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7992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摘要: 2006 年公务员报名工作已于日前结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不论是报考总人数还是报考比 例都再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现 象,因而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动因的不断探讨。本文谨以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对公务 员考试动因进行分析,从微观层面的个人行为出发,用合理化来说明公务员“热”这现象 的原因。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理性选择;社会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 1994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全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 根据人事部发布的最新消息,2005 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达 54 万,其 中 31 万通过资

2、格审查,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高达 37.31。而今年越来越火爆 的公务员考试再次抓住人们的眼球:由于报考人数激增,其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 50:1, 远远高于高考和考研。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 97 个部门 8662 个职位面向 社会公开招考。全国的报考人数已接近 100 万,其中最高的报考省份为山东,报考人数高 达 3.8 万人,而去年的全国报考人数是 54 万,今年的报考人数翻了将近一倍。经济发展全 国领先的江苏省的国家直属单位报考热度更是非比寻常,招录比例接近了 60:1 1。报考 公务员热度由此可见一斑。从国家人事部网站上可看到,除海关职位外,在报名竞争 8662 个

3、中央、国家机关职位的近百万考生中,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 40 万,占报名总人数的 40。合格人数和计划人数比例超过 200:1 的职位有 9 个,包括中央办公厅、民革中央、 人事部、民进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财政部驻天津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体育总局。耐人寻味的是,一些艰苦行业的单位没有达到开考比 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舒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感叹,本次国家公务员 考试已经当仁不让地从昔日被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考研那里,接过了“中 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的接力棒。一场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即将上演,越来越多的人员青睐 公务员职位,也让人们再次

4、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中央、国家公务员招考为何 “遭遇”如此激烈竞争?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司长刘家林从四个方面对公务员报考盛况的 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一、政府机关吸引力不断加强。随着公务员的社会地位逐步上升,许多 人才开始把政府工作视为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舞台。同时,新一届政府的亲民 理念也给公务员职业增添魅力,继承优良传统、吸收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政府机关,正在 吸引各类人才一展抱负。第二、就业压力大成为主因。2004 年有 240 万高校毕业生,2005 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 340 万,2006 年毕业生人数将超过 400 万人。中央和国家机关集中招 考,一次性提供 8662 个岗

5、位,这对于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学子们来说,无疑是非常有诱惑 力的机会。第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公务员考录制度从 1994 年建立以来,一直致 力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不拘一格选才,坚持公开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 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为许多致力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有志青年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也为 机关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第四、不再对考生来源做区分。所 有职位,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此次社会在职人员的报考人数上升。此 次招考首次规定,城市低保收入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的考生,可减免考试考务费用。2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肖滨教授也认为公务员“热”的原因在于一是

6、它在社会中处于强势 地位、占据大量资源;二是竞争机制不健全,公务员缺乏淘汰机制。三是传统文化中的 官本位作祟。 此外有人认为公务员热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众的从众心理使然。有些报考者的能力水 平和理想抱负不一定适合公务员的岗位,但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也被迫参加公务员考试。 另一方面,认为报考公务员是出于对官本位和权钱交易的追求。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下, 制度性漏洞给了官员很多寻租机会。这种寻租活动倒未必一定表现为赤裸裸的权钱交易, 根据人的天性,仅仅因为掌握着资源分配权、别人求着自己而产生的那种支配他人的快感 本身,就具有很大诱惑力。3 上述各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使人们对

7、这一社会现象的 本质有深入的认识。在此,笔者也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公务员考试“热”这一现象 的成因做一些探讨。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体主 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裂与对立4。具体到要分析公务员考试热的问题上,整体论 者关注的是宏观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作用,认为只有整体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结 构才是解释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往往从阶层关系、社会供需关系、经济政 治文化上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等诸多社会关系中来探讨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而个体论 者则把变迁改变的关键归结为行动者主体,认为不是社会整体,而是微观上的个人,凭借 对资源的占有情况和对市场信息

8、的了解程度而做出的“ 理性选择” 。由于目前公务员考试 主要是一种“个人行为” ,还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但它又在宏观层面反映了整个社会普遍 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因此,从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微观向宏 观的转变,使个人行动层次上升到系统行动层次,进一步对公务员热现象做出规范分析, 是十分有利于深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在这方面恰恰表现出 了较强的应用性。本文的分析依据采用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以微观的个人行为(参加 公务员考试)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宏观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作为研究背景,以合理化来 说明公务员考试这一目的性行动的动因。为此本文的分析重点将着力在微观

9、层次上分析目 前公务员热的根本原因。 二、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热现象 如上所述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自 1994 年正式实行以来,全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 年激增。而今年全国的报考人数已接近 100 万,由于报考人数激增,其平均录取率已经达 到 50:1,远远高于高考和考研。笔者认为公务员考试“热”之所以会持续升温居高不下 完全是由于众多考生的理性选择的结果。理性选择行为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社会 交往或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 素;并且在众多理性选择行为中,由于条件和信息的有限性,人们实际上无法达到“最优 点” ,而只能逼近最优点,即“

