多的事, 所以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引进了计算机来为他们的企事业单位提 高办事效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提供形象 直观

2、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 下,创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 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概述 2.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历史 1981 年在瑞士召开的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首次提出了“计算 机文化”这一观点,该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参会者的赞同。此后,以学习计算机编 程(主要内容是 BASIC 编程)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计算机课程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 兴起,我国参加这次会议的教育家也对此作出积

3、极的响应,并开始建议在国内的 教育改革过程中开设计算机课程。 1982 年,原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北大等 5 所大学的附中开设以学习编程语言 BASIC 为内容主要的计算机课程,这是我国计算机课程的起源。之后,国际上的部 分教育家又提出“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比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更为重要”的 观点,这个观点使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育方法一度低落。 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网络的日益普及,关于“计算机 文化”的说法又开始兴起。但此时的“计算机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内涵与 80 年代 初的提法相比起来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原来的观点之外出现了“因特网 文化(Internet

4、literacy)”或“信息文化(Information literacy)”这类与 “计算机文化”有所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新提法。而事实上,这类新提法正在迅 速取代之前的老提法这是“计算机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1 从整个国际范围来看,90 年代中期以前,各国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开 课方式基本上是采用单独设课( “计算机课”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模式; 到 90 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一些国家开始试用另一种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式的提法来源于教育部在 2000 年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通知指出:“

5、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 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 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整合”是个新概念,其中“整”这个语素,包含了“调整”、“重整”、“整 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 改革的力度。“整合”也证明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 力,经过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教学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 育意义。2 根据“

6、课程整合”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与学科教学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 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 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 力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 路,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对信息的获取、分析、 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 的品质。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

7、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3 2.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课程整合的特点 我们理解了课程整合的含义之后,更要明确其意义,即课程整合体现出的基本特 点: 2.3.1 主体化 多媒体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由传承式向创新式教学方法的转变,由教师教,学生 被动学的过程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转变,由理论学习向动手操作实践的转变, 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设想、发现和讨论问题,学生对 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 的发挥,较好地形成了教与学的心理呼应,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3.2 问题化 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知识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根据学生认

8、知规律 来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一些误 区以至于延长学习时间而使学习效率降低。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师生之间是协作式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3.3 情境化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在于跨越时间和空间范围,把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 形象的声音、完整的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貌、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进入问题的情景中,更能使他们的思 路清晰,所表达的内容也更加地有据可循。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及时、有效地 发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行之有效。4 2.3.4 创新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9、合课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网上浏览”、“资源下载”、 “文字、图像处理”、“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等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从 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探索和实践,从而培养创新意 识、发展实践能力,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2.3.5 全优化 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回归生活、面向实践、了解世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并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与他人协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潜 能得到有效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10、践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应用型、创 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优势 3.1 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效果,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造成的 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能集声音、 图象、动画、文字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将静止的图片设计成 色彩明快、形象活泼、动作有趣、声音优美的动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 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例如语文教材中 荷花一课,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呆板地向学生讲述课文内容而没有 任何生动、鲜活的

11、画面在学生面前展示。若在讲授过程中出示一幅动态的一池荷 花美景,荷花色彩艳丽,形态各异,可以让学生先感受荷花的美再以欣赏的心态 学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显然要比传统教学更加能够让学生更好 地掌握课文内容及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 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代化的课堂多彩的画面、逼真 的声音与教材内容完美的结合下,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 得启发,受到熏陶,所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学习过程也变得更加轻松。 3.2 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充分实现 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

12、展。信息技术下的“人机互动”让 这种设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开放,走向对话,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信息容量,为学生 搜集比较、分析、判断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信息来源。每次的课前预习,安排学生 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不在感到为难,他们可以利用微机课和家中的 电脑上网去查资料。 3.3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 互动方式。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 生进行“无缝沟通”,把学生共性或个性的问题,用实景及时切换到屏幕上,教 师及时

13、与学生沟通并引导学生,使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特别是在知识的巩固和 运用环节上,教师可以用知识的多种变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让学生在信息 技术的优势上进行合作式学习。 3.4 信息技术使师生关系重建 传统观念中的教师因拥有“知识”而拥有“权威”,因知识丰富而拥有“霸权”,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权威”和“霸权”将面临严峻挑战。知识的 积累和贮存不在是教师的“资本”,知识的检索、分析和处理的要求对教师提出 了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以更好的服务教学。 只有抓住机会,加紧学习,超越学生,超越自己,才有资格去当一个“老师”, 也才有资格指导学生。63.5 信息技

14、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 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 10%,自己听 到内容的 20%,自己看到内容的 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 50%,在交流过程中 自己所说内容的 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7 总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 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 质、学生学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根本目标。

15、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4.1 不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知识传授 密度,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甚至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 学,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一方面,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 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 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

16、好的事。 另一方面,片面地理解了信息素养,过度重视知识和能力,忽视了态度和价值观 的培养;过度依赖信息技术,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对学习评价的重视 度不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而是在学习中 力求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创新思维,更有效地吸取相关 信息资源来完成学习。 4.2 忽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系统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新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是提高教学效率 与质量的根本途径和系统工程。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是在系 统方法和先进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 教学媒体等诸多元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在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把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 源,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4.3 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技术进入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系统、网络 教学平台、VOD 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加上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