10、满意解” 。满意准则和合理化成为这种“理性选择”行动者 的行动基础。在此,我们可把这种理性假设称为“社会理性” ,其最基本特点就是在追求效 益最大化过程中寻求满足,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 们的理性行为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要追求社会及其他效 益的最大化,而且其中有许多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再加上根据斯科特“生存伦 理”观点引入的“生存理性”概念(这种理性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 ,我们实 际上就可以把人的理性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生存理性是最 基本的层次,只有在生存理性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的基础上,才

11、能进一步产生和作出经济 理性和社会理性的选择。下面笔者就对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现象具体展开分析: 首先,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生存理性选择”是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重要动 因。 “生存压力”既包括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压力,也包括社会制度等结构性方面的 压力。当然,迫使众多考生蜂拥而上参加公务员考试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压力。 一般认为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压力是人为造成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突变而成的,这种压力从它诞生时起,就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尽管由于制度规范的强大,人们可能会一 时忍受制度的压力而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制度允许的范围以内良性运作,但这并不等于制 度对人们的压力不存

12、在,恰恰相反,这种压力潜伏在社会结构之中,且迟早会爆发出来, 一旦结构性压力有所松弛,便会形成一股巨大的“爆发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跃 发展,特别是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所限和社会对人才学历要求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很难找到工作或找到与期望相符 的工作。造成大学生尤其是专科生的就业压力和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在此情况 下,众多的大学毕业生随即冲公务员考试所提供的近万个岗位蜂拥而来。因此就出现了本 文开篇所描述的火爆现象。生存理性选择由此得以充分体现。 其次,如果仅从生存理性选择的角度来解释,只是触及了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最初 的

13、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的普遍化与快速化,仅从因生存压力而做出 的“生存理性选择”方面来寻找广大考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动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已 无法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在相当人在可以顺利升学或就业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放弃升 学或工作机会而一如既往参加公务员考试,更无法彻底解释一些外企的高级白领甚至是 “海归人士”不惜放弃“高薪”也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究其原因,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 就是他们不仅存在着“生存理性” ,而且还具有“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 。显然,他们 是因为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这里, “社会理性选择”就表现得十分突出,相对于“生存理 性”和“经济理性”这种单一标准的

14、选择,社会理性选择更具有多样化,它促使大学生在 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经济理性选择,而 只是“ 满意”和“ 合理”的标准。 (因为“最大”和“最优”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其付出 的机会成本往往会更大,在生存压力之下,只要能求得相对的“满意解” ,大量考生是宁愿 放弃效益的最大化的) 。而这种“满意”和“合理”常常是不确定的,它与个人实力、资源 价值、对资源信息的控制分布以及后果有直接关系。在基本生存安全得到保障以后,诸如 个人价值实现等其他层次的需要就会凸显出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能带来广阔职业前景、 个人良好发展前途及可观经济收益等预期行动后果,这比起从事别的工

15、作所带来的生存安 全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公务员之所以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 ,除了“铁饭碗”的诱 惑,还有“铁保障”的诱惑。在人们眼中,姑且不论公务员各种各样的“明补”及“暗补” , 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社 会理性选择比生存理性选择体现得更为强烈,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导动 因。 此外,从公务员考试的报名的统计数据来看,某些行业却因为报名人数较少甚至达不 到开考比例而出现了“冷”现象。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艰苦的行业,从往年的情况看, 税务、海关等职位较热,地震、煤矿、气象部门的职位报名人数偏少,今年的报名情况依 然没有逃脱

16、“窠臼” 。没有达到开考比例的 10 个职位,几乎全部集中在 3 个部门:国家海 洋局南海分局(2.77:1)、天津市地震局(1.67:1)、西藏自治区地震局(0.5:1)、湖南省地震 局(2.33:1)、黑龙江省气象煤矿局(2.45:1)、贵州省气象局(0.89:1)、河北煤矿安全监察 局(2.86:1)、青海煤矿安全监察局(1.33:1)、广西煤矿安全监察局(1:1)、青海出入境检验 检疫局(2:1) 4 。二是偏远地区的职位,税务是今年报考最热门的单位之一,然而,一 些偏远地区的职位却较少引起考生的兴趣。例如,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国家税务局、葫芦 岛市建昌县国家税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四川省国家税务局、青海省国家税 务局等。三是“无权”的单位,国家统计局(直属三支调查队系统)在内蒙、辽宁、黑龙江、 福建、广东、海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的职位都出现空缺。中 国文联办公厅秘书处综合文书岗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云南保监局等这些无权的单 位也是少人报考。这些现象都说明考生即使在参加公务员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